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兩岸儲蓄率趨勢分析實證研究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83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3-06-21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3-07-07 |
關鍵字 Keywords |
儲蓄率、結構性中斷、依賴人口比率 Chow test, Saving rate, Rate of Dependent peopl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6 次,被下載 28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 times. |
中文摘要 |
提高經濟發展是現今各國致力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此目標的前提是經濟的持續成長。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是透過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力是由國民儲蓄與投資相互配合來提升的。因此,儲蓄的變化是值得關心注意的課題。 本論文主旨是分析兩岸儲蓄率的趨勢,並且探討影響其儲蓄率的變數。民國50年到70年間,台灣在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的配合下,創造舉世稱譽的「經濟奇蹟」。當民國76年儲蓄率達到38.52%最高峰後,民國77年儲蓄率開始逐漸下降。另一方面,在1978年大陸實施經濟改革後,儲蓄率雖有波動,但是仍維持在高水準。本研究與既有文獻最大不同處是對台灣和大陸儲蓄率分析的比較。雖然大陸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台灣不同,但可以經由分析兩岸的儲蓄率趨勢,以了解在迥異的經濟發展情況下儲蓄率的變化。 由迴歸分析可以發現兩點重要結果。第一,可支配所得、依賴人口比率以及失業率和儲蓄率的關係在民國67年至75年與後期民國76年至90年截然不同。第二,大陸與台灣的比較顯示,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彈性係數為正值,與台灣民國67年到民國75年的可支配所得彈性係數相同。大陸的利率彈性係數為正值,與台灣兩個階段的利率彈性係數皆不同。大陸的失業率彈性係數為正值,與台灣民國76年到民國90年的失業率彈性係數相同。由分析中發現,因為經濟制度、消費結構以及金融體制的不同,造成大陸與台灣儲蓄率發展有各自風貌。因此我們推論,當社會制度與經濟環境不同時,會使人民產生不同的選擇,進而造就不同的經濟發展。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頁次 摘要 i 目錄 ii 圖次 iii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4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理論探討 2-1 第二節 台灣儲蓄現象 2-8 第三節 大陸儲蓄現象 2-11 第三章 理論模型與計量方法 3-1 第一節 儲蓄模型設定 3-1 第二節 解釋變數設定 3-4 第三節 計量方法 3-10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處理 4-1 第二節 台灣實證分析 4-1 第三節 大陸實證分析 4-18 第四節 兩岸趨勢比較 4-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5 參考文獻 6-1 中文文獻 6-1 英文文獻 6-5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干楠,「利率市場化對儲蓄與投資的影響分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頁57-61。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民國91年8月,頁49。 王暉,「高儲蓄的隱憂」,經濟學家期刊,2002年2月,頁9-13。 石齊平,當代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民國74年9月3版,台北市三民書局,頁820。 全林,「居民儲蓄、消費行為及其效用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0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頁1545-1548。 吳文清、李海旺、李紅,「對中國居民儲蓄持續高增長的思考」,山西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1月,第13卷第1期,頁18-19。 吳典明,利率對台灣儲蓄之影響,民國65年,國立政治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頁87。 李誠與高希均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1993年9月,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李堅明,總體經濟學,民國87年3月,鼎茂出版社,頁42-81。 「我國人口與就業統計數據的調查與發布」,國家統計局人口社科司網站,2002年1月。 林武郎、李慶男、王文生、吳啟瑞,台灣儲蓄率下降原因之分析,民國87年4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畫處,頁247。 林大侯,消費者理論,民國72年5月,台北市臺灣銀行書局,頁344。 林鍾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1993年3月,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周蕭,「調整居民儲蓄動機與促進個人消費增長」,經濟問題探索,2000年,第1期,頁96-97。 邱秀錦,「中國大陸高儲蓄率之謎」,經濟前瞻,民國86年11月,頁70-73。 官湘玲,台灣儲蓄率之實證分析,民國86年,國立清華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 侯家駒,所得、儲蓄與消費者行為之理論,民國57年12月,台灣銀行,頁128。 徐長生,「日本、台灣省、韓國與中國經濟起飛時期儲蓄率、利息率與通帳率之間的經驗比較」,經濟研究資料(京),1996年2月,頁141-147。 孫克任,「中國居民儲蓄的S型曲線特徵分析」,經濟師,2002年,第10期,頁21-23。 孫震,「揭開台灣高儲蓄率之謎底」,天下雜誌,民國71年2月,頁72-74。 梁進發,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1996 11月初版,三民書局,頁567。 梁鴻,「儲蓄的生命週期現象與養老保險」,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年3月,第6卷,第2期,頁9-13。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民國90年,頁226-231。 陳信福,資本利得與家庭儲蓄行為之關係─台灣的實證研究(1968-1991),民國81年,東吳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頁64。 陳明郎,總體經濟學,2001年9月3刷初版,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陳蓓蕾,「論持續高儲蓄的原因及治理對策」,財經理論與實踐,第21卷,第107期,頁62-63。 陳懋鴻,開發中國家影響儲蓄之決定因素探討,民國66年,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139。 張迎春,「中國居民儲蓄的計量經濟研究」,江蘇統計,2002年3月,頁26-27。 張曉鶴、楊軍、譚躍雄,「存款利率下調而儲蓄連續上升原因的探討」,湖南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14卷,第2期,頁5-7。 郭樹清,「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的主要任務」,大公報,2002年9月3日。 黃瑜芬,台灣儲蓄率下降成因之探討,民國84年,國立中興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頁77。 曾永清,「租稅與個人儲蓄─台灣之實證分析」,台灣銀行季刊,民國76年6月,第38卷,第2期,頁46-84。 楊彩林,「我國居民重儲蓄、輕消費的原因及對策」,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年5月,第21卷,第105期,頁41-42。 葉律言,台灣儲蓄函數再探討,民國79年,逢甲大學碩士論文,頁60。 董振海,「對我國目前消費和儲蓄的分析─生命週期理論的運用」,現代經濟探討,2000年,第6期,頁45-48。 劉鍾欽、陳馳、鍾曼,「農戶儲蓄行為理論探討」,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頁25-27。 樊蕭彥、高紅霞,「上海市居民儲蓄影響因素的實証分析」,上海經濟研究,2002年,第3期,頁56-58。 戴台馨,「國內儲蓄恆常所得與理性預期假設─台灣的實證研究」,台灣銀行季刊,民國77年,第39卷,第3期,頁56-74。 謝登隆、徐繼達,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民國77年11月2刷,頁649。 謝德宗,「消費與儲蓄理論文獻的回顧─上」,台北銀行月刊,民國82年11月,第24卷,第11期,頁36-57。 謝德宗,「消費與儲蓄理論文獻的回顧─下」,台北銀行月刊,民國82年12月,第24卷,第12期,頁27-46。 蘇敏,「國內高額儲蓄與巨額外資流入並存狀況分析」,現代財經,2002年,第4期,第22卷,頁17-19,頁27。 英文文獻 Ando, A. and F. Modigliani,“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3, pp.55-84. Adams, N. A.,“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1, Vol. 61, pp.472-475. Collins, Susan M.,“Saving Behavior in T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M.F. Staff Papers, 1992, pp.39-71. Duesenberry, J. S., Income ,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pp.37-128. 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 Repl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82, pp.630-642. Friedman, Milton,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7,pp132-226. Gapinski, J.H., The Economics of Saving,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Genberg, Hans and K. S. Alexander,“Saving, Investment and the Current Account,”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Vol. 94,No. 2, pp.347-366. Greene,William H., Econometric Analysis, New York University, 1990,pp.287-322. Hall, Robert 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6, pp.971-987. Kuznets,S., National Product Since 1969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46. Kotlikoff, L. J.,“Test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 and Life Cycle Accumul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9, Vol. 69, pp. 369-410. Kuehlwein, M.,“Life-Cycle and Altruistic Theories of Saving with Lifetime Uncertaint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3, Vol.75, No.1, pp.38-47. Sun, Chen and Ming-yih Liang ,“Saving in Taiwan,1953- 1980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pp.295-312. Wang, Yan, “Effects of the Price of Time on Household Saving a Life-Cycle Consistent Model and Evidence from Micro-Date,”Ph.D.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1989.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18.44.6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18.44.6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