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8114-12251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8114-122518
論文名稱
Title
《城邦暴力團》敘事研究
A Study of the Narrative of Cheng Bang Bao Li Tu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6-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8-11
關鍵字
Keywords
閱讀、張大春、敘事、城邦暴力團、故事
Study, Narrative, Cheng Bang Bao Li Tu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7 次,被下載 118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80 times.
中文摘要
《城邦暴力團》為張大春的重要小說之一,其嘗試過各式各類的小說創作,鄉土、寫實、科幻、靈異、政治、歷史、新聞、魔幻寫實、家族、兒少、古典等相關題材、類型的著作當中,此書無疑是獨特而豐富的。全書三十多萬字,前半部融入了武俠元素,後半部著重於歷史小說的再詮釋,兩者交融出另類的新武俠小說作品,是一部企圖心強烈、敘事技法超高的現代小說。
  本文以敘事學為切割文本的工具,主要將《城邦暴力團》以敘述、故事和閱讀三部分作為研究方向。敘述研究主要以視角、敘述者、敘述接受者、敘事時間和非敘事性語言為主要研究內容;故事研究主要以情節、人物和環境三者為主;閱讀則討論了小說的文本類型、理想讀者與《城邦暴力團》的敘事企圖,來還原文本所要暗藏的深刻意涵。此研究工具以敘述和故事研究為主,閱讀為輔;而閱讀當中著重討論文本和讀者的關係與小說的歷史企圖、時序企圖,三者相輔相成,乃成為本論文研究的基底。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論文審訂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第四節 研究章節架構.......................10
第二章 《城邦暴力團》的敘述模式..................13
 第一節 視角...........................15
    一、視角與聲音.......................15
    二、視角的承擔者與構成...................18
    三、《城邦暴力團》中的視角類型...............20
     (一)非聚焦型(focalization zero)..............22
     (二)內聚焦型(internal focalization)............ 25
     (三)外聚焦型(external focalization)............27
    四、視角的變異.......................29
 第二節 《城邦暴力團》中的敘述者研究...............31
    一、《城邦暴力團》中的敘述者與真實作者、暗含作者...... 31
    二、敘述者功能與《城邦暴力團》中的敘述者類型........33
    三、〈我應該如此開始述說〉中的自我意識、干涉與後設..... 39
 第三節 《城邦暴力團》的敘述接受者................44
    一、敘述接受者.......................44
    二、敘述接受者的功能與類型.................45
 第四節 《城邦暴力團》的敘事時間.................47
    一、《城邦暴力團》中的逆時序................ 48
    二、《城邦暴力團》的時限.................. 54
      (一)等述.......................55
      (二)概述.......................58
      (三)擴述.......................60
      (四)省略.......................61
      (五)靜述.......................63
 第五節 非敘事性話語...................... 64
    一、公開的評論.......................65
      (一)解釋.......................65
      (二)議論.......................68
    二、隱蔽的評論.......................70
      (一)戲劇性評論....................70
      (二)修辭性評論....................72
       1. 象徵....................... 72
       2. 對比....................... 73
       3. 反諷....................... 74
第三章 《城邦暴力團》的故事結構..................78
 第一節 《城邦暴力團》的情節研究.................79
    一、情節的構成、組織原則與類型...............79
    二、《城邦暴力團》的非線型情節............... 82
      (一)情節結構的開放..................82
      (二)情節的淡化....................84
       1. 公開的評論.................... 85
       2. 隱蔽的評論.................... 87
    三、《城邦暴力團》的線型情節................ 89
 第二節 《城邦暴力團》的人物分析.................92
    一、人物理論........................93
    二、圓型人物──「張大春」................. 94
      (一)自視其高的知識分子................95
      (二)情慾與兩小無猜的抉擇...............97
    三、圓扁之間──竹林七閑..................99
      (一)萬硯方......................100
      (二)李綬武......................102
      (三)趙太初......................105
      (四)魏誼正......................107
      (五)孫孝胥......................110
      (六)汪勳如......................112
     (七)錢靜農......................113
 第三節 《城邦暴力團》的環境研究.................115
    一、環境的構成.......................115
    二、《城邦暴力團》的環境呈現方式.............. 116
      (一)《城邦暴力團》支配與從屬式環境..........117
      (二)《城邦暴力團》清晰式環境.............119
      (三)《城邦暴力團》靜態式環境.............120
    三、《城邦暴力團》的環境類型................ 121
      (一)象徵型環境....................121
      (二)中立型環境....................123
      (三)反諷型環境....................125
第四章 《城邦暴力團》閱讀模式之建構................128
 第一節 《城邦暴力團》的文本類型.................129
    一、《城邦暴力團》文本的悖論................ 130
      (一)易讀性......................130
      (二)《城邦暴力團》的陌生化.............. 131
       1. 視角的陌生化................... 132
       2. 人物與情節的陌生化................ 133
    二、疑問文本《城邦暴力團》................. 134
      (一)陳述文本與祈使文本................134
      (二)疑問文本《城邦暴力團》..............137
 第二節 《城邦暴力團》的理想讀者.................140
    一、理想讀者........................140
      (一)內在性......................141
      (二)綜合性..................... 142
      (三)動態性......................143
    二、《城邦暴力團》的〈理想讀者〉...............144
 第三節 敘述閱讀.........................147
    一、《城邦暴力團》敘述者的虛與實..............147
    二、〈我應該如此開始述說〉的六次失敗............151
    三、《城邦暴力團》敘事企圖.................157
      (一)歷史企圖.................... 157
      (二)字謎的敘事企圖................. 162
      (三)時序企圖.................... 165
第五章 結論........................... 175
參考書目..............................18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以下均按出版年月排列)
一、主要文本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壹),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20日。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20日。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20日。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20日。

二、張大春著作

張大春:《雞翎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張大春:《公寓導遊》,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張大春:《時間軸》,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張大春:《四喜憂國》,臺北:遠流,1988年。
張大春:《歡喜賊》,臺北:皇冠,1989年。
張大春:《大說謊家》,臺北:遠流,1989年。
張大春:《病變》,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
張大春:《化身博士》,臺北:皇冠,1991年。
張大春:《異言不合》,臺北:皇冠,1992年。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遠流,1992年。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臺北:聯合文學,1992年。
張大春:《我妹妹》,臺北:聯合文學,1993年。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臺北:聯合文學,1994年。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大春:《野孩子》,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壹》,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大春:《本事》,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大春:《尋人啟事》,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
張大春:《聆聽父親》,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張大春:《最初》,臺北:時報文化,2002年。
張大春:《春燈公子》,臺北:印刻,2005年。
張大春:《戰夏陽》,臺北:印刻,2006年。
張大春:《認得幾個字》,臺北:印刻,2007年。
張大春:《富貴窯》,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張大春:《送給孩子的字》,臺北:新經典文化,2011年。

三、譯書
C.R.Reaske著,林國源譯:《戲劇的分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77年。
巴爾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載王泰來編譯《敘事美學》,重慶出版社,1987年。
巴爾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載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9年。
布斯(Wayne Booth)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 1版 1刷。
Norman K.Denzin著,張君玫譯:《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12年1月3日初版五刷。
戴維.洛奇(David Lodge)編著,葛林等譯:《二十世紀文學批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四、專書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抄.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中華書局,1960年。
中國時報編輯部編:《當代中國武俠小說大展》,臺北:時報文化,1977年。
良雄編著:《戴笠傳》,臺北:傳記文學,1985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陳義芝:《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許琇禎:《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一九七七─一九九七)》,臺北:五南書局,2001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2002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4年12月。
九把刀:《獵命師傳奇卷八》,臺北:蓋亞文化,2006年6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6月。


五、碩博士論文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鄺可怡:《張大春「新聞小說」、「歷史小說」敘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98年)。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吳穎妮:《張大春小說論》,(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碩士論文,2000年)。
陳薏如:《高陽清代歷史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1年)。
曹靜如:《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主義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鄭穎:《高陽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士品:《張大春新聞小說及其文學主張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榮洲:《 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侯如綺:《臺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述(1950-1987)》(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林銘亮:《 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喻主體》(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1976-1996)》,(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胡心華:《再現失落的世界──張大春《城邦暴力團》》(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廖姿婷:《文化遺民與歷史敘事──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研究》(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六、單篇論文
彭瑞金:〈寫實文學的新原野──張大春《雞翎圖》〉,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臺灣小說選》,臺北:文華,1979年。
王禎和:〈永恆的尋求〉,《人生歌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87年4月初版。
司馬中原:〈煉獄裡的天堂──兼序張大春的《歡喜賊》〉,《歡喜賊》(臺北:皇冠出版,1989年),頁3-8。
張惠娟著、孟樊、林燿德主編:〈臺灣後設小說試論〉,《世紀末偏航──八○年代
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
李慧敏文字紀錄、整理:〈打造一個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座談會記錄〉,(地點:臺北,遠企.秀南園,主持人楊澤,對談人:楊照/張大春,2000年)。
王德威:〈張大春的憂國新招──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我妹妹VS.妹妹我──評大頭春《我妹妹》〉,《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真本事與假正經──評張大春《小說稗類》與《本事》〉,《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也是新台灣人素描──評張大春《尋人啟事》〉,《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陳芳明:〈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朱雙一:〈張大春:媒體陷阱的顛覆〉,《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黃錦樹:〈敘述者我──張大春──二評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黃錦樹:〈野孩子的精神系譜──評張大春《野孩子》〉,《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黃錦樹:〈奇幻的記憶──評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頁453-456。
林秀玲:〈亦父、亦師、亦友──張大春的《聆聽父親》〉,《文訊》,216期(2003年),頁31-32。
蔡振念:〈試論張大春的小說〉,《第六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2004年8月)。
高嘉謙:〈回歸江湖:《城邦暴力團》的「歷史」經驗與技藝〉,《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年12月),頁191-201。
金儒農:〈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收錄於「移動、交界與第三空間:第七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會議時間:2010年10月2日到3日,頁 43-77。
楊雅儒:〈假「手稿」「版本」之敘事──平路〈手稿〉與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的「作者」論〉,收錄於「國立中央大學第十七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會議時間:2010年10月16日。
楊清惠:〈大書場──《城邦暴力團》的敘事修辭〉,《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九期(2011年7月),頁185-20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