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12123-1155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12123-115504
論文名稱
Title
網路政治成癮者之政治態度與行為初探
The Politic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s:An Exploratory Stud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3-01-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3-01-12
關鍵字
Keywords
網際網路、網路成癮、政治參與、網軍、政治效能感
Internet,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yber Army, Political Effica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350 次,被下載 2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35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 times.
中文摘要
隨著網路時代的普及,筆者觀察到有許多喜歡在網路上與他人就政治議題「打筆戰」的人,這些人通常較關注政治議題,並且長時間利用網路討論政治議題與蒐集政治資訊,也就是本文所稱的「網路政治成癮者」,那麼,這些網路政治成癮者他們在實際的政治參與模式為何?是否也會願意在現實中實際參與政治?他們與也會長時間使用網路談論政治議題的網軍有何差別?對於政治效能感的部分又是如何認知?成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
本研究透過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方法對六位受訪者進行訪談,訪談的結果發現,網路政治成癮者大多具備相似的特質,例如學歷、政治立場、感興趣的議題等。再者,這些網路政治成癮者的政治參與程度極高,除了投票之外,遊行、掃街,甚至助選、宣講、募款,也都會參與,且網路政治成癮程度愈高者,愈會有更高層級的實際政治參與。此外,網路政治成癮者皆認為太陽花學運後開始出現大量網軍,與網軍的差別則是自願參與以及沒有利益交換。最後在政治效能感的部分則發現,網路政治成癮者在內在政治效能感有較高的感受,認為自己能夠多方蒐集政治資訊,也能夠過討論政治影響他人,然而在外在政治效能感則較為低落,對於自己的意見被政府看到或回應的機率微乎其微,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持續在網路上談論政治話題。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era, the author has observed tha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like to "fight" with others on the Internet on political issues. These people us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olitical issues, use the Internet to discuss political issues and collect political information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called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s" in this paper. Then, what are the act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se people? Will they also b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n reality?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 cyber army? How is their political efficacy?
This study interviewed six respondent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s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olitical tendency, and topics of interest. Furthermore, these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to voting, parades, they will also participate in canvass and fundraising.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ion, the higher the act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s believe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yber armies began to appear after the Sunflower Movement, and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m are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and have no exchange of interests. In the part of political efficacy, Internet political addict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internal efficacy, believing that they can collect political information, and can also influence others. However, the external efficacy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ir opinions being seen or responded by the government is minimal, but this doesn’t affect their continued discussion of political issues on the Interne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網路成癮 8
第二節 政治參與行為 16
第三節 政治效能感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5
第一節 前測問卷設計 26
第二節 訪談大綱設計 30
第三節 深度訪談個案選取方法 34
第四章 研究發現 37
第一節 深度訪談個案基本簡介 37
第二節 網路政治成癮者分析 42
第三節 網路政治成癮者的政治參與行為 52
第四節 網路政治成癮者與網軍 66
第五節 網路政治成癮者政治效能感分析 72
第六節 小結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82
參考文獻 86
附錄 訪談逐字稿 9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卜睿哲(Bush, R. C. )著,周佳欣、劉維人、廖珮杏、盧靜譯(2021)。艱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Difficult Choices:Taiwan’s Quest of Security and the Good Life)。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臺北:新莊。
柯費爾(Kvale, S)著,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Doing Interviews)。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臺北市:幼獅。
黃上銓(2016)。魯蛇的公民覺醒:從一人到場到50萬人上街頭。黃厚銘(主編),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頁267-309)。新北市:群學。
盛杏湲(2010)。政治參與。陳義彥(主編),政治學(頁415-442)。臺北市:五南。
賽德曼(Seidman, I)著,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 : 研究與方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市:五南。
(二)雜誌
王智弘(2013)。善用網路不成癮-讓網路與現實生活緊密連結。師友月刊,548,24-28。
王嵩音(2006)。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3(4),71-102。
王嵩音(2017)。社交媒體政治性使用行為與公民參與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32,83-111。
汪子錫(2015)。E民主時期社群媒體的公共溝通效能探析:以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1(3),97-119。
李文正(1999)。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學報,2,127-147。
李承禹(2007)。中共網路作戰之戰略邏輯分析:網路戰與網路中心戰的區隔與應用。復興崗學報,90,245-264。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3),289-309。
林聰吉、張一彬、黃妍甄(2020)。政治興趣、網路政治參與以及傳統政治參與。東吳政治學報,38(1),113-161。
柯志鴻(2010)。迷戀現代桃花源-淺談網路成癮。醫療品質雜誌,4(5),35-40。
施香如、許韶玲(2016)。網路成癮的診斷準則與評估工具:發展歷史與未來方向。教育心理學報,48(1),53-75。
俞振華、翁定暐(2017)。影響台灣民眾政治參與的因素:從公民規範認知的觀點出發。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8,9-56。
張卿卿(2005)。網路的功與過: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6,45-90。
黃妍甄(2021)。民眾與政府的距離–資訊科技對於政治疏離感的影響。中國地方自治,74(8),43-56。
郁瑞麟(2009)。資訊作戰定義探討與釋疑。國防雜誌,24(3),49-61。
劉正山、蔡艾真(2016)。中間選民的迷思與隱性選民之政黨傾向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65-123。
劉嘉薇(2019)。從線上到線下?臉書與大學生太陽花運參與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25(4),29-61。
樊國楨、林樹國(2007)。網軍運作框架初探。資訊安全通訊,13(2),16-29。
陳品皓(2016)。網路使用行為對於台灣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之初探研究。復興崗學報,108,95-120。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5(1),87-118。
陳憶寧(2016)。臉書使用者的社會資本及政治參與。傳播與社會學刊,35,141-183。
鍾智錦、李艷紅、曾繁旭(2014)。媒介對公民參與的作用:比較互聯網和傳統媒體,傳播與社會學刊,28,95-119。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8(2),19-44。
蘇素美(2017)。大學生的害羞和網路使用時間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以潛在成長模式進行分析。清華教育學報,34(2),95-130。
(三)論文
吳欣樺(2017)。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政治效能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四)網站
王銘宏,2018/10/20。〈「抓到了?!」用數據分析鳥瞰 PTT 政治文帳號〉,《菜市場政治學》。<https://whogovernstw.org/2018/10/20/minghungwang2/>。111年6月18日。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21年大規模基點調查面訪案〉<http://teds.nccu.edu.tw/teds_plan/list.php?g_isn=148&g_tid=0&g_cid=4>。111年12月14日。
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稿。<https://www.who.int/news/item/18-06-2018-who-releases-new-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11)>。111年1月25日。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2022年9月全國性民意調查摘要報告〉<https://www.tpof.org/wp-content/uploads/2022/09/2022%E5%B9%B49%E6%9C%88%E8%A8%98%E8%80%85%E6%9C%83%E6%9B%B8%E9%9D%A2%E5%A0%B1%E5%91%8A.pdf>。111年11月7日。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0台灣網路報告〉<https://report.twnic.tw/2020/index.html>。110年9月7日。
唐秀麗,2022/02/23。〈你今天被帶風向了嗎?暗黑網軍操作三部曲比新聞更真實〉,《聯合報》。<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366/6118183>。111年6月23日。
溫朗東,2020/10/22。〈【豁然開朗】中天錯在造假造神的「程度」〉,《放.高論》。<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81098>。111年6月23日。
張志康,2019/12/5。〈什麼叫「網軍」?真的無法無天嗎?〉,《今日新聞》。< https://www.nownews.com/news/3799855>。111年6月7日。
二、英文部分
Campbell, A, Gerald G, and Miller W. E.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Chou, C., & Hsiao, M. C.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5, 65-80.
Coleman, S., Morrison, D. E., & Svennevig, M. (2008). New Media and Political Effic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 771-791.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google.com.tw/scholar_url?url=https://aeps.ulpgc.es/JR/Documentos/ciberadictos.doc&hl=zh-TW&sa=X&ei=dTDQYrbHIY-5yQTW04rIBw&scisig=AAGBfm2hQS76DRZJMZtWyOPjo7wSSKed1w&oi=scholarr
Jones, S. G. (1995). Cybersociety: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Thousand Oaks, CA: Sage.
Kasse, M. & Marsh, A. (1979). Political ac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S. H. Barnes, M. Kasse, et al., Political action: Mass participation 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 (pp.27-56). Beverly Hills, CA: Sage.
Kenski, K. & Stroud, N. J. (2006).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olitical efficacy,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50(2), 173-192.
Kim, S. J., Park, D. H., Ryu, S. H., Yu, J., & Ha, J. H. (2013). Usefulness of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for clinical populations.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67(6), 393-399.
Müller, K., Beutel, M., & Wölfling, K. (2014). A contribution to the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treatment seekers: Validity of assessment, severity of psychopathology and type of co-morbidity.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5(4), 770-777.
Sheeks, M. S., & Birchmeier, Z. P. (2007). Shyness, sociability, and the us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 64-70.
Verba, S., & Nie, N. H.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ng, S . (2007). Political use of the Internet,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4), 381-395.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237-244.
Yuen, C. N., & Lavin, M. J. (2004). Internet dependence in the collegiate population: The role of shynes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 379-38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