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11122-12515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11122-125156
論文名稱
Title
文化創意產業聯合品牌策略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
A Stud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s Co-branding Strategy –The Case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2-04-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2-06-11
關鍵字
Keywords
文化創意產業、藝術授權、品牌授權、聯合品牌、授權策略、故宮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Art Licensing, Brand Licensing, Co-Branding, Licensing Strateg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25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25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在全球及臺灣蓬勃發展,尤其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及藝術授權成長最快。國立故宮博物院配合政策及這股文創風潮,運用自1988年投入數位發展所進行的各種藝術授權模式,並以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21條第5項授權訂定相關授權規定。其中品牌授權於近年以聯合品牌為主要策略,並進行多元創新的案例。本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做為個案研究對象,利用次級資料分析再加上產業特性及現況,並對個案的藝術授權模式及制度建立進行探討,再深度分析個案如何透過聯合品牌的運用,多元跨界合作推出衍生文創商品,創造出新的品牌定位及商業價值,最後並就如何與故宮進行聯合品牌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flourished in the worldwide and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he art museums and the arts licensing have grown the fastest. Following the policy and this cultural and creative trend,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s various formulated art authorization models and settled up relevant authorization regulations according with Article 21, Item 5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aw. The Brand licensing focusing on the co-branding strategy has multiple innovative cases in recent years.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s the case study object using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dding on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to study the art licensing model and system of the case, and then deeply analyzes how the case object uses the co-branding strategy to launch derivativ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create new brand positioning and commercial value, and finall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
圖 次 vii
表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章 研究設計 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三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博物館品牌 9
第二節 品牌授權 10
第三節 聯合品牌 13
第四章 國立故宮博物院個案分析 16
第一節 全球授權產業發展 16
第二節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19
第三節 故宮文創沿革 21
第四節 故宮授權法規發展歷程及授權模式 25
第五節 故宮品牌授權 31
第六節 故宮聯名合作案例 4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2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57
參考文獻 59
壹、中文部分 59
貳、英文部分 61
附錄 63
附錄一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 63
附錄二 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日本二玄社簽訂之授權契約 65
附錄三 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得意傳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之契約 66
附錄四 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文化部就文創授權之聯絡歷程及重要函釋 6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
方亮淵(1993)。國際品牌授權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2020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化內容策進院。
王小蓉(2016)。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藝術授權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石番(1900)。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雅璇(2012)。無盡的再現: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與圖像授權之營運研究與經濟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璇(2017)。博物館品牌授權合作玩跨界:以史博館為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6(10),90-95。
王雅璇(2021)。博物館數位圖像授權之模式建構與開放式創新:國立歷史博物館之授權策略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亞祝、王昭慈、林國平(2017)。漸進展覽模式:國立故宮博物院之新媒體藝術。博物館科技運用與數位契機,p153-181
辛治寧(2009)。博物館典藏及其故事的產業化應用-以品牌行銷觀點,歷史文物月刊,21(11),71-85。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紹群(2014)從數位典藏到行動博物館:故宮數位化工作發展歷程與資通科技應用前瞻。政府機關資訊通報,325,1-5。
林國平(2019)。文化+創意+產業-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使命。佛教圖書館館刊,65期,28-43。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
柯玟瑜(2012)。企業品牌併購之研究。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琬喻(2019)。論國立故宮博物院之文化創意經理人與管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李恩(2016)。文創產業授權商業模式之個案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佳鈴(2004)。公立博物館賣店經營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玲(2013)。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以故宮「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國立故宮博物院96年年報。臺北:故宮。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籍委員會編輯(2000)。故宮跨世紀大事錄要。臺北:故宮。
許俶瑛(2015)。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故宮博物院與企業聯合品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張太武(2017)。企業品牌併購整合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EMBA班碩士論文。
張筠(2020)。博物館「數位典藏」的商業路漫漫:以故宮為例看臺灣圖像授權發展。
傅方薇(2018)。聯合品牌匹配度、產品類別、品牌熟悉度與產品稀少性對購買意圖的影響。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論文。
馮明珠、林國平主編(2012)。十年耕耘,百年珍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成果專刊。台北:故宮。
鄭弘毅(2010)。被授權品牌廠商關鍵成功指標建立―以國內被授權服飾品牌為基礎。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鄭惠文(2021)。探討自創品牌、品牌授權與併購對企業經營成效之影響-以A公司為例。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芝麟(2021)。行動應用程式和實體便利商店之契合感行銷效應研究:聯合品牌的觀點。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賴山水(2010)。品牌授權&連鎖加盟-21世紀二大行銷模式。台北:賴山水。
賴炤容(2008)。授權品牌經營管理關鍵因素之探討―以F品牌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aker, D. A. (1996).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3), 102.
Battersby, G. I. & Simon, D. (2010). Basics of Licensing: How to Extend Brand and Entertainment Properties for Profit. Norwalk, C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
Blackett, T., & Boad, B. (1999). Co-Branding: The Science of Alliance.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Blackett, T., Boad, B., Cowper, P., & Kumar, S. (1999). The Future of Co-Branding. In Co-Branding (pp. 113-123).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Boyd, H. W., Walker, O. C. and Larreche, J. C. (1995). Marketing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with A Global Orientation. Irwin Inc.
Brown, G. A. (2009). Document Analysi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29, 31-32
Deutsch, J. & Real, T.著,林潔盈譯(2010)。博物館品牌你知道顧客怎麼看你嗎?(Just who do your customers think you are?: a guide to branding your organization),台北:五觀藝術。
Grossman, R. P., & Till, B. D. (1998). The persistence of classically conditioned br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7(1), 23-31.
Helmig, B., Huber, J. A., & Leeflang, P. S. (2008). Co-brand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 60(4), 359-377.
Inkpen, A. C., & Ross, J. (2001). Why do Some Strategic Alliances Persist Beyond Their Useful Lif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4(1), 132-148.
Jody E. (2013). Branding the public Art Museum Sector: A New Competitive Model. Asia Pacific Social Impact Leadership Centre.
Margot A. W. (2006). Museum Branding: How to Create and Maintain Image, Loyalty, and Support. Oxford: AltaMira Press.
McCarthy, M. S., & Norris, D. G. (1999). Improving Competitive Position Using Branded Ingredients.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8(4), 267-285.
Park, C. W., Jun, S. Y., & Shocker, A. D. (1996). Composite Branding Allia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Extension and Feedback Effe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53-466
Powell, Thomas A. (2000). Web Design: The Complete Reference, Berkeley. Calif.: Osborne/McGraw-Hill.
Rao, A. R., Qu, L., & Ruekert, R. W. (1999). Signaling Unobservable Product Quality Through a Brand All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8-268.
Simonin, B. L., & Ruth, J. A. (1998). Is a Company Known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Assess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Brand Alliances on Consumer Br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42.
Voss, K. E., & Tansuhaj, P. (1999). A Consumer Perspective on Foreign Market Entry: Building Brands Through Brand Allianc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11(2), 39-58.
Yin, Robert K.著,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ird edition)),台北:五南圖書。
Tang, Ml, & Yu, C. J. (1990). Foreign Market Entry: Production-related Strategies. Management Science, 2, 476-4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25-06-11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25-06-11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9.232.87
現在時間是 2024-11-21
論文校外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2025-06-11

Your IP address is 3.149.232.87
The current date is 2024-11-2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2025-06-11.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2025-06-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