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5121-2011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5121-201152
論文名稱
Title
謀一個家:性/別少數的租屋經驗與污名管理策略
Striving for a Residence: The House Renting Experiences and Stigma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LGBT Renter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1-01-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1-03-15
關鍵字
Keywords
反同情結、居住正義、異性戀主義、汙名管理、性/別少數
homophobia, housing justice, heterosexism, stigma management, sexual minor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141 次,被下載 1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14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 times.
中文摘要
近年來,隨著性別教育的普及、各類平權運動的積極推動倡議下,翻轉不少民眾對於性/別少數者的負面刻板印象與迷思。然而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這些汙名帶來負面影響不曾消失。本研究立基於此,考察性少數個人的生活實踐,試圖揭露社會中異性戀霸權力量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及部署,並擇以「租屋經驗」作為研究主題。由於過去在台灣有關居住正義的討論中,性少數作為論述主體少見,其所遭遇的居住歧視與相關經驗也相對被忽略,因此期盼透過本研究補足此一缺口,觀察性/別關係是如何在日常居住空間中規馴與管束著非主流情慾主體,以及性/別少數者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途徑,透過研究者與受訪對象的人際網絡以及在地倡議性別議題之團體的協助幫忙下,以滾雪球方式深度訪談19位於南部有租屋經驗的性/別少數者,並針對訪談結果予以分析。
本研究發現同志/性少數者的租屋考量因素,與異性戀相似之處在於均受到經濟能力、隱私權認知、房型條件,以及同居伴侶的共識等影響,但其租屋過程仍因性別認同與身份而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負面經驗,表現形式可分為微歧視、無法辨別敵意以及有意識地感受排除。個人在「租屋情境」中所運用汙名處理策略,多為依知識資源不同發展出的個別化隱身行動,也存在著正面出擊/先發制人的現身選項。
本研究也發現生理性別與性別外顯特質會交互影響,形塑受訪者差異化的租屋(日常)經驗。此外,具有多重汙名身分者面對龐大社會壓力下,如何處理身分資訊也為其租屋生活帶來複雜面貌。最後,從受訪者生命敘事中看見「自我認同主體養成」、「人際網絡支持」、以及制度變革帶來的「主流性別論述轉變」,對於受訪者的日常/租屋經驗帶來正面影響,可作為未來性別倡議與政策發展之參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gender education and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various affirmative action campaigns, many people's negative stereotypes and myths about sexual minorities have been reversed. However, the society dominated by the heterosexual,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se stigmas do not go away.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ife practices of sexual minorities in an attempt to uncover how heterosexual hegemonic forces operate and are deployed in daily life in society. Since sexual minorities have rarely been discussed as subjects of housing justice in Taiwan in the past, their experiences of housing discrimin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 have been relatively neglected. Therefore, we hope to fill this gap through this study and observe how sexual/gender relationships tame and regulate non-mainstream subjects of desire in daily living spaces, and the strategies of sexual minorities in respon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was used to interview 19 LGBT with rental experience in southern Taiwan through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of the researcher and the interviewees and the assistance of local gender advocacy groups.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rental considerations of sexual minorit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heterosexuals in tha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financial ability, privacy perceptions, hous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nsensus of their cohabitating partners. Individuals'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stigma in the "rental situation" are mostly individualized stealth action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ir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there are also positive/preemptive options for presenting themselves.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biological sex and gender-apparent characteristics inter-acted to shape respondents' diverse rental (daily)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with multiple contaminated identities handle identity in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enormous social pressure also brings complexity to their rental lives. Finally, the life narratives of the respondents reveal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elf-identity formation"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 support" and "mainstream gender discours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institutional changes on the respondents' daily/rental experiences, which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gender advocacy and policy developmen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性少數與汙名 11
第二節 被「家」排除/包容 22
第三節 性少數的居住處境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小結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途徑 27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倫理 33
第四章 性/別少數者的租屋經驗與污名管理 35
第一節 與異性戀租屋經驗的同與異 36
第二節 從困擾、汙名到排除 53
第三節 日常/租屋生活的污名管理 64
第四節 小結 79
第五章 影響性/別少數者租屋經驗的交織因素 83
第一節 性/別差異下的敵意與刁難 83
第二節 雙重汙名的交織處境 98
第三節 支持網絡與主體認同的影響 105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給未來研究者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人口及住宅普查應用名詞解釋。2019年5月17日,
取自:http://music.utaipei.edu.tw/ezfiles/56/1056/img/297/872447816.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7)。薪資及生產力統計性別統計分析。2019年4月28日,取自:https://reurl.cc/mqyAKY
王家豪(2003)。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雅各(1998)。〈拓展同志空間的最新成果:許佑生結婚〉,《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五期,頁183-96。
王大維、陳珮甄、王宣賀、李定穎(2018)。〈女同志大學生遭受性傾向微型侵略經驗與因應之初探〉,《輔導與諮商學報》,第40卷,第1期,頁69-94。
石振宏(2000)。台灣住宅補貼制度與都市地區中低收入家庭之互動-以台北市為例,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米復國(199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2期,頁97-147。
阮慶岳(1998)。〈一夜魚龍舞:試看同志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五期,頁3-8。
朱元鴻(2006)。〈他說的,可不就是你!評高夫曼《污名》〉,《臺灣社會學刊》,第37期,頁243-50。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頁83-120。
吳美枝(2004)。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月清、李婉萍(2008)。〈臺灣住宅福利與社會正義〉,《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79-105。
林欣億(2003)。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宛蓉(2006)。〈躲在衣櫃中的靈魂-從邊沁的全景敞視理論談台灣女同志的性與自我認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0期。
林佩苓(2015)。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 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灣同志空間論述(頁26-32)。臺北市:秀威資訊。
林正鄆(2011)。男同性戀愛滋感染者就醫就業障礙與因應方式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取向汙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91–121。
孫一信(2011)。〈為什麼台灣需要社會住宅?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社會住宅〉,《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第63期,頁25-30。
何春蕤(2003)。〈「性/別壓迫」――跨性別主體在臺灣〉。收錄於何春蕤,《跨性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頁73–122。
何春蕤(2002)。〈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頁1-43。
何春蕤(2006年7月23日)。華人社會的「同性戀恐懼症」(發言稿)。何春蕤論述資料庫。2021年1月5日。取自:http://sex.ncu.edu.tw/jo_article/2006/07/華人社會的「同性戀恐懼症」(發言稿)/
胡郁盈(2017)。〈從「現身」到「關係」:台灣性別社會變遷與女同志親子協商〉,《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40期,頁107-51。
胡皓瑋(2013)。都市居住的社會排除與包容:以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
張金鶚(2016)《居住正義》。台北:天下雜誌。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女學學誌,第15期,頁37-78。
畢恆達、彭渰雯,2008。〈保護?矯正?排除?女性專用車廂的性別意涵〉。《女學學誌》,第25期,頁43-79 。
畢恆達、吳昱廷(2003)。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頁121-47。
章英華(2014)。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第六期第三次:性別組(限制版)(R090049)【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R090049-1
張盈堃(2003)〈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頁53-86。
曹建輝(2014)。從父權與恐同論同志婚姻權 -一項關於新世代男同志的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黃舒那(2003)。都市地區低收入戶家庭擁屋經驗之研究-社會排除?社會納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趙彥寧(2005)。〈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頁41-85。
趙彥寧(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207-44。
簡至潔(2000)。〈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3期,頁187-2011。
葉靜宜(2011)。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日常生活處境與生存策略。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彰化縣。
陳麗春(2008)。〈住宅政策之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4-13。
陳培驊(2006)。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薇安(2019)。從污名管理的觀點談婚姻平權與酷兒運動的路線差異》。2020年12月30日,取自: https://macgyver2239.medium.com/從污名管理的觀點談婚姻平權與酷兒運動的路線差異-a2dc7c3b5831
賴麒中(1998)。〈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五期,頁211-37。
蔡旻光(2015)。男同志、愛滋、藥物—多重汙名的角色操演。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鍾道詮(2004)。初探男同志與他人談論或不談論愛滋的內容與考量。載於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頁39-62)。臺北市:唐山出版。
鍾道詮、李大鵬(2017)。〈社會排除經驗對男同志心理健康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30卷,第1期,頁37-68。
謝宜臻(主編)(2017)。〈台灣同志(LGBTI)人權政策檢視報告〉,頁1-50。臺北: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謝秋芳、趙淑珠 (2016)。〈跨性別者現身前後與家人互動之變化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45期,頁1-32。
謝臥龍主編(2004)《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臺北市:唐山出版。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市:女書文化。
鄭凱元 (2018年11月14日)。「恐同」不等於「性/別歧視」?──性別平權運動,是時候該為「恐同」正名。換日線Crossing。2021年1月5日。取自: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0943
談 U = U 及愛滋感染管制(2018)。感染控制雜誌,第28卷,第1期,頁41-43。

英文文獻
Elwood, S.A. (2000).“Lesbian Living Spaces: Multiple Meanings of Home” Journal of Lesbian Studies, Vol.4,No. 1:11-27.
Ehrenreich, B. (2010)。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一版) (林家瑄譯)。台北: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
Forsyth, A.(2001).“Sexuality and Space: Nonconformist Populations and Planning Practice.”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Vol.15,No.3:339-58.
Frisch, M.(2002).“Planning as a Heterosexist Project”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o.21:254-66.
Gaynor, C., & Watson, S. (2007). Evaluating DFID’s Policy on Tackling Social Exclu-sion: Baseline,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London: DFID.
Goffman, E. (2016)。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二版) (曾凡慈譯)。新北:群學。(原著出版於1963)。
Gold, D.(2005). Sexual Exclusion: Issues and Best Practice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Housing and Homelessness. London: Stonewall Housing.
Gorman-Murray, A.(2006).“Gay and Lesbian Couples at Home: Identity Work in Do-mestic Space.”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omestic Space, Vol.3,No.2:145-67.
Herek, G.M. (2002) , “Gender Gaps in Public Opinion about Lesbians and Gay Me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66:40-66.
The Inter-Agency Regional Analysts Network (IARAN) (2018). A Global Outlook on LGBTI Social Exclusion through 20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ris-fr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5/LGBTreport_FINAL.compressed.pdf
Marsh, A.(2004), “Housing and the Social Exclusion Agenda in England.”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39,No.1:7-23.
Ratcliffe, P.(1998), “`Race ’ , Housing and Social Exclusion.” Housing and Social Ex-clusion, Housing Studies, Vol.13,No.6:807-18.
Rivera, David P. Kevin L. Nadal. Lauren D. Fisher. Avy A. Skolnik, 2012.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Microaggressions in the Workplace." In Manag-ing Diversity in Today's Workplace: Strategies for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Edited by Michele A. Paludi. Santa Barbara, CA: Praeger.
Somerville, P.(1998). ‘Explanations of Social Exclusion: Where Does Housing Fit in?’, Housing Studies, Vol.13,No.6: 761-80.
Takács, J.(2006). Social exclusion of you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people in Europe. Brussels, Belgium: ILGA Europe.
Taket, A., Crisp, B. R., Nevill, A., Lamaro, G., Graham, M. & Barter-Godfrey, S. (2009).Theorising Social Exclusion. Oxon: Routledge.
Valentine, G.(1993).“(Hetero)sexing Space: Lesbian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Everyday Spac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Vol.11,No.4: 395–41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