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26107-14012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26107-140125
論文名稱
Title
春秋楚國霸業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12-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1-26
關鍵字
Keywords
霸業、霸主、楚國、春秋時期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56 次,被下載 1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 times.
中文摘要
楚國本是僻處南方的小國,背負著蠻夷之邦的沈重包袱,備受諸夏鄙視與排擠,但於春秋時期迅速發展,國富兵強,軍政進步;出現後世儒家、道家與法家等綜合的治國理念;在文化上脫胎換骨,認同中原諸夏;在國力與文明呈現驚人發展,成為威震諸夏的強國。在霸權迭興的春秋時期,當楚國開拓版圖,北進中原,每每左右春秋政局變化,甚至促成中國南北文化交流,令人對楚國的興起產生好奇。本文所討論的「霸業」,將拋開夷夏的意識型態,就春秋時期的實際情勢,以能掌握政治權力,威服天下,主諸夏之盟,得諸國貢賦,並救患、討罪,足能維護秩序的盛業而言,將回到客觀的史實中,析論楚國從武王、文王霸業肇基,成王、穆王霸業興起,莊王達於霸業顛峰,爾後霸業一度中衰,至靈王復興霸業的過程與其發展情形,期能重新評論與認同楚國霸業,探索楚國迅速強大之因,與其霸業對中國的影響。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 1
第三節、 研究現況與方法 3
第二章、霸業肇基 6
第一節、楚武王 6
壹、治國成就 6
貳、積極發展 16
參、霸業成就 24
第二節、楚文王 27
壹、治國成就 27
貳、積極發展 35
參、霸業成就 41
第三節、霸業發展策略 43
壹、建立制度 43
貳、規劃戰線 46
第三章、霸業興起 48
第一節、楚成王 48
壹、治國成就 48
貳、北上爭霸 59
參、霸業成就 77
第二節、楚穆王 81
壹、政治處境 81
貳、霸業發展 86
參、霸業成就 90
第四章、霸業顛峰:楚莊王 93
第一節、 政治處 93
壹、內憂方殷 93
貳、外患四起 94
第二節、發展需求 96
壹、中原無霸 96
貳、問鼎中原 98
第三節、爭霸戰略 101
壹、內政 102
貳、外交 128
第四節、 霸業成就 139
壹、提升楚國,發展文化 139
貳、威服中原,以德綏遠 141
第五章、霸業復興:楚靈王 146
第一節、 前人基業 146
壹、楚共王 146
貳、楚康王 147
第二節、積極復霸 152
壹、 政治處境 152
貳、 發展霸業 179
第三節、霸業成就 187
第六章、結論 191
【參考書目】 197

【附圖】
圖一 楚武王經略圖 26
圖二 楚文王經略圖 42
圖三 楚成王經略圖 80
圖四 楚穆王經略圖 92
圖五 楚莊王經略圖 145
圖六 楚靈王經略圖 19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文獻古籍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趙岐章句•《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水經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淮南鴻烈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楊孚,《異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竹書紀年》,(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書銘出版社,1986年)
〔漢〕劉向:《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新序》,(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唐〕余知古《渚宮舊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世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呂祖謙:《東萊左氏博議》,見李振興、簡宗梧編新譯,(三民書局,199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董說:《七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楊慎《升庵全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高士奇:《左傳記事本末》,(台灣:里仁書局,1981年)
〔清〕馬驌《繹史》,(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聘珍撰:〔民〕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台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清〕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二、 專書
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3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科學出版社,1957年)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66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廣文書局,1967年)
韓席籌編註:《左傳分國集注》,(華世出版社,1978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邱德修:《楚王子午鼎與王孫誥鐘銘新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0)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書局,1980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5版)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台灣:木鐸出版社,1987年)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宋公文:《楚史新探》,(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台灣:明文書局,1989年)
郭仁成:《楚國經濟史新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張素卿 《左傳稱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
李春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文津出版社,1991)
李振興、簡宗梧編新譯《東萊左氏博議》,(三民書局,1991年)
羅運環:《楚國八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晁福林:《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麗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
張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涂又光:《楚國哲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楊式昭:《春秋楚系青銅器轉型風格之研究》,(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年)
蔡靖泉:《楚國文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鄭昌琳:《楚國史編年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致宏:《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00年)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文津出版社, 2001年)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晁福林:《先秦社會型態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師文強::《晉國伯業研究》,(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蔡鋒:《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生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楊寬:古史新探 (未註明出版地、社、年月)

三、 碩博士論文
吳力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王霸思想演變》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李小平:《左傳五霸形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劉淑爾:《左傳寫作技巧研究一以「晉文圖霸」為主》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89
李小平:《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黃耀崇:《左傳霸者的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高上雯:《論春秋齊國稱霸的經濟基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7
藍麗春:《春秋齊桓霸業考述》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
簡文山:《左傳出奔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黃漢文:《春秋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戎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2001
吳宗孟:《《左傳》王者形象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胡石中:《春秋晉楚爭霸考述》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謝育娟:《從春秋五霸之事論《春秋》之道名分》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四、 論文集論文
郭沫若:〈諡法之起源〉,《金文叢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
張正明、劉玉堂:〈大冶銅綠山古銅礦的國屬——兼論上古產銅中心的變遷〉,《楚史論叢》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張正明:〈楚國社會性質管窺〉,《楚史論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裴明相:〈談楚車〉,《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湖北:荊楚書社,1987年)
顧頡剛:〈楚莊王的霸業〉,《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張祖耀:〈鄧國、楚國關係初探〉,《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曾勤良:〈左傳晉楚邲之戰楚莊引詩與大武解〉,《王靜芝八秩壽慶論文集》,(《王靜芝八秩壽慶論文集籌備委員會編輯,1995年)
羅運環:〈古文字資料所見楚國官制研究〉,《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書局,2006年)

五、 期刊論文
曾憲通:〈楚月名初探〉,《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80年第1期
李學勤:〈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文物》,(1980年第8期)
楊範中、祝馬鑫:〈春秋時期楚國集權政治初探〉,《江漢論壇》,(1981年第4期)
楊寬:〈西周時代的楚國〉,《江漢論壇》,(1981年第5期)
吳永章:〈楚賦稅制初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7期)
何浩:〈試論西周春秋時期的楚國土地佔有制度〉,《江漢論壇》,(1983年第4期)
程濤平:〈春秋時期楚國的平民階層〉,《歷史研究》,(1983年第6期)
張正明、劉玉堂:〈大冶銅綠山古銅礦的國屬——兼論上古產銅中心的變遷〉,《楚史論叢》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學勤:〈論蒍掩治賦〉,《江漢論壇》,(1984年第3期)
張君:〈試論楚國的宗族制及其特點〉,《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康嘉宏:〈釋莫敖〉,《江漢論壇》,1984年第11期
何浩、張君〈試論楚國的君位繼承制〉,《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4期)
李學勤:〈論蒍掩治賦〉,《江漢論壇》,(1984年第3期)
劉家和:〈關於蒍掩庀賦〉,《江漢論壇》,(1984年第3期)
王廷治:〈楚國堵敖考釋〉,《江漢論壇》,1986年第9期
陳恩林:〈試論先秦的軍事刑罰〉,《史學集刊》,1987年第4期
張君:〈試論春秋時期楚國的春官〉,《江漢論壇》,1987年第1期
周德鈞:〈試論楚國的社會結構〉,《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張君:〈楚國尚禮補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3期
王貴民:〈應該充分評價楚莊王的歷史地位〉,《史學月刊》,(1989年,第5期)
羅運環:〈論楚國的客卿制度〉,《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唐嘉宏:〈論楚王的繼承制度〉,《中洲學刊》,1990年第1期
蔡靖泉〈楚國的莫敖之官與屈氏之族〉,《江漢論壇》,(1991年第2期)
何浩:〈論楚國封君制的發展與演變〉,《江漢論壇》,(1991年第5期)
晁福林:〈論春秋霸主〉,《史學月刊》,(1991年第5期)
王淑芬:〈譎而不正?正而不譎?——《左傳》「齊桓公霸業」試析〉,《親民學報》,(1992年第7期)
張正明:〈孰先孰後,疑是疑非〉,《江漢論壇》,1993年第2期
魏仁華、吳湛:〈南陽之申在西周春秋時期的戰略地位〉,《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全民:〈試論春秋會盟的特點〉,《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4期
王仲孚:〈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陳恩林:〈論春秋五霸的爭霸戰略〉,《吉林大學學報》,(1994年4月)
陽平南:〈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人才觀—以晉楚兩國為例〉,《筧橋學報第二期,1995年9月》
陳恩林:〈論春秋五伯的爭霸戰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4期)
劉保昌:〈春秋時期楚國戰術略論〉,《江漢論壇》,(1996年第6期)
陳筱芳:〈試論春秋列國間的戰爭〉,《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黃開國:〈春秋時期的德觀念〉,《孔孟月刊》,(1997年5月,第417期)
劉玉堂:〈楚國的朝禮與聘禮〉,《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第2期)
李倩:〈論楚國與周邊各國、各民族的經濟聯繫〉,《江漢論壇》,(1997年第1期)
晏昌貴:〈春秋楚王權與楚國地理結構〉,《江漢論壇》,(1998年第3期)
蒲百瑞:〈春秋時代楚國政體新探〉,(《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廖健琦:〈《左傳》作者的軍事思想〉,《龍岩師專學報》,(1999年6月 第17卷第2期)
葉達雄:〈春秋時代楚國中央與地方之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5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1999年)
向安強:〈試論楚國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2000年第19卷第4期)
羅運環:〈楚國的太子制度研究〉,《江漢論壇》,(2000年第7期)
南玉泉:〈楚國司法制度探微〉,《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宋公文、陳慧君:〈試論春秋時期的楚秦聯姻〉,《襄樊學院學報》,(2000年5月,第21卷第3期)
邵文利:〈《左傳•宣公十二年》舊注商兌〉,《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6期)
官性根:〈論春秋時期刑罰思想的歷史地位〉,《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6月)
湯浩:〈春秋戰國時代軍事倫理理念的嬗變〉,《懷化師專學報》,(2001年2月)
王崗:〈從《左傳》看春秋諸侯國外事關係的發展及其特徵〉,《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7期)
趙東玉:〈五霸別解〉,《史學集刊》,(2000年5月,第2期)
尤德豔:〈五霸考釋〉,《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第4期)
顧久幸:〈楚國的任官制度與其強大和發展〉,《理論月刊》,(2002年第11期)
王德華:〈楚莊王的霸業與楚國的出路——楚民族政治理性與民族個性精神的雙重提升〉,《史學月刊》,(2002年第10期)
王德華:〈楚莊王的霸業與楚國的出路〉,《史學月刊》,2002年,第10期
羅珍、田兆元:〈春秋時期霸王盟誓行為初探〉,《學術學刊》,(2002年第10期)
李嚴冬:〈春秋時期楚國附庸政策淺論〉,《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12月)
于萬里:〈從《左傳》看民本思想產生的背景〉,《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18卷第1期)
李春青:〈論先秦「賦詩」、「引詩」的文化意蘊〉,《齊魯學刊》,(2003年第6期,總第177期)
李玉浩:〈論任人唯親對楚國負面影響〉,《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9月43卷第5期)
王清珍:〈《左傳》中的楚人引《詩》〉,《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
周景巧:〈楚莊王洛邑問鼎再認識〉,《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張素卿:〈《左傳戰爭敘事蠡探》〉,《台大中文系學報》,(2003年第19期)
劉紀興:〈論楚莊王的軍事戰略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1月,第44卷第1期)
郭丹:〈《左傳》中的戰爭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6月 第6卷第2期)
周永生、楊麗華:〈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外交及其啟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年1月,第15卷第1期)
劉生良:〈春秋賦詩的文化透視〉,《陝西師大學學報》,(2004年11月,第33卷第6期)
涂白奎:〈西周王號無惡諡說〉,《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4期
阮榮華:〈楚國建立權縣的社會動因及其評價〉,《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3月〕,第20卷第2期
陳致宏:〈《左傳》歷史敘事與宗教人文化——以禍福降禍為例〉,《第一屆經典系列學術研討會》,(2005年5月)
譚黎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評述〉,《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譚黎明:〈春秋時期楚國的縣制〉,《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朱鳳祥:〈爭霸戰爭中的和平運動〉,《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23卷第2期)
顧立三:〈左傳中的禮〉,《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216.73.216.6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216.73.216.6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