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 1.大紀元(2011年)。臺相思寮聚落獲保留 耕地以地易地。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13/n2994742.htm 2.中興新村榮景促進會。取自ttp://chnv.tw/newslist.html 3.內政部社會司。取自http://www.moi.gov.tw/dsa/ 4.文建會藝文部落格-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社區(2011年5月20日)。 取自http://blog.cca.gov.tw/blog/localfarm 5.王本壯(2000)。從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的策略-以三義木雕產業為例。聯合學報,17,125-134。 6.王春勝(2008)。居民社區參與行為之影響模式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7.王菁雲(2001)。議題導向之最適民眾參與技術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8.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的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9.朱淑娟(2009年7月22日)。農民反對永揚垃圾場汙染水庫 南縣環評大會流會。取自http://e-Info.org.tw/node/45274 10.朱淑娟(2011年)。東山聖戰十年滄桑《堅持與專業》。取自http://e-info.org.tw/node/65743 11.朱淑娟(2011年1月8日)。吉洋人工湖 遭批剝奪農民生存權。取自http://e-info.org.tw/node/62650 12.江良誠(2011年4月25日)。評論�濕地與脫貧複雜又專業。取自http://www.udn.com/2011/4/25/NEWS/DOMESTIC/DOM4/6294000.shtml 1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年)。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台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4.何友鋒、劉正智、劉玉屏(2010)。民眾參與都市設計審議之研究。設計學報,15 (1),51-70。 15.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民主季利,7(1),1-30。 16.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摘自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三民。 17.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臺北:文笙書局,初版。 18.李俊豪(2008)。鄰里凝聚量表在臺灣鄉村研究之適用性。公共事務評論,9(2),55-86。 19.李建中、李至倫(2003年10月)。興建吉洋人工湖之政策分析。國家政策論壇。 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304/theme-253.htm 20.李謁政(2006),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環境與藝術期刊,4,1-15。 21.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臺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22.林明宏(2010年7月15日)。文資保存逾半中科憂中興園區縮水。自由時報,B6版 23.林倖妃(2011年4月)。國光石化爭議 五大謬誤 殘害國土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41280 24.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刊,31,1-21。 25.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26.林經甫(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理想。新世紀智庫論壇,19,30-38。 27.林吉郎(2009)。社區議題的形成與倡導方式。 取自http://mail.twu.edu.tw/~oge/962Community/you-data/04.pdf 28.林吉郎、楊賢惠(2005)。臺灣社區產業發展中非營利組織角色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輔導桃米社區為例。通識教育學報,7,41 -73。 29.社團法人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2011年6月7日)。取自http://www.pam-kaohsiung.org.tw/ 30.邵冰如(2009年4月22日)。 農再條例 鼓勵農民提出社區願景。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8672 31.青年樂生聯盟(2011年)。要求北市府「保障樂生院民安全 立即停工」行動。 取自http://e-info.org.tw/node/59895 32.侯錦雄、宋念謙(1998)。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56。 33.相思寮後援會(2009年11月13)。相思寮悲歌:面板業吃人的中科圈地運動。取自http://www.dfun.com.tw/?p=19868 34.美濃愛鄉協進會。取自http://sites.google.com/site/mpampa1994/ 35.苦勞報導(2007年4月23日)。樂生、新莊大車拼,是誰不搞社區?。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9308 36.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臺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9/10,175-183。 37.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市大理街社區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1-172。 38.夏鑄九、林鍫、顏亮一(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9.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6,8-12。 40.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2。 41.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臺灣手工業研究所。 42.康原(2001)。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社區居民終身學習教育。林登讚(主持人),文史工作者活化範例研討。第一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究會,高雄澄清湖傳習齋。 43.清大農村讀書會(2010年1月16日)。竹南大埔,怪手挖田事件懶人包。取自http://www.dfun.com.tw/?p=27786 44.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45.郭瑞坤、汪夢怡、邱鴻遠(2006)。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因素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7(2),135-165。 46.郭彰仁、郭瑞坤、侯錦雄、林建堯(2010)。都市與非都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以臺灣南部為例。都市與計劃,37(4),393-431。 47.陳一姍(2010年7月)。優良農民為何淪為「釘子戶」?。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41362 48.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49.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學習。臺北:行政院文為會印。 50.陳其南(2008年6月10日)。社區營造的內涵(0602)。 取自http://gd-art.blogspot.com/2008/06/0602.html 51.陳香妃、張金鶚、葉毅明(2007)。從集體行動看社區意識與管理制度對公寓大廈管理維護之影響:主觀滿意度與客觀績效分析。都市與計劃,34(2),139-163。 52.陳翠芳(2006)。從社區自主與介入性社區健康計畫之觀點談社區健康營造的推展。志為 (慈濟) 護理雜誌,5(5),77-82。 53.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3(2),63-90。 54.黃佳琳(2011年4月17日)。反對吉洋人工湖 地方召開二次會。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7/today-south7.htm 55.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會發展學刊,1,22-33。 56.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8。 57.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33。 58.黃麗玲(2003)。一九九○年代臺北市都市規畫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地理學報,34,61-78。 59.楊弘任(2009年6月)。社區在行動:從批判者到轉譯者。臺灣社會運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60.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2011年6月1 日。取自http://057813330.web66.com.tw/ 61.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的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15/16,93-114。 62.廖志晃(2010年5月4日)。工研院年底動工中興再造啟動。取自 http://www.opview.com.tw/BiHistPage.aspx?daid=3517875&date=20100504 63.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133-146。 64.廖俊松(2006)。非營利組織與福利社區營造:龍眼林社區之經驗分析。環境與藝術,4,81-94。 65.廖靜蕙(2011年1月4日)。中興新村歷史空間世界級學者籲保存。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greatgreenutopia-1956atabuhistory/article?mid=413&prev=421&next=409 66.臺灣社區通(2011年6月1日)。嘉義縣新港鄉板頭社區發展協會。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blog/PanTour 67.臺灣農村陣線(2011年)。各地自救會反徵收土地-彰化二林相思寮。取自http://e-info.org.tw/node/57615 68.蔡宏進(2007)。社區原理。臺北:三民書局,修定三版。 69.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70.蔡嘉陽(2009年3月3日)。社區環境議題之民眾參與機制。取自http://www.tepu.org.tw/?p=321 71.賴兩陽(2003)。塑造一個「安和樂利」的社區願景。取自臺閩地區92年度社 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106-107。 取自http://sowf.moi.gov.tw/06/article/95-11.htm 72.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107,120-133。 73.賴昱伸(2011年)。2007臺灣回顧:樂生療養院保留與否爭議。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8638 74.薛曼娜(2004)。社區權能激發過程量表之建構-以老人社區參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75.簡輝勝(2009)。從歐美社區自主審視我國社區發展。東海大學政治系論文發表會,臺中市。 76.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臺大社工學刊,5,151-195。 77.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78.羅秀華(2004)。社區自主與政策的對話。社區發展季刊,107,146-161。 79.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80.護土地•反滅農(2011年)。農村出代誌。 取自http://sites.google.com/site/savefarmland/ 英文 1.Ahlbrant, R. S., & Cunningham, J. V. (1979). A new public policy for neighborhoodpreservation. New York: Praeger. 2.Alfred P. Rovai (2002, April) . Building Sense of Community at a Distance, School of Education, Regent University . USA ,3(1) . 3.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 4:216-224. 4.Bellah, R. N., Madsen, R., Sullivan, W. M., Swidler, A., and Tipton, S. M. (1985).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5.Buckner, J.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 Cohe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6), 771-791. 6.Chipuer, H. M. and Pretty, G. M. H. (1999),“A review of sense of community index: Current uses, factor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 , 643-658. 7.Cunningham, J. V.(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589-602. 8.Doolittle, R. J., & MacDonald D. (1978). 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6, 2-7. 9.Gutierrez, L. (1994). Beyond coping: 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on stressful life events.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21(3): 201-219. 10.Hamilton, E. (1992).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 York:Greenwood. 11.Hsiao, Michael Hsin-huang (1999).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In Yok-shiu F. Lee and Alvin Y. So (eds.),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p. 31-54). New York: M. E. Sharpe. 12.Laverack, G. (2001), “A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laspec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evelopment Journal, 36(2), 40-52. 13.MacMillan D. W. and D. M. Chavis(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6-23. 14.Ohmer, M. and Beck, E. (2006).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in poor communi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eighborhood and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efficacy,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33(1): 179-202. 15.Paul, S. (198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World Bankexperience (The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6).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6.Plummer, J. and Taylor, J. G. (2004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In Plummer, J. and Taylor, J. G. (E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Issues and Processes for Capacity Building (pp. 36-54). London: Earthscan. 17.Ramon, S. (1999). Collective empowerment: Conceptual and practice issues. In W. Shea & L. Wells (eds.). Empowerment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Developing richer conceptual foundations, pp. 38-49. Toronto: Canadian Scholars’ Press. 18.Reath, Andrews. (1997). Legislating for a Realm of Ends: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Autonomy.In Andrews Reath, et al. (eds.) Reclaiming the History of Ethics: Essays for John Rawls (pp.214-23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Renn, O., Webler, T., and Wiedemann, P. (1995). 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Participation: Evaluating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Sadan, E. (1997). Empowerment and community planning. Tel Aviv: Hakibbutz Hameuch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