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王小璘、張舒雅(1993)。休閒農業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1/2),1-30。 方威尊(1997)。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偉哲、賴美蓉(1999)。遊客對休閒農場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19-40。 王愛惠(2002)。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灣休閒農業學會(2004)。九十三年度台灣休閒農業服務品質提升計畫-優良休閒農場評選。台北市:農業委員會。 朱昌彥(1997)。以習慣領域理論探討國內北高航空客運市場之行銷契機。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部觀光局(2004)。中華民國93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取自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412/93國人中摘.htm(2006年6月5日) 江榮吉(1999)。休閒農漁業的發展。興大農業,31,13-17。 吳存和、吳淑月、蔣憲國(2005)。休閒農場核心資源與競爭優勢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6(4),333-346。 李明宗(1992)。美國休閒農業初探-借鏡與省思。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247-260。台北市:地景。 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南鯤身代天府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進成、廖若岑、周君妍(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華山咖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3),59-79。 林俊昇、黃文琪(2003)。初遊與重遊者對渡假農莊型休閒農場渡假行為偏好差異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9,195-219。 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行休閒農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25-47。 林政萩(2004)。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淑晴(1988)。從環境知覺討論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朝欽、李英弘(2001)。遊憩體驗的多階段性驗證。戶外遊憩研究,14(1),1-10。 邱澔政(2002)。量化研究及統計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段兆麟(2000)。體驗式經濟在農業的實踐。「新世紀體驗農業經營」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25-35,屏東市。 段兆麟(2002)。體驗經濟與教育農園。農業推廣文彙,47,209-223。 段兆麟(2003)。九十二年度休閒農漁園區建立企業化經營制度調查。台北市:農業委員會。 段兆麟(2005)。離島地區休閒農漁業的發展策略。農業世界,263,96-104。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光輝(1998)。臺灣休閒農業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水源(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大立。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25-52。 許金松(1991)。觀光農業經營技術。台灣農業,25(4),34-37。 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台北市:台大森林遊憩研究室。 陳昭郎、段兆麟、李謀監、方威尊(1996)。休閒農業工作手冊。台北市: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陳昭郎(2002)。促進休閒農業發展。國家政策論壇,2(5),37-43。 陳昭郎(2005)。休閒農業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 陳肇堯、胡學彥(2002)。休閒農場遊客認知與滿意度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5(3),31-54。 黃光政(2000)。農業規劃原理。台北市: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 黃宗成、吳忠宏、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黃昭通(1994)。重力模式應用於戶外遊憩需求預測之實證研究-南投縣境內之遊憩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章展、李素馨、侯錦雄(1999)。應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探討青少年觀光遊憩活動需求特性。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99-114。 曾國雄(1991)。台北縣遊憩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台灣銀行,42(1),383-408。 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2),109-132。 經建會住都處(1983)。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台北市:經建會 葉結實、段兆麟(2002)。體驗經濟觀點的休閒農場遊憩管理構思。農業經營管理,8,197-222。 廖雅芳(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孟桂(2005)。休閒農場服務品質、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健雄(1998)。台灣休閒農場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健雄(2002)。休閒農業旅遊市場區隔化之研究-以宜蘭休閒農場為例。農業經營管理,8,144-160。 鄭智鴻(2001)。北台灣休閒農場市場區隔與市場定位分析。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11(3):35-58 歐聖榮(2003)。民眾對園藝產業活動之動機與體驗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75-92。 蕭崑杉(1991)。農業推廣學。台北市:茂昌圖書公司。 謝奇明(2000)。台灣地區休閒農業之市場區隔研究-以消費者需求層面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文獻】 Bartlett, P. & Einert, A. E. (1992). Analysis of design function of an adult softball complex in a new public recreational pa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0(1), 71-81.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igne, J. E., Sanchez, M. I., & Sanchez, J.(2001). 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r: Inter-relationship, Tourism Management, 22(6), 607-616. Cardozo, R. N.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 Coppock, J. T., Duffield, B.S., & Sewell, D. (1974).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recreation resources, in Patrick Larrert, (ed.), Recreational Geography, pp.231-258, David & Charles Limited, London. Driver, B. L. & Toucher, R. 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engagement,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Evans, M. R. & Chon, K. S. (1989). Formulating and evaluating tourism polic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Hospitalit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13, 203-213. Fletcher, J. E., Kaiser, R. A. & Groger, S. (1992).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park impact fees in funding park and recreation infrastructure.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0(3), 75-87. Guadagnolo, F. (1985).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n evaluation and marketing tool.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3(2), 13-22. Hendee, J. C. (1974). A multiple satisfaction approach to game management.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2(3), 104-113. Havitz, M. E., Twynam, G. D., DeLorenzo, J. M., & Hart, J. M. (1991). 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as a staff evaluation tool.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9(1), 43-54. Hollenhorst, S., Olson, D., & Fortney. R. (1992). Use of 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to evaluate state park cabins: The case of the west Virginia State Park System,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0(1), 1-11.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 Berry, L.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1-50.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8).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iegenthaler, K. L. (1994).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pplication to senior programs evaluation.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2(3), 57-70.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 53-67. Sampson, S. E. & Showalter, M. J. (1999)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25. Manfredo, M. J., Driver, B. L. & Brown, P. J. (1983). A test of concepts inherent in experience based setting management for outdoor recreation area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63-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