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1124-21071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1124-210713
論文名稱
Title
運輸物、阻塞物與原物料:戰後高雄港沉船生命史(1945—1950)
Transportation, Obstruction, and Feedstock: The Social Life of Postwar Shipwrecks in the port of Kaohsiung (1945—1950)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6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4-07-0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4-08-21
關鍵字
Keywords
沉船、相關社會團體、生命史、戰後臺灣、高雄港
Shipwreck, Relevant Social Groups, Life History, Postwar Taiwan, the port of Kaohsiu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48 次,被下載 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4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 times.
中文摘要
戰後的高雄港因為日軍的自沉和美軍的空襲,偶然地形成了沉船遍布的景象,這成為了初來乍到臺灣的國家所需要處置的難題,而本研究便是解答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面對這樣滿是沉船的高雄港的治理結果。對於國家如何處理戰後高雄港的沉船,常見一種說法——為了清港而打撈,然後拆解,最後作為廢原料流入鋼鐵業。
然而從當時相關事件的時序看來,打撈沉船似乎還有其他的目的。以及國家對於沉船的處理方式除了拆解之外,其實也有部分沉船被撈起後修復。本研究試圖反駁上述那種常見但過於簡化的歷史解釋,認為沉船從被視為運輸物、阻塞物至原物料的過程,其實是充滿各方拉扯與歷史機遇的。透過重現高雄港沉船的生命史,從中看見社會秩序和權力關係等在社會中的變動軌跡。而這便是當時國家對於高雄港沉船的治理過程。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the port of Kaohsiung was inadvertently transformed into a scene strewn with shipwrecks, posing a complex challenge for the external regime in Taiwan. This study seeks to address the governance outcomes faced by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in managing the port of Kaohsiung filled with shipwrecks.
There exists a prevalent theory regarding the state's approach to addressing the postwar shipwrecks in the port of Kaohsiung. The government initiates the salvage of shipwrecks with the objective of port clearance, followed by their dismantling and eventual repurposing as feedstocks within the steel industry.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relevant events at that time, it appears that salvaging shipwrecks served additional purposes. In addition to dismantling, the government's approach to handling shipwrecks also involved the repair of certain salvaged vessel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hallenge the common, yet overly simplifie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mentioned above, asserting that the process refers to how shipwrecks have transitioned from being perceived as mere transportation, then as obstructions, and ultimately evolving into being regarded as feedstocks. This transformation is, in fact, filled with various tensions and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shed light on the evolving trajectories of social order and power relations within society by reenacting the life history of shipwrecks in the port of Kaohsiung. This essentially encapsulates the governance process undertaken by the state during that period concerning shipwrecks in the port of Kaohsiu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致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問題意識 9
第二章 想像沉船還能修(1945年8月—1946年9月) 15
第一節 戰後的各方行動者 17
第二節 接收與引揚 20
一、 迫在眉睫的引揚任務 20
二、 誰的「日香丸」? 23
第三節 清港 27
第三章 想像沉船不能修(1946年9月—1950年9月) 31
第一節 何時開始拆解沉船? 31
第二節 一船一款命 34
第三節 小結 41
第四章 想像沉船重獲新生(1950年之後) 43
第一節 拆船單位與解體合約 43
第二節 廢鐵料 46
第五章 結論 50
未來展望 52
參考文獻 53


圖目錄
圖 1、高雄港範圍示意圖 2
圖 2、高雄港沉船位置圖 2
圖 3、行動者關係圖 20
圖 4、鐵路委員會、公共工程局和港務局關係圖 44


表目錄
表 1、時間軸 14
表 2、高雄港沉船船名交叉比對表 3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編(1946)。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臺灣區舊船解體工業同業公會編(1987)。臺灣區舊船解體工業要覽。(未出版之對內刊物)
吳連賞(2005)。高雄市港埠發展史。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健民(2005)。破曉時刻的臺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聯經
洪紹洋(2007)。戰後初期臺灣造船公司的接收與經營(1945-1950)。臺灣史研究,14:3,p.139-177
楊玉姿、張守真(2008)。高雄港開發史。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洪紹洋(2010)。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臺灣史研究,17:3,p.151-182
歐素瑛(2010)。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與留用:兼論臺灣高等教育的復員。臺灣文獻,61:3,p.287-330
劉芳瑜(2011)。海軍與臺灣沉船打撈事業(1945-1972)。國史館
鄧文龍、張守真(2011)。百煉千淬: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印記八。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林國明(2015)。歷史研究法。在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p.173—218)。東華書局
林佩欣(2016)。他山之石:國民政府在臺灣的業務統計體系接收與重建(1945-1949)。興大歷史學報:31,p.93-122
楊護源(2016)。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臺灣文獻,67:1,p.39-80
顧雅文(2016)。1930-1960年金雞納與奎寧在臺生命史——時空特徵與意義轉化。新史學,27:3,p.177-226
楊護源(2019)。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高雄文獻,9:1,p.54-72
Wiebe E. Bijker(1997). On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MIT Press


歷史檔案
《會議》,A313330000K/0036/1-5-1/1/2/006
《打撈臺灣領海內沉船案》,A313000000G/0040/04990-001386/00001
《臺澎金馬區沉船及物資打撈案》,B5018230601/0034/628.4/4010
《高雄港疏濬案》,B5018230601/0035/941.3/0022B
《臺灣交通(第ㄧ輯)》,B5018230601/0035/140.2/4010
《臺灣區日俘(僑)處理案》,B5018230601/0035/545/4010/3/028
《臺灣省航業公司籌備處人員任免》,003/1437
《高雄港務局接收案》,003/2871-2874
《各種工會》,003/0328
《臺灣省日方船隻接收》,003/4712
《機關改組》,003/5004
《高雄港務局接收》,004/01489
《撈修沉船案》,004/01519
《航業公司接收》,004/03947
《海事工程事務所接收日產清冊》,004/04023
《打撈工作報告》,004/04922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處理日俘工作計畫報告書〉,0034/002.6/4010.2
《委託交通處高雄港務局標售江浦丸解體殘料》,045/100000/0032
《台湾統治終末報告書》,C11110359200.c0945200001.okitaitaiwan_001.0356
〈ポツダム宣言受諾関係一件 善後措置及び各地状況関係〉,Ref.B18090020100

舊報紙
魚族的金殿玉樓將應人間運輸之用,高雄港內沉沒船打撈,竣事後可得六萬餘噸 (1946年,2月7日)。民報
因工資不和關係,沉沒船打撈擱淺(1946年,2月7日)。民報
打撈景氣今何在,修理費亦趨高漲,高雄港沉船無人理(1946年,8月26日)。民報
高雄港沉沒船,決定解體(1947年,1月17日)。民報
高雄港務局,積極修理港灣(1947年,1月21日)。民報
臺省打撈沉船(1951年,8月26日)。正氣中華
機械工廠缺乏原料,盼望當局協助購配鐵礦砂或廢鐵(1952年,4月14日)。民報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