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 1.王永勝(1992)。德菲法應用於組織職責之確立。技術學刊,7(1),73-78。 2.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 3.台灣藝術發展協會(2004)。北區培力機制觀察與檢討。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4」雙月刊,13,2-3。 4.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1)。政策分析與行政計畫研討會論文集(編號:9570001895)。台北市:高孔廉。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九十四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作業要點補助計畫項目表】。未出版之資料。 6.企業研究方法(古永嘉譯)(1996)。台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1995) 7.江琬瑜(1999)。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8.向家弘(主編)(2003)。九十一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成果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向家弘(主編)(2004)。九十二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成果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仰山文教基金會(2004)。中區培力機制觀察與檢討。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4」雙月刊,13,8-9。 11.宋念謙(1996)。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2.李宗派(2002)。美國社區發展型態之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00,238-250。 13.李隆盛(2000)。Kirkpatrick評鑑模式。人力培訓專刊,2,7-8。 14.李易駿(1999)。從團體學習出發的社區發展。北投社雜誌,12,13-14。 15.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6.呂秀蓉(1999)。運用行動研究策略與充能理念建構「社區互助團體」-以石牌社區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7.吾鄉工作坊(2004)。中區培力機制觀察與檢討。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4」雙月刊,13,4-5。 18.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19.林勝義(1999)。從社區評鑑論台灣社區發展未來的行動。社會福利,141,40-44。 20.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21.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2000)。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22.林惠玲、陳正倉(2003)。應用統計學(2版)。台北市:雙葉。 23.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3版)。台北市:五南。 24.吳月招(2002)。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25.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2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 26.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27.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28.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29.徐震(1998)。從「福利社區化」觀點,看「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的關係。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30.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縣:台灣手工業研究所。 31.翁興利、官有垣、施能傑、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32.陳美秀(2004)。跨越季刊,2。http://www.hometown.org.tw/ebook/eb004/b1.html(2004.11.29瀏覽) 33.陳孟瑜(2003)。社造中心操作經驗整理。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3」雙月刊,8,1-4。 34.陳菊(1999)。高雄市社區工作新思維。社區發展季刊,87,10-15。 35.陳玉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教育改革工程」的良藥。臺灣教育,558,47-50。 36.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台北市:文建會。 37.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38.張心怡(200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9.張心美(2001)。觀光旅館員工授權、服務行為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0.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98,35-38。 41.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台北市。 42.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3.黃世輝(2004)。生命之重-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雲林縣: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 44.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45.黃碧霞(1999)。台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及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87,4-9。 46.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洪葉文化,台北市。 47.楊深耕(2004)。形塑社區學習文化做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季刊,107,297-308。 48.翟永麗(2004)。成人教育師資培訓方案成效評估-以家庭教育講師團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49.蔡秀美(2005)。社造十年與社區增權展能。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47期電子報。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7.htm(2005.04.29瀏覽) 50.鄭興弟(2003)。政策規劃:理論與方法。台北市:商鼎文化。 51.潘安堂(2002)。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52.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市: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53.盧思岳(2003)。社造轉型的實驗與挑戰。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3」雙月刊,4,1-5。 54.戴幼農(1994)。訓練成效評核的原則與方法。就業與訓練,12(4),16-22。 55.魏千金(2001)。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56.蕭玉煌(2002)。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00,5-14。 57.蕭筱筠(2003)。中國人個性量表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A公司研發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58.薛曼娜(2004)。社區權能激發過程量表之建構-以老人社區參與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9.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 60羅文基(1996)。成人職業繼續教育。載於蔡培村(主編),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21-42頁)。高雄市:麗文。 61.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台大社工學刊,5,151-195。 62.羅美娟(2002)。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焦慮與參訓者在網路化訓練方案後自評成效之相關性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63.羅云辰(2004)。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增權益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64.羅秀華(2004)。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1.Conger, J. A., and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471-482. 2.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3.Gilley, J. W., & Eggland, S.A. (1989). Principl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A: Addison- Wesley. 4.Gibson, C. H. (1991). A concept analysis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6(3), 354-361. 5.Goldstein, I.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3nd ed.).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6.Laverack, G. (2001). A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6(2), 134-145. 7.McClelland, D. C. (1975). Power: The inner experience. New York: Irvington Press. 8.Parsons, R. J. (1991). Empowerment: Purpose and practice principle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4, 7-21. 9.Perkin, D. D., & Zimmerman, M. A. (1995). Empower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569-579. 10.Rappaport, J. (1984). Studies in empowerment: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 3, 1-7. 11.Rissel, C. (1994). Empowerment: The holy grail of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9, 39-47. 12.Rich, R. C., Edelstein, M., Hallman, W. K. and Wandersman, A. H. (1995).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657-676. 13.Rossi, P. & Freeman H. (1994). Evalu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Inc. 14.Rodwell, C.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2), 305-313. 15.Sweden, G. (1999). From citien participation towards community empower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ampere, Nordic, Finland. 16.Speer, P. W. & Hughey, J. (1995). Community Organizing: An Ecological Route to Empowerment and Power.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729-748. 17.Wallerstein, N. (1992). Powerlessness, empowerment and health: Implication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6(3), 197-205. 18.Wallerstein, N., & Bernstein, E. (1994).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participatory education, and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21(2), 141-148. 19.Zimmerman, M. 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1), 169-177. 20.Zimmerman, M. A.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581-599. 21.Zimmerman, M. A. (2000). Empowerment theory: Psychological, orang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of analysis. In Rappaport, J. & Seidman, E.(Eds.),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pp. 43-63). New York: Plenum. 22.Zimmerman, M. A., and Rappaport, J. (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y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