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女警養成教育與任務分派的性別建制分析 A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ic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ask Assignment of Female Police Officers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30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1-01-06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1-01-25 |
關鍵字 Keywords |
建制民族誌、性別化組織、職場性別平等、警察養成教育、女警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gendered organization, female police officer, police formation education, workplace gender equality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260 次,被下載 228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2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8 times. |
中文摘要 |
隨著性別平等的推動,女性從事警察工作之機會增加,為了消除警校與警察機關的性別偏見、保障性別平等,各項法律與警察性別政策相關規定應運而生。但「事在人為」,即使制度逐漸完備,性別歧視或刻板印象卻依然存在於警界的各個角落。因此,為揭破女警在社會統治關係之下,所經歷的不平等或邊緣化現象,本研究採取建制民族誌的研究途徑,透過檔案資料分析、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參與觀察等方法蒐集資料,呈現、揭露女警養成教育與任務分派的性別弔詭現象後,並進行分析及批判。 本研究透過「保護主義下被剝奪的機會」、「被花瓶化的裝飾品」、「被製造出的無能女警」三大主軸,進行斷裂經驗的性別建制分析,再藉由轉化論觀點,解構既有二元對立,並轉化性別化組織中,一向被視為理所當然或約定俗成的主流男性觀點,反思如何建立全新的平等性別秩序。警察機關既有政策規定與文化觀念,總是假保護、習慣之名,不斷複製性別刻板印象,再加上男性中心主義理所當然地預設女警的特質、能力與角色,卻又輕視之,只要有一位女警表現不佳,就會產生「女警果然無法成為好警察」的象徵性後果。 在結論與建議上,本研究認為應取消警校「女生隊」之設立,讓男、女學生接受相同的管理與教育,並改善備勤環境、充足女警執勤裝備,同時多元設定警察的核心職能,加強訓練成效、落實淘汰機制。透過在社會、組織及個人層次上性別平等意識之推動,超越性別角色分工,排除女警比男警額外需要面對的工作困境與性別角色衝突,以期男女警的專業與能力都獲得充分運用,並創造性別平等工作環境。 |
Abstract |
With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women have had more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in police work. In order to eliminate gender bias and ensure gender equality in police academies and police organizations, various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police gender policy have emerged. However, even though the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stereotypes still exist in every corner of the police world.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discover the inequality and marginalization experienced by female police officers under a system of social dominance. Using the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pproach, this study not only reveals the inequality which the researcher has experienced, but also outlines the gender paradox seen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assignments given to female police officers through documentary research, in-depth interview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Focusing on the three main themes—“deprived opportunities under protectionism,” “pin-up pretty faces,” and “manufacture incompetent female officers”—the gendered police institutions are analyzed and criticized.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al equality, the existing binary is deconstructed and the mainstream male view that has always been taken for granted and seen as customary in gendered organizations is transformed to reflect on how to establish a new equal gender relationship. The policies and cultures of police organizations constantly reproduce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name of protection and convention. With androcentric ideals, police organizations naturally assume a female police officer 's characteristics, abilities and roles, and belittles them. If one female police officer behaves poorly, this can be generalized to the idea that “women do not make good police officer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girls’ teams” in police academies should be abolished, and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should receive the sam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improved, and adequate equipment should be provided for female police offic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verse core capacities of the police should be recognized, training should be improved, and an elimin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dismantling of gender roles at the societal, organizational, as well as individual levels, female police officers should be assisted in overcoming workplace obstacles and gender conflicts that are specifically imposed on them. In this way, the profession and expertise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police shall be utilized, and a gender-equal workplace shall be established.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性別平等 15 第二節 性別化組織 17 第三節 警察之性別議題 19 第四節 小結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途徑與資料蒐集方法 29 第二節 建制民族誌 3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6 第五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章 保護主義下被剝奪的機會 41 第一節 體制中的保護 41 第二節 人際間的保護 46 第三節 過度保護的壓力 51 第五章 被花瓶化的裝飾品 57 第一節 警校花瓶 57 第二節 職場花瓶 61 第三節 大眾眼中的花瓶 66 第四節 性騷擾 68 第六章 被製造出的無能女警 73 第一節 職能不足 74 第二節 挫折與衝突 81 第三節 不忘家庭=不適任? 86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0 參考文獻 103 附錄 109 圖次 圖1-1 全國女警比例統計圖 3 圖1-2 警察特考女性錄取人員比例統計圖 4 圖1-3 中央警察大學、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女性招生人數比例統計圖 5 圖3-1 研究架構圖 34 圖3-2 研究流程圖 36 表次 表1-1 女警政策目標人數規劃表 2 表1-2 中央警察大學、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報考錄取率統計表 6 表1-3 警察養成教育與特考取才分析表 14 表2-1 警察性別議題相關期刊論文簡介表 19 表3-1 訪談對象詳細資料表 38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王玉葉(2004)。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何去何從─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審理Hopwood v. Texas案之省思。歐美研究,34卷,3,457-509。 中央警察大學(無日期)。校史及沿革。取自https://www.cpu.edu.tw/p/412-1000-119.php?Lang=zh-tw。 內政部警政署(2015)。本署警察性別政策推動情形。取自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2924&mp=1。 內政部警政署(2020)。警察人員數。取自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768&CtUnit=2561&BaseDSD=7&mp=1。 王俊雄(2013)。兩性共同執勤對分駐(派出)所員警工作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淑芬(2009)。女警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東縣警察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雅玄(2016)。如履薄冰?科技女性陷阱論述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4卷,2,167-193。 王增勇、吳嘉苓、周平、林本炫、林國明、柯志明……藍佩嘉等(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立法院(2016)。警察服制條例異動條文及理由。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1)。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取自https://gec.ey.gov.tw/Page/FD420B6572C922EA。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2)。成立緣起。取自https://gec.ey.gov.tw/Page/7DF8BED6934CC797。 李立如(2007)。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95,175-227。 李例娟(2008)。我國分駐(派出)所勤務編排對女警生、心理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政群(2007)。性別職業隔離對於女警工作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嫺、楊雅琳(2014)。從軍中洪仲丘事件探討本校預備教育─以女生隊觀點分析。警察行政管理學報,10,243-254。 李修安、劉璟薇、王俊雄(2007)。以人力資源理論探討女警在職場上之問題。警學叢刊,38卷,3,23-36。 吳斯茜、蘇志強(2010)。論警察人員特種考試制度變遷對警察養成教育的影響。執法新知論衡─警察教育特刊,6卷,1,1-15。 吳嘉麗、彭渰雯(2017)。公務人員選用的性別主流化:以警察招考之核心職能為例。載於黃淑玲主編,《性別主流化:台灣經驗與國際比較》,193-214。臺北:五南。 林詔徹(2008)。分駐(派出)所男、女警工作認同及工作勝任比較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維德(2009)。派出所男、女警共同服勤之實證研究。執法新知論衡,5卷,2,1-40。 林麗珊(2010)。性別文化與女警政策。警學叢刊,41卷,1,1-26。 林麗珊(2019)。警察招考男女體測標準一致之正當性初探。警察行政管理學報,15,17-36。 洪光平(2012)。性別平權於女警人事派用議題。人事月刊,327,11-18。 施能傑(2016)。政府部門女性公務人員的代表性分析。台灣政治學刊,20卷,1,169-227。 洪嘉文(2003)。政策行銷在學校體育之實務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7卷,3,107-114。 孫志硯(2007)。論述、權力與報業攝影記者職業性別隔離的維擊。新聞學研究,91,125-170。 孫義雄、羅雅容(2009)。臺北市基層女警對職場發展認知之研究。警察行政管理學報,5,65-97。 張文貞(2014)。性別平等之內涵與定位:兩公約與憲法之比較。臺大法學論叢,43卷,特刊,771-838。 梅可望、陳明傳、李湧清、朱金池、章光明、洪文玲(2008)。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國立編譯館、吳宏一、林良、林海音(1978)。國語第1冊,1上。臺北:國立編譯館。 許建民、黃賢哲、黃煜、葉靜秀(2020)。職棒裁判判決與球迷知覺公平的關係:團體偏私的效果。臺灣運動心理學報,20卷,2,1-17。 陳昭如(2016)。從義務到權利:新舊母性主義下母性保護制度的轉向與重構。臺大法學論叢,45卷,特刊,1095-1162。 莊玲如、成令方(2012)。管理性別:陽剛職場中的女檢察官。女學學誌,30,137-186。 陳美靜(2013)。女性警察主管「做」性別。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臺灣社會學刊,29,97-125。 陳純瑩(1997)。臺灣女警的創建與發展初探(1947-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5,17-54。 張淵菘(2006)。我國警察基層幹部核心能力之探討─警大養成教育課程內容分析。警學叢刊,37卷,3,149-172。 陳毓幃(2012)。「母乳最好」?:婦女餵哺母乳的建制民族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志平(2016)。女性在樣板效應下的生存策略─以海巡署機動查緝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11)。樣板(token)與樣板主義(tokenism)。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4,93-96。 畢恆達(2008年11月13日)。性別平等 國小教科書落實了嗎。聯合報,A4版。 畢恆達、彭渰雯(2008)。保護?矯正?排除?女性專用車廂的性別意涵。女學學誌,25,89-125。 彭渰雯(2010)。女性觀點的「通用設計」─性別主流化再思考。研習論壇月刊,120,8-16。 黃煥榮、方凱弘(2013)。台灣文官人力資本、生涯選擇及目標與升遷狀況的性別差異:以2008年台灣文官調查為例。台灣政治學刊,17卷,2,231-282。 黃翠紋、李幸娟(2013)。我國女警遭受職場性騷擾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警政論叢,13,1-34。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3-25。臺北:巨流。 溫翎佑(2009)。派出所工作對已婚基層女警家庭經營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琇姍(2016)。「做個就業好公民」的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論述-以建制民族誌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毓蘭(2004)。女警政策回顧與前瞻。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1,107-132。 葉毓蘭(2010)。闖入男性行業的女警們。婦研縱橫,93,43-50。 廖逸庭(2009)。性別主流議題下之警察教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無日期)。本校沿革。取自https://www.tpa.edu.tw/p/405-1000-1210,c273.php?Lang=zh-tw。 劉永昌(2010)。我國警察幹部養成教育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滕正格(2009)。生、心理因素對女警從事派出所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炯炫(2010)。外勤女警勤務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中正第二分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基萍(1984)。我國女警工作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鄧堯中(2017)。以羅爾斯《正義論》探討我國警察性別政策。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俊堯(2010)。警勤區男、女警執勤合適性之研究─以臺北市派出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偉斯、梁凱雲(2013)。女性警察人員職業生涯發展初期的探討─以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畢業女生為對象。警察行政管理學報,9,91-112。 賴銘助(2010)。分駐派出所女警工作問題之研究─以苗栗縣警察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婉婷(2013)。日本警察人員採用及教養體系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制度之改進。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慧娟、李育穎(2015)。我國社會福利政策落實性別平等之具體作為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49,18-25。 Rosabeth Moss Kanter著,Nakao Eki譯,國立編譯館主譯(2008)。公司男女。臺北:群學。 Acker, J. (1990), 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ed organizations. Gender & Society, 4(2):139-158. Acker, J. (1992),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J. Albert and P. Tancred (Eds.)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pp. 248-262). CA: Sage Press. Acker, J. and Houten D. R. (1974),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and control: The sex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2): 152-163. Guy, M. E. (1994),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gender, and women’s career.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4(2): 77-90. Lorber, J. (2000), Using gender to undo gender: A feminist degendering movement. Feminist Theory, 1(1): 79-95. Smith, D. E. (1987), 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mith, D. E. (1990), The conceptual practices of power.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mith, D. E. (2005),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 sociology for people. Oxford: AltaMira Press. Walby, S. (2005) Gender mainstreaming: Productive tens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ocial Politics, 12(3): 321-343. Walby, S. (2005) 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a global era. International Feminist Journal of Politics, 7(4): 453-470.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