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地區性組織犯罪結構與犯罪活動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23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7-06-14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7-06-29 |
關鍵字 Keywords |
犯罪活動、犯罪結構、組織犯罪、犯罪組織 Organized crim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2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組織犯罪對於社會的危害是多方面,主要包括:對政治部門的影響、對公共行政部門的影響、對經濟部門的影響,甚而造成對社會大眾法意識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於組織犯罪的研究探討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本研究主要瞭解屏東縣組織犯罪結構及其活動型態為主,並探究其活動型態與地方特性間的關係,以提供有關單位在擬定相關對策之參考。係採取文獻探討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以形成研究概念,並針對6名監所或地方角頭與7名警察人員實施深度訪談以獲取研究資料,並凝聚本研究主題的實質內涵。 本研究結論可分為四個部分說明: 一、組織犯罪團體成員特性與背景分析 (一)就年齡而言,組織犯罪團體成員之年齡分布以20至50歲者居多。 (二)就人數而言,組織犯罪並沒有特定的人數限制,但仍以小規模者居多數。 (三)就組織地位而言,成員地位隱性分類,在核心與外圍成員之分類上,並不明顯。 (四)就前科而言,多數之組織犯罪成員均具有前科素行,其前科之犯罪類型係以暴力犯罪為主,如妨害自由、恐嚇取財、傷害等。 二、地區性組織犯罪結構分析 (一)組織犯罪規模略小。 (二)無明顯幫規與儀式;無正式幫派的幫規與儀式。 (三)組織犯罪成員參加幫派的動機,主要為為擴張勢力、尋求利益,以及英雄主義心態之作祟,整體言之似乎並沒有經過太理性的思考。 (四)幫派之成立,有因與其他幫派對抗而形成,亦有受到同儕之誘導。 (五)無省籍幫派區分。 (六)角頭型組織因受限於地方情結,而難以向外擴充。 (七)在組織犯罪團體成員的性格特質上,成員多具暴力傾向。 (八)以領導者之意志為行事準則。 (九)組織粗略分工。 (十)利益為主之價值觀。 (十一)幫派成員間之互動良好,大家彼此視為兄弟,互相均分利益,只要有利可享,凡事都有溝通。 (十二)組織犯罪者與地方或中央政治界具有良好關係。 三、地區性組織犯罪活動分析 (一)組織犯罪成員所結交之朋友,多為偏差友伴,且因「物以類聚」之故,大部分所結交者乃同為幫派份子。 (二)在朋友關係與認同上,每種朋友關係認同感及應對方式不同,對於同為幫中成員之朋友,常以利益作為與朋友互動之基礎。 (三)以暴力為幫派發展基礎。 (四)組織犯罪團體從事之活動,往往寄生於地方性之經濟活動中。 (五)就所屬幫派之日常活動而言,多屬偏差之生活型態。 (六)對組織犯罪成員而言,常因其已經觸法服刑,而不得不承認法律的存在,因而法律對其約束之程度甚低。 (七)組織犯罪成員常認為鑽法律漏洞係理所當然的,且常合理化其所為之偏差行為及犯罪行為。 (八)幫派彼此間並無明顯衝突,互動亦不頻繁。 (九)犯罪組織會有分區協調之合作。 四、組織犯罪成員對組織活動之觀點 (一)參加幫派對個人的影響不一。 (二)脫離幫派不困難。 (三)由於社會結構上的需要,以及司法制裁效力不彰之結果,幫派成員抓不完,即使抓到亦往往因證據不足獲釋,而使得消弭幫派成為不可能。 (四)預防幫派發展的途徑,應從學校教育著手做起,慎選友伴,另一是截阻幫派獲取不法利益之管道做起。 (五)組織犯罪成員對於處罰組織犯罪法律之看法歧異,其觀感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定罪不易,二是質疑法律,三是肯定法律。 五、遏止組織犯罪之警察人員觀點 (一)在所屬幫派遭警方偵查、破獲的經驗方面,主要有成員犯罪引起警方追查、遭受舉發、活動太過頻繁招搖而引起警方注意,以及組織內部衝突引發等。 (二)在現行偵防工作之限制方面,警察機關偵防組織犯罪往往受到法令的限制、執法資源的缺乏、組織犯罪特性之障礙而難以進行。 (三)在偵查組織犯罪之建議方面,有效偵防之防法,計有三項:多元管道查訪、落實蒐證工作,以及確實保護證人等。 (四)在遏止組織犯罪之建議方面,有關偵查工作之建議,計有三項:加重刑度、專人專責承辦,以及防止介入政治漂白等。 綜合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防制地區性組織犯罪之立即性建議 (一)針對觸犯「妨害自由」、「恐嚇取財」與「傷害」等罪名之累犯犯罪人,應深入加以追查其背景,若與組織犯罪有所關連者,應予以建檔列管。 (二)多元管道介入輔導組織犯罪解散,或勸導組織犯罪成員脫離幫派活動。 (三)持續掃蕩有治安疑慮場所,以遏止組織犯罪活動的擴大。 二、防制地區性組織犯罪之長期性建議 (一)重視家庭與學校教育。 (二)修正公共工程採購程序或修訂公共工程採購制度,以阻斷組織犯罪介入公共工程採購非法牟利。 三、偵防組織犯罪之建議 (一)提高對組織犯罪者的司法制裁力。 (二)調整抗制組織犯罪的警政策略。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及其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相關名詞詮釋 6 一、組織犯罪 6 二、幫派 7 三、黑道 7 四、流氓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組織犯罪相關理論 11 一、犯罪次文化理論 11 二、緊張犯罪理論 12 三、理性選擇組織犯罪理論 13 四、私人保護理論(許春金,2003) 15 五、小結 17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 17 一、國外相關研究 18 二、國內相關研究 20 三、小結 23 第三節 組織犯罪的活動型態 24 一、賭博 24 二、色情 25 三、暴力活動 26 四、毒品交易 27 五、滲透把持合法行業 28 六、介入政治活動 29 七、小結 30 第四節 組織犯罪的類型與結構 31 一、組織犯罪的類型 31 二、組織犯罪的結構 32 三、小結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9 一、選用質性研究法的理由 39 二、研究方法的選擇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41 第三節 料蒐集與分析 41 一、資料蒐集的方法 41 二、資料分析的步驟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一、警察人員組訪談大綱 44 二、組織犯罪成員組訪談大綱 46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48 第四章 組織犯罪成員訪談分析 51 第一節 交友情形 52 一、結交偏差朋友 52 二、以利益為與朋友互動的基礎 53 第二節 守法信念 54 一、受法律約束程度低 54 二、對警察的觀感不一 55 三、鑽法律漏洞及合理化犯罪行為 56 四、守法信念薄弱 57 第三節 所屬幫派狀況 58 一、所屬幫派之日常活動 58 二、參加幫派的動機 60 三、幫派成立之經過 61 四、幫派所屬成員之人數及年齡 62 五、無正式幫派的幫規與儀式 64 六、組織粗略分工 64 七、幫派成員間之互動良好 65 八、幫派之間為利益或衝突或合作 65 九、所屬幫派遭警察偵查、破獲之經驗 66 第四節 幫派預防與抗制 68 一、脫離幫派不困難 68 二、預防幫派發展的途徑 68 三、消弭幫派不可能 69 四、參加幫派對個人的影響不一 70 五、認為處罰組織犯罪法律之看法歧異 71 第五章 警察人員訪談資料分析 73 第一節 組織犯罪團體成員特性與背景分析 73 一、成員年齡分布以20至30歲者居多 73 二、成員地位隱性分類,核心份子行事較低調、外圍份子較高調 74 三、多數具有前科素行 75 四、從事可獲利之活動 76 五、政治關係良好 79 六、成員多具暴力傾向 80 第二節 組織犯罪結構特徵與活動 81 一、寄生於地方性經濟活動之中 81 二、以領導者之意志為行事準則 82 三、無顯明之地盤區分 84 四、與他幫派無明顯衝突 85 五、多屬地區性或角頭型組合型態 86 六、無省籍幫派區分 86 七、組織犯罪規模略小 87 八、以暴力為幫派發展基礎 87 九、無明顯幫規與儀式 88 十、利益為主之價值觀 89 十一、組織間互動不頻繁 90 十二、跨區域合作 91 十三、組織犯罪破獲原因 91 第三節 偵防工作之限制與建議 93 一、偵防工作之限制 93 二、有效偵防之方法 94 三、對偵查工作困難之建議 9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一、組織犯罪團體成員特性與背景分析 94 二、地區性組織犯罪結構分析 94 三、地區性組織犯罪活動分析 94 四、組織犯罪成員對組織活動之觀點 94 五、遏止組織犯罪之警察人員觀點 94 第二節 建議 94 一、 防制地區性組織犯罪之立即性建議 94 二、 防制地區性組織犯罪之長期性建議 94 三、 偵防組織犯罪之建議 94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書目 94 附錄一 組織犯罪成員訪談稿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錄二 警察人員訪談稿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2-1 Lupsha的組織犯罪成長圖 15 圖2-2 黑手黨家族結構 34 圖2-3 竹聯幫組織概況圖 37 圖3-1 研究概念架構圖 39 表 錄 表1-1 台灣地區幫派分佈狀況表(民國90、91年底) 2 表1-2 政府歷年掃除黑道暴力概況表 3 表2-1 幫派起源理論綜合比較 20 表3-1 警察人員組訪談大綱 45 表3-2 組織犯罪成員組訪談大綱 46 表4-1 受訪監所樣本或地方角頭基本資料表 51 表5-1 受訪警察人員基本資料表 73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宏(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司法院(1997)。刑事法律專題研究(十二)。台北:司法院。 田文榮(2005)。台灣地區組織犯罪之研究-以三大幫派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江玉女(2002)。日本組織犯罪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金宏(2005)。地方幫派與地方派系互動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欽隆(2002)。台灣地區組織犯罪與跨國犯罪防制策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燦璋、李建廣、楊嘉銘(2004)。台灣組織犯罪集團活動型態、偵審情形及犯罪模式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4,191-196。 孟維德(2004)。組織犯罪分析與預警式控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制論文集(七),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123-166。 孟維德、楊立華、賴珮玲(2005)。幫派及組織犯罪團體之實證研究-以台中市為例。警學叢刊,36:3,53-82。 周文勇(2001)。組織犯罪。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周文勇(2002)。青少年犯罪幫派形成之影響因素與特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未出版。 周文勇等(2004),防治幫派入侵校園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木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陳國霖(1993)。幫會與華人次文化。台北:台灣商務。 陳國霖(2004)。黑金。台北:商周。 陳慈幸、胡乾鋒(2004)。白領階級與組織犯罪共生關係之初探性研究。警學叢刊,34:6,81-100。 陳慈幸(2005)。組織犯罪與被害者學。嘉義:濤石出版。 許春金等(1993)。不良幫派處理模式之泛文化比較研究。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許春金(2003)。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皆清(2005a)。台灣地區組織犯罪與對策之研究。台南:自版。 許皆清(2005b)。政府掃黑策略之演變與未來展望。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5,147-168。 許皆清(2005c)。組織犯罪理論及其應用探討。華醫學報,22,85-95。 許福生(2000)。台灣地區組織犯罪防制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219-316。 莫藜藜(1992)。質化研究:深度訪談法,「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論見彙編。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章光明、許福生(2001)。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幾個現象面之觀察。警學叢刊,31:5,67-90。 莊定凱(2001)。黑道圍標犯罪偵防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楊嘉銘(1999)。當地台灣地區組織犯罪現象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趙永茂(1993)。台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7:2。 趙永茂(1994)。非都會區黑道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84-85。 劉揚磊(2005a)。非都會型幫派組合與組織犯罪現象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揚磊(2005b)。組織犯罪問題之研究-台灣非都會型流氓幫派活動型態與地區特性之初探。警學叢刊,35:6,207-230。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德輝、楊士隆(1998)。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刑事政策與犯罪防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1-18。 蔡德輝、楊士隆(2004)。犯罪學。台北:五南。 蔡德輝等(2006)。我國組織犯罪次文化與警察機關防治對策。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鄭善印(1998)。中、美、日三國幫派組織之概況及其抗制對策之比較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19-38。 鄭善印(1999)。當前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問題之整合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賴珮玲(2005)。組織犯罪問題之研究-台灣都會區組織犯罪集團活動型態之初探。警學叢刊,35:6,231-256。 簡錫堦(1999)。「黑金縣市指標排行榜」研究報告。黑金系列研究報告五之一。台北:立委簡錫堦辦公室。 警政署(2002)。警政白皮書。台北:警政署。 警政署(2004)。警政白皮書。台北:警政署。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4)。警政統計通報。第037號。 二、西文資料 Battin, S., Hill, K. G.,Abbott, R., and Hawkins, J. D. (1998). The contribution of gang membership to delinquency beyond delinquent friends. Criminology, 36(1) 93-115. Davidson, J. L. (1987). Juvenile gang drug program. Grant Proposal to Office of Criminal Justice Planning, Sacramento, CA, September 28. Egley, A. (2000). Highlights of the 2002-2003 National Youth Gang Survey.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Fagan, J. (1990). Social process of delinquency and drug use among urban gangs. In Gangs in America, Edited by Huff, C. Ronald. Newburk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Gambetta, D. (1993). The Sicilian Mafia:The Business of Protecti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ein, M. (1995). The American street gang: Its nature prevalence and control.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hey, B. B., Gordon, R. A., Loeber, R., Stouthamer-Loeber, Magda, F., and David P. (1999). Boys who joins gang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first gang entr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Vol. 27(4), 261-271. Lupsha, P. A. (1987). A Macro Perspective on Organized Crime: Rational Choice Not Ethnic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to ASC Annual Meeting, Montreal Canada. Siegel, J. L. and Senna, J. (1997).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ory, Practice and Law. NY: West Publishing Co. Thornberry, T. P. (1996). The Contribution of Gang Members to the Volume of Delinquency.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三、網路 HiNet新聞網,2006/02/16,http://times.hinet.net/news/20060216/society/85fee46f6a0b.htm 中時電子報,2006/10/28,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027/4/5s4u.html 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 東森新聞報,2006/10/23,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023/17/5lyl.html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2.174.10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2.174.10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