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蓮池大師淨土思想研究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59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5-06-28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5-07-15 |
關鍵字 Keywords |
祩宏、蓮池大師、一心不亂、三教合一、諸宗融合、唯心淨土、參究念佛、西方淨土、持名念佛、信願行 Non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6009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600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淨土法門因獨具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特色,廣受大眾喜愛。明末的淨土宗盛極一時,為教界各宗各派人士所提倡,其中弘揚淨土貢獻最大,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人稱「蓮宗八祖」的雲棲祩宏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的思想,兼重禪、淨、教、律,而以淨土為歸趣。其淨土思想,主要體現在融會事理,指歸唯心的《阿彌陀經疏鈔》中。蓮池大師不僅是淨土義理的闡發者,同時也是實踐者。蓮池大師在明末佛教界的地位,及其淨土思想,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本文擬以明末佛教為背景,以《阿彌陀經疏鈔》為中心,從華嚴與淨土的會通、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的調和、會通禪淨以及淨土實踐四方面入手,全面探究蓮池大師的淨土旨趣。 |
Abstract |
Initial Approach of Pure Lands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has been welcomed by the public. It features its popular three capacities with no classes of intelligence or status, its approachable, accessible process and efficient result. Initial Approach of Pure Lands reached its height when it was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it was highly advocated by Buddhist leaders. Among them, no other Buddha masters could have such dedication,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than Master Lotus Pond, Yun-Qi Zhu-Hong, who was one of the four eminent monks, and honored as “Eighth Master of Lotus Zong.” Master Lotus Pond’s thoughts emphasize meditation, clarification, i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which attribute to the ideal of Pure Land. The ideas of Pure Land are primarily incarnated in “Amitabha Buddha Shu-Chao,” which is spirit-oriented and subject-comprehended. Master Lotus Pond is the elucidator as well as a practicer of Pure Land principles. His status in Buddhism and his thoughts of Pure Land has provided the importance as well as influence of not only passing on the past learning, but carrying on the heritage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 Focusing on the “Amitabha Buddha Shu-Chao,” I am intended to adopt the setting of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onvergence of Huayan and Pure Land Zong, harmonization of Spiritual Pure Land and Buddhism Pure Land, infusion of Medication and Clarification, and practice of Pure Land. And this thesis is to somehow thoroughly explore the Master Lotus Pond’s delight in Pure Land. And also, hope I can dedicate this humble research to the boundless in the secular world.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1 一﹒原典分析............................1 二﹒近人之研究成果......................2 第三節 內容大要............................3 第二章 蓮池大師的時代背景..................5 第一節 佛教環境............................5 一﹒明末佛門的衰敗..........................5 (一)佛門衰敗的原因........................5 (二)明末禪宗的衰敗........................8 (三)小結.................................15 二﹒明末佛教的復興.........................15 (一)諸宗的融合...........................16 (二)儒釋道三教會通......................23 (三)蓮池大師的三教會通...................29 (四)小結.................................33 第二節 儒學環境...........................34 一﹒明代儒學的淵源與發展...................34 二﹒心學的興起與影響.......................35 三﹒小結...................................38 第三節 當時的宗教環境.....................38 一﹒羅教的影響........................38 二﹒天主教的傳播......................39 第三章 蓮池大師的生涯.....................42 第一節 生平略傳...........................42 一﹒在家時期...............................42 二﹒出家時期...............................43 (一)出家因緣.............................43 (二)行腳參方.............................46 (三)蓮池大師與雲棲山.....................47 三﹒小結...................................48 第二節 蓮池大師的著作.....................48 一﹒作品集結...............................48 二﹒作品簡介...............................51 第三節 蓮池大師的宗教志業.................55 一﹒宗教行持...............................55 二﹒叢林的革興.............................56 第四節 蓮池大師的交遊.....................59 一﹒蓮池大師與師友.........................59 (一)遍融真圓禪師.........................59 (二)笑巖德寶禪師.........................60 二﹒蓮池大師與俗世.........................61 (一)王龍溪.............................61 (二)袁宏道.............................63 第四章 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以《阿彌陀經疏鈔》為中心.64 第一節 蓮池大師之前的淨土思想......................64 第二節 《阿彌陀經疏鈔》的撰述動機及其所依經論........65 一﹒撰述《阿彌陀經疏鈔》的動機........................65 (一)持名念佛是易行法門..............................66 (二)古疏簡而不彰....................................66 二﹒《阿彌陀經疏鈔》的引用資料........................67 三﹒組織架構..........................................69 第三節 華嚴與淨土的會通..............................70 一﹒蓮池大師的賢淨會通................................70 二﹒與曹魯川之爭論....................................76 三﹒小結..............................................83 第四節 蓮池大師對「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的詮釋.........84 一﹒「唯心淨土」觀念的流傳........................84 二﹒蓮池大師的「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86 三﹒「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的調和..............89 (一)對「反對西方淨土者」的回應......................90 (二)對事修的強調....................................92 四﹒小結..............................................95 第五節 祩宏的「禪淨合一」論..........................95 一﹒會通禪教..........................................95 二﹒會通禪淨..........................................96 (一)禪淨會通的緣由..................................96 (二)會通禪淨的方法.................................101 (三)導禪歸淨.......................................103 三﹒小結.............................................107 第六節 蓮池大師的淨土實踐...........................108 一﹒不可思議的《阿彌陀經》...........................108 (一)「無問自說」的《阿彌陀經》.....................108 (二)「徑路修行」的《阿彌陀經》.....................109 (三)「多善多福」的《阿彌陀經》.....................113 二﹒持名念佛法門.....................................114 三﹒淨土實踐.........................................123 (一)信、願、行三資糧...............................123 (二)念佛方法.......................................127 (三)一心不亂.......................................129 四﹒小結.............................................131 第五章 對後世的影響.................................132 第一節 對僧侶的影響.................................132 一﹒蕅益智旭.........................................132 二﹒無異元來.........................................133 第二節 對居士的影響.................................134 第六章 結論.........................................139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一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科判表 附錄二 蓮池大師記事表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壹﹒古籍類 一、佛典類 1、弘傳序:<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大正藏》(9冊) 2、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大正藏》(9冊) 3、唐.般若:《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大正藏》(10冊) 4、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12冊) 5、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12冊) 6、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14冊) 7、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大正藏》(38冊) 8、明.袁宏道撰:《西方合論》,《大正藏》(47冊) 9、宋.王日休撰:《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47冊) 10、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冊) 11、明.幻輪:《釋氏稽古略續集》,《大正藏》(49冊) 12、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51冊)。 13、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52冊) 14、《歸元直指集》,《卍續藏經》,(108冊) 15、《萬善同歸集》,《卍續藏經》,(110冊) 16、元.明本《幻住清規》,《卍續藏經》,(111冊) 17、《慨古錄》,《卍續藏經》,(114冊) 18、《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卍續藏經》,(122冊) 19、《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卍續藏經》,(125冊) 20、《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卍續藏經》,(125冊) 21、《無明慧經禪師語錄》,《卍續藏經》,(125冊) 22、《紫柏尊者全集》,《卍續藏經》,(126冊) 23、《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卍續藏經》,(127冊) 24、《紫柏尊者別集附錄》,《卍續藏經》,(127冊) 25、《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經》,(134冊) 26、《淨土聖賢錄》,《卍續藏經》,(135冊) 27、《居士傳》,《卍續藏經》,(149冊) 28、《續燈存稿》,《卍續藏經》,(84冊) 29、《諸家宗派》,《卍續藏經》,(150冊) 30、陳垣:《釋氏疑年錄》,台北縣:彌勒出版社,71年7月初版。 31、藍吉富主編:《祖燈大統》,《禪宗全書》,台北市:文殊出版社,77年6 月初版。 二、其他類 1、明.蕅益智旭撰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景享保八年(1723)刊本。 2、明.王守仁:《陽明全書》,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55年3月初版。 3、《明太祖實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55年9月。 4、印光法師著:《印光法師文鈔》,台北市: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57年10月。 5、明.王畿撰,後學會稽莫晉校刊:《王龍谿先生全集》,台北市: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59年5月初版。 6、明.陶望齡撰:《歇庵集》,台北市: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9月。 7、清.彭紹升撰:《二林居集》,台北市:石門圖書公司,65年。 8、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市:鼎文書局,66年4月初版。 9、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出版,45年7月初版,69年11月三版。 10、高峰了州著 釋慧嶽譯:《天台教學史、華嚴思想史》合刊,台北縣:彌勒出版社,72年3月初版。 11、繆天綬:《明儒學案》,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57年1月臺一版,71年12月臺五版,75年2月臺六版。 12、明.笑巖德寶:《月心笑巖寶祖南北集》,光緒12年。 13、明.蕅益大師著:《蕅益大師全集》,台北市:佛教書局,78年農曆2月出版。 14、明.祩宏著:《蓮池大師全集》(共四冊)【光緒丁酉開雕,板存金陵刻經處】,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印行,72年再版。 貳﹒近人著述 一、專書 1、張履祥著:《楊園先生全集》,台北:環球出版社,57年3月,初版。 2、印光法師著:《印光法師文鈔》,台北市: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57年10月。 3、謝肇淛撰:《五雜俎》,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66年4月。 4、釋聖嚴:<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淨土宗史論》,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68年1月初版。 5、明.袁宏道著 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70年7月初版。 6、望月信亨著 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縣:華宇出版社,73年。 7、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12月,第1版,1985年4月,第2次印刷。 8、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77年。 9、顧俊發行:《中國佛教總論》(一),台北市:木鐸出版社,77年9月,初版。 10、蔣維喬著:《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書局出版,198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1、賴永海:《中國佛性論》,高雄縣:佛光出版社,79年。 12、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79年12月,一版。 13、褚柏思:《中國佛學史論》,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72年9月,初版,1990年7月修訂,四版。 14、郭朋著:《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12月,第1版,1985年4月,第2次印刷。 15、張君勱著 江日新譯:《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0年4月,初版。 16、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市:東初出版社,76年7月,初版,81年2月,二版。 17、印順:《淨土與禪》,台北市:正聞出版社,59年3月重版,81年二月修訂一版。 18、印順:《佛教史地考論》,台北市:正聞出版社,62年4月,初版,81年4月修訂,一版。 19、陳士強撰:《佛典精解》上、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3月5日,第一版第一刷。 21、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 22、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82年7月初版一刷。 23、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初版一刷,1994年4月初版二刷。 24、荒木見悟著 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教》,高雄縣:佛光出版社初版,1994年9月,初版。 25、顧偉康:《禪宗六變》,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26、杜繼文 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1995年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27、野上俊靜等著 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7月初版第一次印刷,1993年12月,二版第一次印刷,1995年7月,二版第二次印刷。 28、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市:東初出版社54年初版,67年二版,80年元月十二版,84年3月十二版七刷。 29、木村清孝著 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5年2月,初版。 30、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1、劉原道輯:《明人年譜十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6年11月,初版。 33、江燦騰著:《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87年2月,初版一刷。 34、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83年4月,初版一刷,87年4月,二刷。 35、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基隆市:法嚴寺出版社,八十七年五月,初版。 36、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7、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8、張學智著:《明代哲學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9、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0、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初版。 41、劉果宗:《中國佛教各宗史略》,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一刷。 42、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3、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北京第1版,2001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 44、荒木見悟著 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台北市: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45、王凱符著:《八股文概說》,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2年4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46、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03年8月,第2次印刷。 47、南炳文主編:《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8、洪修平著:《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9、陳兵:<蓮池大師對邪外及迷信的批判>,《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1、釋見曄撰:《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86年。 2、郭麗娟撰:《<彌陀疏鈔>與<彌陀要解>之比較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1月。 3、李雅雯撰:《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台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 1、慧 嚴:<明末清初中國佛教的概況>,《中國佛教》,第29卷第4期,74年4月。 2、洪美華:<明末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79年6月。 3、朱 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79年6 月。 4、佛 源:<中國佛教禪淨雙修的傳統>,《佛學研究》,創刊號,1992年12月。 5、陳 堅:<晚明四大高僧的禪淨關係論比較>,《閩南佛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12月。 6、周 齊:<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98年。 7、皮朝綱:<禪淨合流與明代禪宗美學思想的走向>,《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四川: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4期,1998年10月。 8、陳玉女:<明華嚴宗派遍融和尚入獄考——兼述隆.萬年間佛教與京師權貴的往來>,《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4號,1998年12月。 9、郭麗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一心不亂」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1999年3月。 10釋見曄:<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1999年3月。 11、李 霞:<論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說>,《安徽大學學報》,安徽:安徽大學,第24卷第5期,2000年9月。 12、黃國清:<憨山大師的禪淨調和論與念佛禪法門>,《慈光禪學學報》,台中縣: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2001年12月。 13、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台北市: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90年12月。 14、周 群:<論袁宏道的佛學思想>,《中華佛學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第6期,2002年3月。 15、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2年7月。 16、夏清瑕:<晚明佛教復興的特點及傾向>,《五台山研究》,江蘇:五台山研究,第1期,2002年。 17、陳永革:<心學流變與晚明佛教復興的經世取向>,《普門學報》,高雄縣:普門學報,第9期,2002年5月。 18、姚長壽:《普賢行願品》的往生思想,《法源》北京市:法源,第21期,2003年。 19、劉紅梅:<蓮池大師的三教融通思想>,《宗教學研究》,四川:宗教學研究,第4期,2003年。 20、劉紅梅:<蓮池大師禪淨關係論>,《安徽大學學報》,安徽: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3年11月。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3.59.141.19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3.59.141.19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