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觀音慈林集》研究 The Study on Kuan-yin Tzu-lin Chi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27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3-06-20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3-07-12 |
關鍵字 Keywords |
十四無畏、去三毒、解八難、稱名、滿二求 solving eight difficulties, satisfying two kinds of seeking, invoking the name, creating fourteen fearlessness, deleting three basic evil afflictions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33 次,被下載 3476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3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76 times. |
中文摘要 |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清朝釋弘贊所蒐集的《觀音慈林集》。其上篇為十一篇和觀音有關的經典,下篇為感應篇,又分為卷中、卷下兩篇,共收集自晉秦到清朝,於廿六種書傳中,人民為了現實生活上的需要,或稱名(稱念觀音聖號)或誦念《心經》、《觀音經》(《普門品》),或持誦大悲咒,有關觀音之感應故事一百五十四則(含印度九則)。 而本論文分為六章,採文獻分析法,首先探討觀音信仰的由來,以及觀音在亞洲(世界)的廣泛信仰。繼而闡述觀音菩薩自授記以來,即以大慈大悲盡未來際,饒益眾生為其誓願,悲願宏深,而且緣在娑婆。觀音為度化眾生,普門示現,能給予人民現實之利益,稱名、滿二求、去三毒、解八難,所謂的十四無畏,施予眾生。並以《觀音慈林集》中以及《觀音持驗記》及其他書傳之觀音感應故事,以驗證其慈力。並隨著佛法之增進,觀音感應故事之弘傳,以研究其在文學上、佛學上之影響。以證明觀音的「大慈為眾生依歸,大悲度脫眾生」之普門信仰。 |
Abstract |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Kuan-yin Tzu-lin Chi (Compassionate Grove of Kuan-yin) compiled by Hung-tsan in Ching Dynasty. One part of Kuan-yin Tzu-lin Chi includes eleven pieces of classics related to Kuan-yin, and the other part contains kan-ying (stimulus and response) tales, composed of two subsections. The latter part of Kuan-yin Tzu-lin Chi involves 154 kan-ying tales about Kuan-yin (including nine tales from India),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Ch`in Ch′in to Ching Dynasty and recorded on 26 pie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se tales, people chanted the name of Kuan-yin or recited The Heart Sutra, Kuan-yin Ching (Chapter of Universal Gateway), or The Great Compassionate Dharani to meet their practical needs in life. This paper includes six chapters, and the method adopted is literature analysis. First of all, the derivation of the worship in Kuan-yin and the popularity of such belief among the Asian world are discussed. Subsequently, accounts are given that from possessing the conferral by the Buddha of the prediction of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in the future, Kuan-yin has been kind and compassionate to the end of all time. In addition, Kuan-yin has vowed to benefit the sentient beings, be profoundly compassionate, and build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secular world. In order to save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manifest physically, Kuan-yin can give practical benefits to them, including invoking the name, satisfying two kinds of seeking, deleting three basic evil afflictions, solving eight difficulties, and creating fourteen fearlessness. To prove Kuan-yin’s benevolent power, the kan-ying tales from Kuan-yin Tzu-lin Chi, Kuan-yin Chi-yen Chi, and other literature are cited. Apart from tha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and the extension of kan-ying tales about Kuan-yin, research on Kuna-yin’s impact on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i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Universal Gateway belief in ‘Great kindness is to build absolute trust for all the sentient beings, and great compassion is to save them.’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觀音信仰 3 第一節 宗教信仰 3 一、神話到信仰 3 二、信仰的唯心論 5 第二節 觀音信仰之由來 7 一、觀音菩薩之由來 7 二、觀音的泛亞洲信仰 9 第三章 《觀音慈林集》之意涵 11 第一節 《觀音慈林集》的體例 11 第二節 《觀音慈林集》綜述 13 一、菩薩之悲願 20 二、觀音菩薩之弘慈 28 第三節 《觀音慈林集》之感應故事 29 一、觀音感應故事 50 二、《慈林集》感應故事之敘寫模式、分類 51 三、《慈林集》感應故事敘事特色 61 第四章 十四無畏、卅二應身與靈應故事 68 第一節 十四無畏與感應故事 70 一、第一無畏 72 二、第二無畏 80 三、第三無畏 80 四、第四無畏 81 五、第五到第八種無畏 82 六、第九無畏、十無畏、十一無畏 84 七、第十二無畏、十三無畏 87 八、第十四無畏 88 第二節 卅二應化身與靈應故事 91 第五章 《觀音慈林集》感應故事之佛學文學價值 96 第一節 佛學價值 96 一、闡明因果之實例: 97 二、是佛教慈悲的象徵 98 三、誦念觀音,稱名思想的弘揚 100 四、大悲咒之盛行 101 五、觀音造像之弘傳 102 六、女性觀音的發展 103 第二節 文學價值 104 一、古小說之濫觴 105 二、奠定佛教感應故事之模式 105 三、可促進寶卷、傳奇的發展 106 四、境界的擴大 107 五、空有思想的影響 108 第三節 觀音法門 110 一、圓通及其他法門 110 二、觀音圓行 114 第六章 結 論 117 一、慈愍眾生的本願思想 117 二、等觀以慈,利益安樂眾生 118 三、為成熟眾生,說各種咒法 119 四、不可思議的靈感事跡 119 五、對文學作品之影響 120 參考文獻 ……………………………………………………………...122 一、《大藏經》、《續藏經》、佛經 122 二、經論 124 三、專書 124 四、論文、期刊 126 表一:《觀音慈林集》(卷中)感應故事分析表…………………………………..30 表二:《觀音慈林集》(卷下)感應故事分析表…………………………………..39 表三:卅二身比較表………………………………………………………………...92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 一、《大藏經》、《卍藏經》、佛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大正藏》(20冊),(1071)。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1卷)》,《大正藏》(20冊),(106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大正藏》(19冊),(945)。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32冊),(1666)。 《大乘莊嚴論》,《大正藏》(31冊),(1604)。 《大唐西域記》,《大正藏》(51冊),(2087)。 《大悲心陀羅尼經(全一卷)》,《大正藏》(20冊),(1062)。 《仁王般若經》,《大正藏》(8冊),(245)。 《心地觀經》,《大正藏》(3冊),(159)。 《比丘尼傳(4卷)》,《大正藏》(50冊),(2063)。 《央掘摩羅經(卷1)》,《大正藏》(2冊),(120)。 《弘明集(卷11)》,《大正藏》(52冊),(2102)。 《安般守意經》,《大正藏》(15冊),(602)。 《佛祖統記(卷10、13、14、27、28、33、36、39、42、45、46、48)》,《大正藏》(49冊)。 《佛祖統記》,《大正藏》(49冊),(2035)。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12冊),(360)。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262)。 《宋高僧傳》,《大正藏》(50冊),(2061)。 《往生集(卷3)》,《大正藏》(51冊),(2072)。 《法苑珠林》,《大正藏》(53冊),(2122)。 《法華文句》,《大正藏》(34冊),(1718)。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16冊),(665)。 《金剛經》,《大正藏》(8冊),(236)。 《阿彌陀經》,《大正藏》(12冊),(366)。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2)》,《大正藏》(24冊),(1451)。 《高僧法顯傳》,《大正藏》(51冊),(2086)。 《高僧法顯傳》,《大正藏》(51冊),(2086)。 《高僧傳》,《大正藏》(50冊),(2059)。 《梁高僧傳(卷9)》《大正藏》(50冊),(2059)。 《悲華經》,《大正藏》(3冊),(157)。 《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13冊),(360)。 《華嚴經(卷40)》,《大正藏》(10冊),(293)。 《楞嚴經(卷6)》,《大正藏》(19冊),(945)。 《楞嚴經(卷7)》,《大正藏》(19冊),(945)。 《廣弘明集(卷26)》,《大正藏》(52冊),(2103)。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咒經》,《大正藏》(20冊),(1043)。 《雜阿含經(卷15)》,《大正藏》(2冊),(101)。 《釋氏稽古略》,《大正藏》(49冊),(2037)。 《釋氏稽古略續(卷1、2)》,《大正藏》(49冊),(2038)。 《釋門正統(卷8)》,《卍續藏》(130冊)。 《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34冊),(1718)。 《續高僧傳》,《大正藏》(50冊),(2060)。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大正藏》(20冊),(1103)。 《觀音義疏二卷》,《大正藏》(34冊),(1728)。 《觀無量壽經》,《大正藏》(12冊),(365)。 <入法界品>,《華嚴經》,《大正藏》(9冊),(278)。 <四天王品>,《金光明經(卷2),《大正藏》(16冊),(663)。 <妙音菩薩品(卷7)>,《妙法蓮華經》,《大正藏》(9冊),(262)。 <見聞利益品>,《地藏菩薩本願經(12)》,《大正藏》(13冊),(412)。 <破惡業障消伏毒害陀羅尼>,《大正藏》(20冊),(1043)。 <普通真言藏品>,《大正藏》(18冊),(848)。 <慈濟篇>,《廣弘明集(卷26)》,《大正藏》(52冊),(2103)。 <勸學品(8)>,《摩訶般若波羅密經(3)》,《大正藏》(8冊),(223) <釋出品大慈大悲義(42)>,《大智度論(卷27)》,《大正藏》(25冊),(1509) <讚觀音菩薩誦>,《大正藏》(20冊),(1052)。 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大正藏》(51冊),(2087)。 佛陀稱贊觀音之偈言,《大正藏》(20冊),(1043)。 周克復:《觀音持驗記(2卷)》,《卍續藏》(134冊),1659年。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87)》《大正藏》(25冊),(1509)。 釋弘贊:《觀音慈林集(3卷)》,《卍續藏》(149冊)。 二、經論 丁福保:《佛學指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年12月,初版。 太虛大師:《法華經教釋》,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0年2月,五版。 印順:<妙雲集上編之七>,《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0年5月,2版。 江味農:《金剛經講義》,高雄:人生書局,1977年2月。 河村孝照:《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2月,一版。 南懷瑾:《楞嚴大義今釋》,台北:老古文化事業,1994年5月,三刷。 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台北:薪傳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圓瑛法師:《大乘紀信論講義》,高市:淨宗學會,1993年11月。 聖嚴法師:《觀世音菩薩》,台北:法鼓山農禪寺,1998年3月,18版。 釋賢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台北:淨土善心會,2003年。 三、專書 《中國佛教之旅(第七冊)》,台北:錦繡出版社,1999年7月。 《古小說鉤沈》,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5月。 《觀世音菩薩靈感近聞錄》,台北:佛恩雜誌社印經共修會,2002年。 方立天:《佛教哲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9年4月,初版二刷。 方立天:<略論中國佛教的特質>,《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8年。 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年11月,一版。 台靜農:<佛教與中國文學>,《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弘學:《淨土探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一版。 玄奘著,陳飛凡譯:《新譯大唐西域記》,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1月。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台南:淨宗學會,1998年5月。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11月,新版二刷。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孟瑤(楊宗珍):《中國小說史(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10月,再版。 法顯著,吳玉貴譯:《佛國記》,台北:文化事業,1997年6月,初版二刷。 南懷瑾:《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台北:老古出版社,1988年12月,六版。 後藤大用:《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出版社,1987年7月,再版。 洪邁撰,嚴一萍輯:<觀音醫臂>,《夷堅志(卷2)》,台北:藝文印書館。 洪邁撰,嚴一萍輯:<李八得藥>,《夷堅志(卷10)》,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釋道宣,鞏本棟譯:《廣弘明集》,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8年2月,初版。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 孫昌武:《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一版。 孫昌武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1月,一版。 袁了凡:《了凡四訓》,台南:淨宗學會,1999年1月。 張澄基:《佛學今詮》,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10月,七版。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4月,三版。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一版。 梯利:《西洋哲學史》,台北:商務書局,1987年2月,一版八刷。 莎莉.哈維.芮根斯:《玄奘絲路行》,台北:智庫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 莫佩嫻:《觀音法門》,台南:法輪印書社,1994年12月。 陳士強:《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湯用彤:《校點高僧傳》,台北:佛光文化事業,2001年4月,初版。 湯用彤:《理學、佛學、印度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2001年4月,初版。 煮雲法師,李明憲:<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觀音靈感錄(第三篇)》,高雄:人生書局,1997年7月,初版。 程剛:《佛教入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 聖嚴法師:《西藏佛教史》,台北:法鼓山農禪寺,1997年11月,初版。 廖閱鵬:《淨土聖賢》,台北:圓神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慧廣法師:《佛法知見》,台北:圓明出版社,1992年5月,一版二刷。 蔡文華:《命運的開創與超越》,台北:板橋如來印經會,1993年11月,初版。 衛姆塞特 佈魯克斯:《西洋文學批評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8月,再版。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沈》,山東:齊魯書舍,1997年11月,一版。 曉雲法師:《觀音圓行》,台北:原泉出版社,1997年1月,一版。 蕭平實:《念佛三昧修行次第》,台北:正智出版社,2001年3月,序文。 蕭劍英:<西遊記與玄奘>《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頁287。 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1月。 顏素慧編:《觀音小百科》(臺北:城邦文化事業,2002年11月),初版。 魏磊:《淨土信仰持名念佛與斷惡修善》,台北:圓明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 鎌田茂雄譯:《八宗綱要》,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86年3月,再版。 羅錦堂導讀:《阿彌陀經》,香港:博益出版社,1996年5月。 釋法藏:《天台宗入門》。高雄:諦聽文化事業,1999年6月,初版。 顧希佳:《觀音別傳》,板橋:可筑書坊,1993年4月,二刷。 四、論文、期刊 于君方:<白衣、魚籃、南海觀音的傳奇>,《香光莊嚴》,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89年3月,61期。 于君方:<大悲咒與大悲觀音>,《香光莊嚴季刊》,臺灣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1999年,60期。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臺灣:中華佛學學報,1995年,第8期。 于君方:<觀音在亞洲>,《香光莊嚴季刊》,臺灣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1999年9月,第59期。 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臺灣:中華佛學學報,1987年,第1期。 片谷景子:《冥報記研究》,台北: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朱封鰲:<觀世音信仰在民間的民俗化和藝術化>,《香港佛教》,香港:香港佛教文化學會,1990年2月,第489期。 佐伯富:<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台灣桃園: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3期。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台北新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8年,第1卷第1期。 李屏生:<魏晉時代的佛學發展>,《佛教世界》,台北:佛教世界雜誌社,1986年,第128期。 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涵義》,台灣: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淑滿:<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中國佛教》台北:中國佛教會,2002年,26卷第6期。 孫修身:<四川地區文殊菩薩信仰述論>,《敦煌研究》中國甘肅:敦煌研究院,1997年,第4期。 曹仕邦:<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臺灣桃園: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3期。 曹仕邦:<淺論華夏婦女的觀世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臺灣:中華佛學學報,2002年,第十五期。 郭祐孟:<大悲觀音信仰在中國>,《覺風季刊》,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年,第30期。 蕭劍英:<西遊記與玄奘>,《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釋宗謙:<觀音之探究>,《妙林》,高雄:元亨寺妙林月刊雜誌社,1989年,第6卷第12期。 釋惟覺:<如何對貪瞋痴>,《中台山》,台灣南投:中台禪寺文教中心,2003年,第57期。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