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0122-0938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0122-093808
論文名稱
Title
不同道德觀的選民對從政者誠信認知的探索式分析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voters with different moral views on politicians' integrity perception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2-05-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2-07-18
關鍵字
Keywords
誠信、道德、道德基本原則、多元對應分析、海德特、MCA、帶職參選
integrity, moral, Moral Foundations, multivariat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Haidt, MCA, resign-to-ru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326 次,被下載 1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3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9 times.
中文摘要
近代人們對於民主體制的認知大多充滿憧憬,認為民主能解放束縛帶來自由。然而現實民主國家,卻經常可見國會暴力、從政者的欺騙與政府運作的低效率,選民在投票時是主人,選後就成了奴隸,而民主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從政者缺乏道德誠信。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從政者勇於承擔外,也要誠實守信,只是當同一從政者帶職參選、宣布退出政壇又再次參選或當選後改變政策立場,不同選民對於從政者的誠信認知也不同。觀諸2018年至2020年間,臺灣政壇受矚目的「韓國瑜現象」,即能明顯感受到現實社會不同的選民對從政者帶職參選行為誠信認知的歧異;從韓流的崛起到衰退,筆者看到了從政者建立道德形象確實深具魅力,但違反道德誠信的代價並不便宜。本文以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道德基本原則為理論觀點,使用多元對應分析(MCA)方法,探索臺灣選民對於從政者帶職參選、違反參選承諾、改變政策立場等的誠信認知與道德基本原則之關聯。而本研究結果發現,道德觀與選民對從政者的誠信認知相關,且選民對從政者的誠信認知與其重視自由及關懷道德基本原則的態度最相關。
Abstract
In recent times, people have shared visions of a perfect democratic system where they are free. However, in real democracies, congressional violence, the deception of politicians,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s are often seen. Voters sometimes are dominants when they vote but become subordinates after election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ilemma of democracy is that politicians lack moral integrity. Integ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being. Politicians must be honest and trustworthy. Voters have different cognitions when one politician runs for election, announces his withdrawal from politics, re-runs for election, and changes his policies after being elected. From 2018 to 2020, the " ex-Kaohsiung mayor Han Kuo-yu Phenomen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aiwan's political arena, that is, it can be clearly felt that different voters in the society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integrity of politicians' conduct of running for office. Observation of the rise to 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stardom, the author sees that politicians can become charismatic by the impression of integrity they made, meanwhile the cost of violating the integrity is not cheap. This essay i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s Moral Foundations, using the method of multivariat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MCA) to explore Taiwan voters' integrity cognition for politicians to run for office, violate election promises, change policy position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moral basic princip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voters' percep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politicians is confirmed, and voters' percep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politicians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iberty and care and moral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致謝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圖次 v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預期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11
第一節 道德原則的作用 11
第二節 誠信概念的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誠信概念與道德基本原則的關聯性 24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36
第三節 問卷設計 39
第四節 研究分析方法 41
第五節 變數編碼說明 42
第六節 樣本與變數描述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67
第一節 潛在關聯的初步探索 67
第二節 核心誠信變數與道德基本原則的潛在關聯分析 71
第三節 其他值得注意的發現 86
第五章 總結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討論 9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94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 本研究調查問卷 102
附錄二 本研究問卷與MFQ、微笑小熊調查小棧版本之對照 106
附錄三 卡方檢定列聯表 108
附錄四 網路調查資料編碼分析 13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書籍
劉正山,2018,《民意調查資料分析的R實戰手冊》(初版),臺北:五南圖書。
Michael Bond 原著,林士棻譯,2020,《失控的群體思維:從同儕壓力到同溫層效應,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群性」》(初版),臺北:方言文化。
Jason Brennan 原著,劉維人譯,2018,《反民主:選舉失能、理性失調,反思最神聖制度的狂亂與神話!》(初版),新北:聯經出版。
Paul Collier 原著,潘勛譯,2020。《社會向左、資本向右:新世代的階級與貧富裂痕,尋找修復的終極解方》(初版),新北:聯經出版。
Joshua D. Greene 原著,高忠義譯,2015,《道德部落》(初版),臺北:城邦文化。
Jonathan Haidt 原著,姚怡平譯,2015,《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初版),臺北:大塊文化。
Andrew Heywood 原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9,《Heywood's政治學新論》(2009年版),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Niccolò Machiavelli 原著,呂健忠譯,2012,《君主論》(2019年初版五刷),新北:暖暖書屋文化。
Joseph S. Nye, Jr. 原著,林添貴譯,2020,《強權者的道德-從小羅斯福到川普,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第一版),臺北:天下文化。
John Rawls 原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初版),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
David Van Reybrouck 原著,甘歡譯,2019,《反對選舉》(初版),新北市:聯合文學。
Rick Shenkman 原著,曾亞晴、陳毅瀓、林士堯(譯),2019,《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初版),新北市:左岸文化。
Max Weber 原著,錢永祥等譯,2014,《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二版),臺北市:遠流。
二、期刊
王以嫻,2009,〈書評: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哲學與文化》,36(11),133-139。
王騰、楊戰勝,2008,〈實質信任與形式信任-誠信研究的新向度〉,《湖北社會科學》,第2期,106-110。
王中天、陳欽春,2014,〈影響台灣民眾對現任總統信任度的因素探討〉,《臺灣民主季刊》,11(2),1-38。
王榮春、陳彰儀,2003,〈部屬觀點之領導互動論:部屬對主管領導行為的知覺因素與互動內涵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0期,181-215。
朱景鵬、翁栢萱,2012,〈總統政見追蹤管考機制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6(3),10-28。
江義宇、吳顯二,2006,〈從各國網路調查經驗看我國民意調查的趨勢〉,《研考雙月刊》,30(4卷),73-86。
李林,2019,〈無信不立——《論語》所見「信」義內涵與啟示〉,《哲學與文化》,46(2),137-151。
李政忠,2004,〈網路調查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1-24。
吳瓊恩,1998,〈從宏觀全局看誠信-馬英九的承諾與參選〉,《海峽評論》,第91期,33。
吳正旺,2010,〈勞動三權與勞動三法的範疇與趨勢之研究〉,《萬能商學學報》,第15期,117-134。
林豐智,2003,〈臺灣之基金會運用網站行銷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57期,97-128。
林昭志、陳冠甫,2013,〈論誠實信用原則之具體化適用-以權利失效、棄權與禁止反言為中心〉,《財經法暨經濟法》,第35期,71-107。
周軒逸、李瑞清、吳秀玲,2017,〈政治宣傳與抗拒說服- 名人政治背書的廣告效果研究〉,《臺灣民主季刊》,14(3),45-101。
洪櫻芬,2010,〈理性與情感之關係-論休謨的道德情感主義〉,《人本暨社會科學期刊》,6(2),13-22。
洪子偉,2016,〈化解社會對立?海特的認知模型及其批判〉,《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8期,129-173。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臺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
陳建綱,2016,〈以激情解釋民族特性,以效益創造道德對話:休謨政治思想的一個側面〉,《台灣政治學刊》,22(1),51-87。
陳寅清,2014,〈《列子》書中「誠」、「信」概念的翻譯與詮釋問題-以葛瑞漢之《列子》英譯本所作的考察〉,《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十八輯,25-40。
陳志豪、吳文彥,2017,〈閒置空間現象成因之研究〉,《建築學報》,第100期,35-50。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37-70。
張福建,2004,〈政治言論自由與社會正義-羅爾斯的觀點〉,《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9期,39-77。
黃秀端,2005,〈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臺灣民主季刊》,2(4),1-30。
黃惠華,2020,〈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與習慣領域理論探索臺灣人的幸福感圖像〉,《習慣領域期刊》,11(1),83-96。
曾憲立、洪永泰、朱斌妤、黃東益、謝翠娟,2018,〈多元民意調查方法的比較研究〉,第41集,87-117。
傅明穎,1998,〈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台灣政治學刊》,第三期,195-243。
楊光、鄭柴尹,2019,〈列項實驗與網路調查之結合:臺灣民眾對同性戀民代接受程度之探究〉,《選舉研究》,26(2),23-52。
楊婉瑩,2020,〈當不穩定的多數遇到公投-試論同婚公投的弔詭〉,《臺灣民主季刊》,17(4),105-144。
廖育嶒,2015,〈「立委評鑑」對立委立法行為的影響-一個探索性的研究〉,《臺灣民主季刊》,12(1),1-59。
廖達琪、林福仁、黃郁慈、劉子昱、李承訓,2012,〈台灣立法委員政見資料庫之建置〉,《選舉研究》,19(2),129-158。
劉正山,2016,〈世代之間政治認同差異的圖像:以多重對應分析結合習慣領域視野進行的探索〉,《習慣領域期刊》,7(2),27-50。
劉正山,2016,〈政治學中建立厚資料傳統的契機與挑戰〉,2016年11月25、26日發表於中國政治學會年會。
鄭夙芬,2014,〈候選人因素與投票抉擇-以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1(1),103-151。
Jonathan Haidt and Craig Joseph. 2011. "How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Succeeded in Building on Sand:A Response to Suhler and Churchland."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3 (9): 2117-2122。
Kreps, T. A., Laurin, K., and Merritt, A. C. 2017. "Hypocritical Flip-Flop, or Courageous Evolution? When Leaders Change Their Moral Min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5): 730-752。

三、學位論文
高國祥,2014,〈道德基礎量表與相關變項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佩宜,2019,〈強納森,海德特的道德基礎理論與心理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宜儒,2020,〈道德決策判斷:以道德基礎理論探討道德基本原則如何形塑個體的政治意識形態、社會議題之態度與司法判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網站資源
道德基礎理論網站: https://moralfoundations.org/questionnaires/。2019/1/20檢索。
微笑小熊調查小棧網站:https://smilepoll.tw/ 。2022/1/31最近一次檢索。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