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無可避免的常態意外事故?——高雄氣爆的系統性風險 Inevitable Normal Accident? The Systematic Risk of Kaohsiung Gas Explosion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61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0-01-17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0-02-26 |
關鍵字 Keywords |
風險社會、高雄氣爆、系統性風險、常態事故理論、風險治理 Kaohsiung gas explosion, risk governance, systematic risk, risk society, normal accident theory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6 次,被下載 164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64 times. |
中文摘要 |
2014 年 7 月 31 日深夜,高雄發生了一起近代台灣工業發展史上最為嚴重的石化氣爆事故。這起大型石化災害揭露了石化業者在城市地底,築用錯綜複雜的石化管線,也曝露執政者長期漠視石化風險的發展路線。這起工業災難,引發居民對石化業的質疑與批判,也為城市的石化風險治理帶來挑戰。石化災害過後,原是一次大幅改革、提升石化風險治理能力的契機;然而,災後我們只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石化業者三方相互角力、彼此推責諉過。此種困境,如同德國社會學者 Ulrich Beck 在《風險社會》中描述的「有組織性的不負責任」現象,意即,當代社會面對高科技風險與災害時,看似有明確的課責對象,卻沒有人要為事故負責,當各方極力淡化自身責任,也使責任政治陷入真空狀態。在彼此卸責的政治真空下,高雄氣爆如同許多工業災難事件,其複雜成因遭到化約,而災害的全貌也變得模糊不清。研究當代社會高風險科技系統事故(system accident)的社會學者 Charles Perrow 提出常態事故理論(Normal Accident Theory),為理解這些高風險科技帶來的危害,其透過系統性風險的思考取徑,重新認識與分析既有的社會組織。本研究援引常態事故理論中的事故分析方法,將當代社會組織視作各別系統,各系統間彼此具有「交互作用複雜性(interactive complexity)」與「緊密相依(tightly coupled)」特性,使風險常態化地存於系統內部,最後可能導致無可避免的意外事故。本研究透過擴充常態意外事故理論的分析框架,思考高雄氣爆是否為無可避免的系統事故,以及當中涉及的系統性風險問題。由於高雄氣爆不僅涉及經濟組織運作,也連結到政治系統的決策過程,鑑於政治系統與經濟系統運作的邏輯難以相互化約,本文理出一個新的分析架構,釐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石化產業等三方,在涉及不同經濟與政治系統交纏(entangle)與產生互聯性(interconnectedness)的歷史過程,如何堆疊出導致高雄氣爆的系統性風險。透過文件分析法,本研究從系統性視閾檢視災害歷史過程,分析管線與箱涵的地下工程(1986 - 1991年)與埋管後至氣爆(1991 - 2014年)兩個時期,城市地下工程系統、石化生產系統 、城市石化治理與災防系統堆疊出的錯誤。並進一步分析,既有科技管理主義下的風險治理系統,在回應石化風險時出了什麼問題,因而使風險持續遭掩蔽或遲滯處理。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大型工業災難的形成原因,無法從咎責一方或單一歸因(monocausal)的範式得到解釋,而是多重系統交互作用下的風險過程,導致災害發生。剖析當代工業社會裡的系統性風險及其生成路徑,是反思類似的大型石化災害是否得以避免的關鍵研究進路。 |
Abstract |
At the midnight of July 31st, 2014, a catastrophic petrochemical gas explosion occurred in Taiwan’s largest industrial city, Kaohsiung. The industrial disaster, which killed 32 people, did not only disclos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but also revealed the authority’s poor capacity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disaste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s been blamed by citizens for its irresponsible conduct and how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risk governa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for the government. However, both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petrochemical companies have tried to shift responsibility to each other. The scenario could be described as ’’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 as German sociologist Ulrich Beck addresses in Risk Society. It refers to a phenomenon: a political vacuum within which no on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dustrial accidents.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cause of Kaohsiung gas explosion accident is complicate, one should not oversimplify the explanation. The ‘’Normal Accident Theory (NAT)’’ initiated by sociologist Charles Perrow has provided an insightfu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risk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He argues that system complexity makes technological failures inevitable. The interactive complexity and tight coupling might “normalize” the risk in the system. This research adopts an analytic framework inspired by the NAT theory. I argue that the Kaohsiung gas explosion was a consequence of a serial of decision-makings and executions by both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systems. I expla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o show how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and petrochemical companies made mistakes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By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reviews the documents in two periods, 1986-1991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1991-2014, and discovers the mistakes made by three systems: city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system, governance of petrochemical disaster. This research also reviews the problem of technological managerialism, within which the system risks have been constantly hidden or responded belatedly.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at instead of attributing the disaster to a monocause, an analysis of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can provid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the industrial disaster. The findings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prevention of the industrial disaster in the futur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圖次 vi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受困的石化港都 1 一、 城市的危險動脈 2 二、 對石化工業資本巨獸的在地反抗 3 三、 來自公民社會的叩問 5 第二節、 問題意識 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0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高雄氣爆研究回顧 12 一、 國家風險治理的失能 12 二、 石化資本自主管理的漏洞 17 三、 工程專業的慣習限制 18 第二節、 常態性意外事故理論 19 一、 常態性意外事故理論中的分析概念 21 二、 常態性意外事故理論下的石化產業 26 第三節、風險社會理論 27 一、 階級社會與風險社會 27 二、 現代化風險 28 三、 第二現代性 29 四、 潛在副作用(風險的認可) 31 五、 風險與社會 34 六、 風險社會學 37 第四節、 常態意外事故理論侷限與突破 39 第三章、 石化產業與風險 44 第一節、 石化產業的生成 44 一、 石化產業 44 二、 石化產業的發展分期 47 第二節、 石化產業的副作用 53 一、 健康風險與環境成本外部化 53 二、 石化工業事故與公共安全 58 第三節、 氣爆與管線事故在高雄 61 一、 高雄石化工業區發展現況 62 二、 高雄的石化管線與事故 64 第四章、 系統性視閾下的災害歷史過程:管線與箱涵的地下工程時期(1986-1991) 71 第一節、 災害歷史過程的系統界定 72 一、 城市地下工程系統 72 二、 石化生產系統 75 三、 城市石化治理與災防系統 77 第二節、 災害的歷史過程與分析:管線與箱涵的地下工程時期(1986-1991) 79 一、 失靈事件1:事故管線埋設與排水箱涵興建預定地疊合卻施作 81 二、 冗餘路徑1:預留箱涵建置空間 87 三、 失靈事件2:既成工程事實下的管線協調會 90 四、 冗餘路徑2-1:管線協調會議共識與因應作為不符 92 五、 冗余路徑2-2 承包商折衷式按圖施作 93 第三節、 小結 97 第五章、 系統性視閾下的災害歷史過程:埋管後至氣爆時期(1991-2014) 100 第一節、 災害的歷史過程與分析:埋管後至氣爆時期(1991-2014) 100 一、 失靈事件1:未落實管線巡查與檢修 102 二、 冗餘路徑1:生產系統自主管理的石化治理策略 111 三、 失靈事件2:持續使用未經檢修的管線 116 四、 失靈事件3:地下管線圖資建構失當 117 五、 冗餘路徑2與冗餘路徑3:石化治理與管理的雙重惰性 120 六、 失靈事件4:收受端丙烯流量計異常 120 七、 冗餘路徑4:生產導向的風險識覺內部化 121 第二節、 小結 130 第六章、 結論 132 第一節、 高雄氣爆的系統性風險 13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發展 135 參考文獻 136 一、 中文參考文獻 136 二、 外文參考文獻 145 三、 新聞報導與網路資源: 146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 中文參考文獻 Charles Perrow著、蔡承志譯,2001,《當科技變成災難——與高風險系統共存》。台北:商周。 Deborah Lupton,雷雲飛譯,2016,《風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Eric, Klinenberg著,徐家良、孫龍、王彥瑋譯,2014,《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剖析》,北京:商務。 Ulrich Beck著,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 Wynne, Brian著,周任芸譯,2007,〈風險社會、不確定性和科學民主化:STS的未來〉。《科技、醫療與社會》,第5期,頁15-42。 中油石化煉製事業部,〈台灣煉油石化工業發展與未來展望〉,《中工高雄會刊地 18 卷第 4 期》 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4年永續報告書》。台北: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企研處。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15,《2014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台北: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秘書處。 內政部營建署,2010b,〈公共設施管線資料庫系統建置案共通規格〉。台北:內政部營建數。 王文誠,2016,〈災難治政:2014年高雄石化氣爆後的尺度政治與不均地理發展〉。《政治學報》61:87-113。 王振寰,1995,〈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1-38。 王御風,2018,《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台北:遠足文化。 王毓正,2014,〈氣爆事件後,除了追究責任更應課予責任──從高雄氣爆事件淺談中央與地方權限爭議中不可被忽略的風險管理議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54期,頁4-6,台北:台灣法學雜誌社。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18,《石油通訊》。中油公司,第807 期。 立法院,2015,〈立法院關係文書 院總第887號 政府提案第15100號之2523〉。11月25日,報1916。 向曉南,2012,〈合成樹脂與接著劑工業〉。頁523-550,收錄於謝俊雄、徐英傑編《臺灣化工史第二篇——台灣現代化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北:五南。 朱蓓蓓,2014,《煉油石化業製程安全事故分析及探討》。新竹:交通大學工學院職業安全與防災學程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1,〈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台灣社會學》(2),頁97-162。 吳介民,2013,〈從台灣出發的中國想像〉。《思想》,第24期,頁321-339。 吳介民、李丁讚,2008,〈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133-206, 呂秀滿,2012,〈煉油工業〉。頁7-61,收錄於謝俊雄、徐英傑編《臺灣化工史第二篇——台灣現代化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北:五南。 呂欣怡,1992,《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李才宇,2016,〈二氧化硫引起的職業病之認定參考指引〉,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台北:李長榮化工。 李訓豪,2016,《建立高可靠度的科技治理網絡:以高雄氣爆災後政府因應行動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鼎,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台北:遠流。 杜文苓,2014,〈環評知識的政治角色〉—檢視六輕健康風險評估爭議〉。《台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2期,頁91-138。 杜文苓,2017,〈環境管制行政的科學技術框架與決策僵局:六輕工安事件環評過程析論〉。《公共行政學報》,第52期,頁81-111。 沈西洪,2012,〈人造纖維工業〉。頁181-220,收錄於謝俊雄、徐英傑編《臺灣化工史第二篇——台灣現代化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北:五南。 沈建全,2014,〈石化產業之環境污染與居民健康風險〉。頁:109-124。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沈建全、林啟燦,2000,《後勁地區空氣品質暨地下水質監測計畫》。 卓昭雄,2016,《我國與美國石化產業地下管線管理法治之比較研究——從高雄氣爆事件出發》。台北:政治大學法律與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昭維,2016,《我國與美國石化產業地下管線管理法制之比較研究——從高雄氣爆事件出發》。台北:政治大學法律與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桂田,2014,《風險社會典範轉移 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台北:遠流。 林身振、林炳炎,2013,《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高雄:春暉出版。 林宗弘、蕭新煌、許耿銘,2018,〈邁向世界風險社會?臺灣民眾的社會資本,風險感知與風險因應行為〉。《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第40期,頁127-166。 林連春、蕭世欽、吳集錦,1993,〈石化原料製造工廠生產製程危害因素檢查技術〉。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邱德俊、許峰彰,2006,〈地下管線陰極防蝕工程應用與檢測〉。《石油季刊》,中國石油公司煉製研究所,頁57-57,。 柯經緯,2018,〈秒懂煉油產業〉。《科學發展》,第550期,頁12-21。 洪文玲,2014,〈在地知識、污染、五輕關廠〉。頁179-194: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洪文玲、王治平、盧念萱(2018),〈站在氣爆的十字路口:談多種工程的交、錯〉。頁169-180,《科技社會人3:跨領域新驛路》。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翁裕峰,2014,〈用愛思考高雄大爆炸:全災難災害防救的必要性〉。頁:199-222,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高淑媛,2012,《臺灣化工史第一篇》,台北:五南出版。 高雄市工務局,2012,〈高雄市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條例(核定本)〉。高雄:高雄市工務局。 高雄市文化局,2016,《高雄八一石化氣爆工作實錄》。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高雄市經發局,2018,〈高雄市產經情勢分析季報107年度的第1季〉。高雄:高雄市經發局。 高雄地檢署,2014a,<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高雄: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 高雄地檢署,2014b,<高雄氣爆案判決書案情整理表>。高雄: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 高雄地檢署,2014c,〈高雄731大氣爆案起訴書摘要版〉。高雄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 高雄地檢署,2014d,〈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高雄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 高雄地檢署,2015,《高雄大氣爆偵辦實錄》。高雄: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 張簡國平,2015,《103年高雄市臨海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健康風險評估計畫》,高雄:高雄市環保局。 莊坤遠等,2012,〈我國勞動檢查機構功能與組織文化之研究〉,《勞動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21卷第2期,2013年6月。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莊秉潔,2014,〈PM2.5與石化產業〉。頁71-108,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許慧倧,2014,〈石化工業區的空氣污染問題與健康風險〉。頁53-70,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陳志偉、張建偉、周世銘、黃瑀、黃郁萱、朱敬平,2018,〈由下水道建設與營運實務展望下水道相關法規研修方向〉。《中興工程》,第141期,頁3-8。 陳玫如,2018,〈苗栗出磺坑老屋新生,讓記憶延續〉。《石油通訊》,第807期,頁12-15。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00,〈管線拆離〉。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3,《勞動檢查員化工廠檢查專業訓練規劃研究(二)》。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4,〈液化石油氣管線之維修〉。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黃進為,2007,《轉變中的台灣石化工業》。台北:紅螞蟻圖書。 經濟部,2017,《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工業局,2014a,〈高雄氣爆事件Q&A〉。 經濟部工業局,2014b,《經濟部工業局地下工業管線安全管理參考指引》,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2018a,《工業區開發管理107年度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2018b,〈工業管線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詹長權,2011,《長期空氣污染暴露對心血管疾病致病機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詹長權,2014,〈石化原料管線不該進市區〉。頁:195-198,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監察院,2015a,<104財正0003高雄市政府糾正案文>。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2015b,<104財調0004高雄市政府調查案文>。台北:監察院。 齊偉先,2008,〈風險社會與政治倫理〉。《社會理論學報》,第11卷第1期,頁31-56。 歐陽瑜,2014,〈永續發展,一個治理的問題:從高雄氣爆事件談轉型管理的落實〉。頁:157-176,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蔡宏政,2014,〈石化產業的資本積累:資產階級民主化與風險治理的缺乏〉。頁:141-156,收錄於周桂田編,《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蔡偉銑,1997,〈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8期,頁157-224。 鄧敏政、李中生、李維森,2016,<我國地下管線之安全管理現況介紹>,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營建署,2010a,<雨水下水道工程設計>,內政部營建署。 薛化元、張怡敏、陳家豪、許志成,2017,《台灣石化業發展史》。台北:現代財經基金會 謝俊雄,2011〈台灣工業對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科學發展 457 期》,台北:石化工業月刊雜誌社。 謝俊雄、黃進為,2012,〈石油化學工業〉。頁63-122,收錄於謝俊雄、徐英傑編《臺灣化工史第二篇——台灣現代化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北:五南。 謝勝海,2012,〈塑膠加工業〉。頁123-159,收錄於謝俊雄、徐英傑編《臺灣化工史第二篇——台灣現代化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北:五南。 謝麟隆、陳宏彰,2012,〈石化工業儲槽火災搶救能量分析——以大高雄地區為例〉。頁40,高雄:高雄市消防局。 瞿宛文,1995,〈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成長:台灣石化業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39-59。 瞿宛文,1997,〈產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產業的產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97-138。 瞿宛文,1998,〈產業政策與連鎖效果:台灣塑膠原料業發展的因素〉。收錄於瞿宛文編《經濟成長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瞿宛文,1999,〈台灣石化業的發展模式—以人纖原料業為例〉。收錄於瞿宛文編《經濟成長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瞿宛文,2002,《經濟成長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瞿宛文,2017,《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緣起》,台北:聯經出版。 顏厥安,2014,〈高雄氣爆事件的法律責任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des?〉。《台灣法學雜誌》,第254期,頁2-3。 羅俊雄、饒正,2007,〈公共工程腐蝕及陰極防蝕現況探討〉。《防蝕工程》,頁1-19。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今日社會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3。 二、 外文參考文獻 Alfons, Bora, 2007, ‘’Risk, Risk Society, Risk Behavior, and Social Problem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New York: Wiley. Andrew Hopkins, 1999, “ The limits of normal accident theory.’’ Elsevier Safety Science, pp.93-102. Andrew Hopkins, 2002, “Was Three Mile Island a ‘Normal Accident’? ”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ume 9, Issue 2: 65-72. Anthony Elliott, 2002, ‘’Beck’s Sociology of Risk: A Critical Assessment’’, Sociology Volume 36, issue 2, page(s): 293-315. Beck and Christoph Lau, 2005, ‘’second modernity as a research agend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in the ‘meta-change’ of modern society’’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6(4):525-57. London: Wiley Blackwell. Beck, Ulrich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1994, Riskante Freiheiten –Gesellschaftliche Individualisierungsprozesse in der Moderne. Frankfurt: Suhrkamp. Beck, Ulrich 1988, Gegengifte, Die organisierte Unverantwortlichkeit. Frankfurt: Suhrkamp. Beck, Ulrich, 1986,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n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 Suhrkamp. Beck, Ulrich, 1991, Politik in der Risikogesellschaft. Frankfurt: Suhrkamp.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Beck, Ulrich, 1995, Ecological Politics in an Age of Risk.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1997, the Reinvention of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1998,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2005, Power in the Global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2009, “World risk society and manufactured uncertainties” Iris: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Debate 1 (2):291-299 (2009) Frank Fisher, 1998, “Ulrich Beck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Risk Society.’’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 11 No. 1: 111-115. Jos A. Rijpma, 1997, “Complexity, Tight-Coupling and Reliability: Connecting Normal Accidents Theory and High Reliability Theory.” London,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Karen Marais, Nicolas Dulac, and Nancy Leveson, 2009, “Moving Beyond Normal Accidents and High Reliability Organizations: A Systems Approach to Safety in Complex Systems.’’ Organization Studies 30(02&03): 227-249. Le Coze, Jean-Christophe, 2015, “1984-2014. Normal Accidents. Was Charles Perrow Right for the Wrong Reasons? ”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ume 23 No. 4, page(s): 275-286. Mary Douglas, 1994, Risk and Blame. London: Routledge. Perrow, Charles, 1967, ‘’A Framework fo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s’’ Pp.194-208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2) published by: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errow, Charles, 2015,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ystemic Risk” Emerging Trend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ew York: Wiley. Roberts, K., 1989, “Review: The Significance of Perrow’s 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ume 14, No.2, page(s): 285-289. 三、 新聞報導與網路資源: 中油煉製事業部,2014,〈石油產品簡介〉。取自連結:https://web.cpc.com.tw/division/rb/product-text.aspx?id=1。查詢日期:2019/11/9。 王御風,2015,〈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成立〉。〈打狗高雄 歷史與現在〉,9月13日,取自連結:http://takao.tw/the-establishment-of-the-japanese-colonial-period-sishihjia-industrial-zone/。查詢日期:2019/8/20。 台灣高雄地方法院,2018,〈本院受理 103 年度矚訴字第 3 號業務過失致死等(即高雄氣爆案)案件新聞稿〉。台灣高雄地方法院行政庭,5月11日,取自連結: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334196。查詢日期:2019/10/20。 地球公民基金會,2014,〈迴避訴求,欠缺反省 地球公民對六位政務官請辭的回應〉。2014年8月9日,取自連結:https://www.cet-taiwan.org/node/2000。查詢日期:2019/8/5。 羊正鈺,2014,〈高市府4首長也請辭:負政治責任,不是負司法責任〉。關鍵評論網,8月8日,取自連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156。查詢日期:2019/10/5。 自由時報,2014,〈管線歸誰管?陳菊:經部有責任〉。8月5日,取自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073182。查詢日期:2019/8/21。 行政院環保署,2019,〈空氣品質監測網——各項污染物〉。4月10日,取自連結:https://taqm.epa.gov.tw/taqm/tw/b0202.aspx。查詢日期:2019/9/2。 何孟奎,2014,〈高雄氣爆 中央地方互推管線責任〉。風傳媒,8月5日,取自連結:https://www.storm.mg/article/34282。查詢日期:2019/8/20。 何明修,2014,〈正常的意外在高雄〉。想想論壇,8月7日,取自連結: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2314。查詢日期:2019/9/2。 吳黍黎,1998,〈北誼興業爆炸案暴露黨營事業危機——四條人命,震撼黨營事業江山〉。3月5日,《商業週刊》,第537期。取自連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StrId=5389。查詢日期:2019/12/2。 我們的島,2014,〈高雄氣爆特別報導〉。第768集,公共電視,取自連結:https://ourisland.pts.org.tw/%E9%97%9C%E9%8D%B5%E5%AD%97/%E9%AB%98%E9%9B%84%E6%B0%A3%E7%88%86。查詢日期:2019/8/21。 李欣芳、王文萱、曾韋禎、王榮祥,2014,〈高雄災後重建 江揆「三不」冷回應〉。自由時報,8月5日,取自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01899。查詢日期:2019/9/20。 李根政,2014,〈產業轉型 還給高雄市民歷史正義〉。自由時報,8月4日,取自連結: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01596。查詢日期:2019/8/6。 李翰林,2015,〈高雄氣爆事件後,如何建構宜居城市〉。地球公民基金會,12月14日,取自連結:https://www.cet-taiwan.org/node/2264。查詢日期:2019/9/5。 邱花妹,2014,〈高雄人要知道管線在哪裡〉。頻果日報,8月6日,取自連結: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40806/36004304/。查詢日期:2019/10/6。 金名,2016,〈公有設施有缺失 高雄氣爆首判國賠〉。新頭殼,8月30日,取自連結: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6-08-30/76769。查詢日期:2019/11/2。 南亞公司塑膠第三事業部新港工程塑膠廠,2014,〈石化工廠室外管線洩漏火災事故之預防應用分析〉,取自連結:http://www2.fpg.com.tw/html/mgz/Mgz_epaper/155/46-5p15-41.pdf。查詢日期:2019/12/2。 徐聖倫,2014,〈誰核准就誰管轄 經濟部將皮球踢回地方〉。自由時報,8月4日,取自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072310。查詢日期:2019/8/20。 高玉馨,2016,〈環境汙染專題報導(三):石化產業造成的空氣污染〉,取自連結: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kVu.htm。查詢日期:2019/6/20。 高宜凡,2010,〈台塑花了多少工夫在公安〉。遠見雜誌12月7日,取自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14520。查詢日期:2019/9/5。 高雄市經發局,2015,〈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方向及規劃〉,高雄市議會第1屆第7次報告。取自連結:https://www.kcc.gov.tw/News.aspx?n=64&sms=8975&page=3&PageSize=20。查詢日期:2019/8/10。 高雄市經發局,2016,〈工業管線圖資查詢系統〉。取自連結:https://ops.kcg.gov.tw/khpipe/default_c.aspx。查詢日期:2019/5/6。 高雄市環保局,2016,〈污染場址資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資訊網。取自連結:https://soil.ksepb.gov.tw/modeal/P_Site_Info.aspx?A=%E6%A5%A0%E6%A2%93%E5%8D%80。查詢日期:2019/5/20。 張慧雯,2014,〈誰是禍首?業者全否認:靜待調查結果〉。自由時報,8月1日,取自連結:https://features.ltn.com.tw/m/english/article/breakingnews/1069967。查詢日期:2019/9/20。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4,〈液化石油氣管線之維修〉,取自連結:https://www.ilosh.gov.tw/menu/1188/1204/sdsp007t0055-%E6%B6%B2%E5%8C%96%E7%9F%B3%E6%B2%B9%E6%B0%A3%E7%AE%A1%E7%B7%9A%E4%B9%8B%E7%B6%AD%E4%BF%AE/?cprint=pt。查詢日期:2019/5/30。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8,《106年勞動檢查年報》。取自連結:https://www.osha.gov.tw/media/8056/1015-106%e5%b9%b4%e5%8b%9e%e5%8b%95%e6%aa%a2%e6%9f%a5%e5%b9%b4%e5%a0%b1-%e5%ae%8c.pdf。查詢日期:2019/11/8。 黃良傑、王榮祥、洪定紅、黃佳琳,2014,〈高雄氣爆 三多路一帶災情慘重〉。自由時報,8月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069533查詢日期:2019/7/20。 黃佩君,2014,〈高雄氣爆》經濟部長張家祝請辭 不接受慰留〉。自由時報,8月7日。取自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75539。查詢日期:2019/9/20。 新鼎公司,2016,〈自動化主承包(Main Automation Contractor)介紹〉。取自連 結:http://www.acs.com.tw/page.aspx?L=CH&C=2001。查詢日期:2019/11/9。 經濟部工業局高雄臨海工業區服務中心,2018,〈設立緣起與開發經過〉,取自連結:https://www.moeaidb.gov.tw/iphw/linhai/index.do?id=10#pc1。查詢期:2019/12/1。 葉素萍、呂欣憓、王淑芬,2015,〈氣爆案糾正高雄市府 市府:力求精進〉。中央社,3月4日,取自連結: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3040361.aspx。查詢日期:2019/10/20。 詹嘉紋,2014,〈石化專區何去何從?高雄借鏡六輕談城市未來〉。環境資訊中心,9月10日,取自連結:https://e-info.org.tw/node/102007。查詢日期:2019/9/2。 嘉義市政府工務局,2009,〈嘉義市日新街雨水下水道工程已於98年5月開工〉。取自連結: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455&s=341940。查詢日期:2019/5/6。 廖德宗,2007,〈高雄市公共管線建置經驗及更新維護模式〉,取自連結:https://duct.cpami.gov.tw/pubWeb2/pdf/2k7d11.pdf。查詢日期:2019/12/4。 鮑建信、李欣芳、王榮祥,2014,〈高雄氣爆 榮化董事長等12人起訴〉。自由時報,12月19日,取自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40308。查詢日期:2019/10/20。 謝雯凱,2011,〈2010台灣回顧:六輕18天內兩場大火——雲林鄉親圍廠抗議〉。1月7日,環境資訊中心,取自連結:https://e-info.org.tw/node/62640。查詢日期:2019/8/20。 簡聰文,2014,〈高雄石化工業區之分佈與空氣汙染〉,取自連結:http://www2.kuas.edu.tw/prof/chtsai/www/data/teaching/e_3_10.pdf。查詢日期:2019/9/2。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