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王文瑛(2000)。天主教大學的社區服務理念與實踐。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43-60頁)。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菁雲(2000)。議題導向之最適民眾參與技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1998)。各國社區教育現況。台北市:師大書苑。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民住宅社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逢堅(1996)。台灣地區大學教師升等審查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瑞金(1995)。台北市銀髮族社會參與需求研究。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委託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計畫。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瓊洳(1999)。從吉諾斯公共知識份子觀論現代教師應有的角色。中等教育,50,78-86。 吳萬益(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書局。 林月琴(2000)。大學教師參與社區之探討。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1-23頁)。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以嘉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61,31-39 林珠茹(2001)。老人社區參與和生命意義相關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87)。大學教師的角色。師友,223,6-9。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勝義(1999)。從社區評鑑論台灣社區發展未來的行動。社會福利,141,40-44。 林瑞穗(1978)。都市社區鄰里關係社區團結與社區發展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5,38-62。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建和(2002)。街頭物理:彈奏物裡的民歌手。物理雙月刊,24,10-14。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施孋娟(1985)。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唐納•甘迺迪(2000)。學術這一行(楊振富譯)。台北市:天下文化書坊。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朝權(1994)。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仲偉(2000)。社區居民對民營企業參與社區活動態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景堂(1996)。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初版)。台北:儒林圖書公司。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之探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及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329-381頁)。 郭為藩(1987)。大學教師的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理論與政策,2,20-33。 曾孝明(1999年10月)。教師評鑑制度---優先性及必要性。大學教育改革。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 曾銘傑(1998)。從社區發展歷程探究社區成人教育推動的內涵-以「大溪老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鑫城(1990)。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其嫻(1992)。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賢榮(2000)。影響技專院校電機科系推動產學合作研究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2版)。台北:東華書局。 黃炳煌(1990)。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展望。載於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彩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台北:中華徵信。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 黃璧惠(1988)。我國大學教師研究生產力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科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葉怡君(2001)。影響我國商業技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國德(1995)。大學在社區成人教育扮演之角色。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楊國樞、文崇一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書局。 趙長寧(1996)。獻身與參與的背後:美國成人義工服務動機的探討。佛教圖書館館訊,7,19-23。 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琇芬(1995)。成功社區老年民眾參與衛生教育活動之動機與障礙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諸葛正(1996)。外力(專家)團體參與社區(地域)發展模式之解析。台灣手工業,59,78-86。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85年度專題委託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市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錦龍(1983)。國立企業與學術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國立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世培、莫季雍等(1996)。民意調查。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文彬(1996)。台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二、英文部分 Biddle, B. J. (1987). Teacher role. In Dunkin, M. J.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NY: Pergamon. Brookfield, S. (1984).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British: Open University, 65, 8-9. Bradley, G. & Lim, D. (2000). Relevance and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community service: A study of GriffithUniversity.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2(2), 197-213. Braxton, J. M., & Hargens, L. L. (1996). Variation among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J. C. Smart(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11, New York: Agathon. Clark, D. (198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Allen, G. Bastiani, J. Martin, I. & Richards, J. K.(Eds). Community education: An agenda for education refor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Dimand, R. M. & Adams, B. E.(1993). Recongnizing faculty work: reward systems for the Year 200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ierdonck, R. & Debackere, K. (1988).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t Belgiun Universities. R&D Management, 8(4), 341-353. Hillery, G. A. (1955).Definition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ety, 20, p313. Heimstra, R. (1974).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 34-44. Hayward, P. C. (1986). A discriminate analytical test of Biglan’s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biology and English department chairperson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5, 136-146. Katz, D. & Stotland, E. (1959). A Model of Person Environment Compatibil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5, 311-332. Lawson, K. H. (1977). Community educ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50, 6-13. Lodahl, J. B.,& Gordon, G. G. (1973).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y graduate department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 191-213. Mercer, B. E. (1956). The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Randon House. Mclver, R. M. (1924). Community. A Society Study. Macmillion & Co.1917,3 rd ed. Osboren, D. &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Y.: A Plume Book. Poplin, Dennis. E. (1972). Communities: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Paul, S. (198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ord bank Discussion Paper, 6,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later, W. M. (1995). Future work: faculty time in the 21st century. Change, 27(3), 22-33. Rajecki, D. W. (1982). Attitudes: Themes & Advances. Sunderland, MA: Sinauer. Unger, D. G. & Wandersman, A. (1985).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s: 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 139-169. Weber, 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Collins College, New York. Wilson, J. & Janoski, T. (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Religion to Volunteer Work. Sociology of Religion , 56(2), 137-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