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3123-16493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3123-164933
論文名稱
Title
澎湖地區老人照顧方式之回應性政策評估:多元利害關係人之觀點
A Responsive Policy Evaluation of Ways of Elderly Care in Penghu: Perspectives from Multiple Stakeholder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3-01-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3-02-03
關鍵字
Keywords
高齡照顧、機構式照顧、社區式照顧、居家式照顧、在地老化、利害關係人、回應性政策評估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al Care, Community-based Care, Home-based Care, Aging in Place, Stakeholder, Responsive Policy Evalu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162 次,被下載 1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16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 times.
中文摘要
政府為因應少子、高齡化社會長者的照顧需求,自2007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長照1.0),2017年期滿擴增服務項目為17項,接續推動長照2.0,期能藉由提供機構式、社區式和居家式照顧及支持家庭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方式,讓長者安享老年生活,實現在地老化目標。本研究為探討澎湖地區執行這些老人照顧方式,能否達成在地老化之政策目標,乃透過回應性政策評估方式,藉由深度訪談和次級資料的方法蒐集資料。透過立意抽樣,本研究訪談對象政府部門、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三組利害關係人共17人,包括政府部門2人、照顧者13人、及被照顧者2人。本研究運用效能性、效率性和回應性三個評估指標進行資料分析,藉以回答以下研究問題:這些照顧方式在澎湖地區的執行成效為何?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為何?能否滿足長者的照顧需求?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如下四點。第一,澎湖地區現行三種老人照顧方式各有其優缺點而呈現互補狀況,但這三種照顧方式的規劃與民眾的實際需求存有以下的落差:(1)住宿式機構適合照顧重、中度失能長者,但非這些長者較喜歡的照顧方式,然而實際使用者卻愈來愈多,機構收容量不敷需求,使用者無法即時取得照顧服務;(2)社區式照顧規劃多種照顧項目和內容提供長者選擇,然而因無法真正解決照顧問題,導致使用率偏低,無法發揮預期功能;(3)居家式照顧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並沒有完全貼近長者需要,每次服務的時間較短,又有夜間和例假日照顧缺口的問題,家屬必須承受更大的照顧壓力。第二,家庭照顧者在澎湖地區老人照顧網絡中仍扮演核心角色。第三,澎湖地區現行老人照顧方式均面臨人力短缺不足和老化之困境。第四,機構式照顧雖不受長者喜愛,但收容量仍不敷需求。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對於政府部門之政策建議有如下三點:(1)宜儘速補足老人照顧相關人力;(2)降低照顧人力比解決照顧缺口問題;(3)針對長照管理機構事權不統一之境況盡速因應;對於照顧機構之管理建議有如下兩點:(1)增加機構喘息服務量能紓解家庭照顧者壓力;(2)強化心理層面的照顧服務工作。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a society with fewer births and an aging society, the government has promoted the long-term care 2.0 policy that provides institutional, community-based and home-based care services. This study aims to conduct a responsive policy evaluation to explore whe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elderly care methods in Penghu can achieve the policy goal of aging in place. This study interviewed three groups of stakeholders, including 2 government officials, 13 caregivers and 2 care recipients. This study conducted data analysis by using three evaluation indicators: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and responsiveness.
This study identifies fourth major findings. First, current three ways of eldely care in Penghu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re complementary depending on service users’ specific needs. There are three gaps between the planning of these three care method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people: (1)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are suitable for caring for the elderly with severe and moderate disabilities, but they are not the care methods that these elderly people prefer; however,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actual users that are beyond those institutions’ capacity; (2) community-based care plans to provide elders with a variety of care items and content to choose from. (3) The items and content of home care services do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time of each service is short, and there are gaps in night and holiday care, resulting in family members’ greater pressure. Second, family caregivers still play a central role in Penghu’s elderly care network. Third, current ways of elderly care methods in Penghu are facing manpower shortage and aging issues. Fourth, institutional care is not favored by the elderly in general, but its capacity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is study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hre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for governments, including (1) increasing the elderly care manpower as soon as possible; (2) reducing the elderly care manpower/client ratio to solve the care gap problem; (3) quickly responding to management and power allocation issues of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Two management suggestions are for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including (1)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institutional respite services that reduce stress for family caregivers; (2) strengthening elderly care service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i
謝 誌ii
摘 要iii
Abstractiv
目 錄v
圖 次vii
表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6
第四節 研究流程7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第一節 與老化相關之理論8
第二節 老人照顧10
第三節 台灣老人照顧政策之回顧13
第四節 回應性政策評估16
第五節 利害關係人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21
第一節 研究途徑及研究架構21
第二節 研究個案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26
第四節 資料分析策略及研究品質確保36
第四章 研究發現40
第一節 探討機構式照顧之評估40
第二節 探討社區式照顧之評估48
第三節 探討居家式照顧之評估58
第四節 綜合比較及與文獻的對話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主要發現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82
參考文獻84
附錄1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人卉、林儷蓉(2016)。在地老化意涵與面向之分析:以臺灣六都高齡福利措施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13,159-1684。
王卓聖、鄭讚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期,90-125。
石文君(2015)。2014年我國地方公職人員合併選舉政策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朱佩蘭(2001)。安老與社會工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吳玉琴(2011)。臺灣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之回顧與展望:老盟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36,251-263。
吳淑瓊、朱昭美(1995)。民眾對老人長期照護安排之態度:1994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之發現。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4),369-382。
吳淑瓊、江東亮(1995)。台灣地區長期照護的問題與對策。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3),246-255。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1-201。
宋畹玖、黃健柏(2010)。高齡化社會下政府政府實施「在地老化」及「住宅反抵押政策」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4),1-11。
李宗派(2007)。老化概念(Ⅰ):生物科學之老化理論。臺灣老人保健學刊,3(2),1-24。
李宗派(2007)。老化概念(Ⅱ):行為科學之老化理論與老化理論研究趨勢。臺灣老人保健學刊,3(2),25-61。
李嘉文(201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政策評估-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阮光勛(2014)。促進質性研究的品質與可信性 。國教新知,61(1),92-102。
林怡萍、邱思慈(2010)。「國內銀髮族社區長宿休閒發展可能性探討政策」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1),267-273。
林淑馨(2013)。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圖書。
邱怡玟(2004)。家庭變遷下老年人之長期照顧何去何從。社區發展季刊,106,176-185。
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24,1-32。
殷錦娟、石振國(2013)。多元就業開發社會型方案之回應性評估。中華行政學報,, 12,81-101。
高淑貴、周欣宜(2008)。推動在地老化策略之研究-以「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3,35-47。
莊秀美(2009)。從老人的類型與照顧需求看「居家照顧」、「社區照故」、及「機構照顧」三種方式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125,177-194。
莊素玲(2018)。影響苗栗縣急重症醫療照護政策推動因素之探討:利害關係人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玉長(2013)。台灣地區老人照護、醫療保健與健康促進之立法政策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0,121-146。
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192-203。
陳倩如、陳其澎(2016)。我國未來老人住居安養之可行性探討以住居形式為例。傳承與創新-文化混血的設計創意國際學術研討會,21,308-325。
陳琇惠、林子婷(2012)。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41-80。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11)。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曾中明(2007)。都會區老人安養問題與對策。中國地方自治,60(7),25-37。
黃源協(2005)。社區長期照顧體系的建構。國家政策季刊,4(4),41-68。
楊培珊、梅陳玉嬋(2016)。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
葉至誠(2016)。老年社會學。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05)。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95-13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蕭元哲(2009)。利害關係人對互動管理的瞭解與應用。文官制度季刊,98(12),145-158。
羅清俊(2020)。公共政策:現象觀察與實務操作(第二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二、網路資料
內政部(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摘要本(核定本)。2019.4.11取自:https://nccur.lib.nccu.edu.tw/
內政部(2010)。內政部統計年報。2019.4.11取自:https://www.moi.gov.tw/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2022.12.22取自:https://pop-proj.ndc.gov.tw/
李玉明(2013)。高齡化對醫療費用的衝擊及因應之道。國家網路醫藥。2019.12.4取自
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news/single-article.html?newId=32194
杜淑娟(2006)。淺談家庭中老人的安養與照護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1-6。2022.3.9取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52/52-54.htm
許政榆(2022)。南港綜合長照機構今啟用:全國首家公辦公營補長照缺口。聯合新聞網,生活版。2022.11.22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01673
澎湖縣政府(2019)。澎湖縣統計月報(107年12月)。2019.4.11取自:https://www.penghu.gov.tw
澎湖縣政府(2021)。澎湖縣政府111年長照 2.0 整合型計畫。2023.1.21取自: https://www.penghu.gov.tw/society/home.jsp?id=251&act=view&dataserno=202201150001
衛生福利部(2019)。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106~115 年)(核定本)。2019.4.11取自:https://www.mohw.gov.tw
三、英文文獻
Saldaña, J. (2013).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