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吳忠宏(2006)。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會員為例。造園景觀學報,12(3),41-62。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萬益、林清河(2001)。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思屏、林晏州(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15-36。 沙依仁(200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建堯、傅克昌、歐聖榮(1999)。騎乘動機對自行車專用道環境屬性重要度之影響。興大園藝,24(4),95-106。 林洋如、顏瓊芬(2007)。涉入自然的情感:國中自然教師突破負面環境感受之行動研究。環境教育研究,5(1),131-165。 武春友、孫岩(2006)。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及其關係研究的進展。預測,25(4),61-65。 姚銘輝、陳守泓(2008)。全球溫暖化趨勢對臺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影響。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5(1),52-59。 胡思聰(2007)。我國二氧化碳減量壓力日益迫切。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評) 096-013號。2008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1679-1671.html。 唐韶璞(2009)。地球暖化與生態綠色環保。品質月刊,45(1),44-50。 孫武彥(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心理與行為研究。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2008)。97年統計專題:自行車道規劃。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tbkc.gov.tw/census-03.asp。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各部門間推動溫室效應氣體減量作業說明會。2008年4月2日,取自http://61.218.233.198/ghgre/Result/950630.htm。 張春興、楊國樞、文崇一(2000)。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馨文(2005)。自行車騎士遊憩環境偏好差異之研究-以北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1(3),259-274。 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1), 97-119。 陳光華(2006)。生態旅遊遊客行為模式之建構-以旅遊動機為中介變項。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1(1),1-18。 陳思利、葉國樑(2002)。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3-30。 陳俊銘、林晏州(1991)。民眾對都市天際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畫,28(3),367-386。 陳素琴、李明聰(2007年6月)。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生態旅遊遊客之環境行為模式—以高雄洲仔濕地公園為例。21世紀第五屆產業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黃芳銘、楊世安(2006)。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59-183。 黃國平、廖章鈞(2004年10月)。永續運輸環境與行為交互影響強度與學習研究。2004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師範大學。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14。 楊語芸譯(1995)。心理學概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3)。 葉重新(2006)。心理學(簡明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錦雀(2006)。從身體活動的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談動態生活營造。學校體育雙月刊,16(3),36-43。 鄭肇楨(1995)。心理學。香港:商務印書館。 盧美智、李明聰(2004年5月)。小琉球遊客的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2004年健康休閒暨觀光餐旅產官學研討會,台南市立德管理學院。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1991)。環境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允荃(2008)。自行車專用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顏妙珊(2006)。台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遊客與管理者對環境屬性知覺差異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顏家芝(2002)。由環境體驗的角度探討夜市特質與其影響因素。戶外遊憩研究,15(4),1-25。 魏映雪、李宗霖、蔡惠旬(2005年9月)。再生能源於校園設置之認知與行為探討。第二屆資源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成功大學。 英文文獻 Aultman-Hall, L., & Kaltenecker, M. G. (1999). Toronto bicycle commuter safety rat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1(1999), 675-686. Bell, P. A., Greene, T. C., Fisher, J. D., & Baum, A. (2001).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BS college. Dill, J., & Carr, T. (2003). Bicycle Commuting and Facilities in Major U.S. Cities: If You Build Them, Commuters Will Use Th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1828, 116-123.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Case Study No. 1: Reasons Why Bicycling and Walking Are Not Being Used more Extensively As Travel Modes.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ashington, DC, 1992. Helson, H. (1964). Adaptation Level Theor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Ittelson, W. H., Proshansky, H. M., Rivlin, L. G., & Winkel, G. H.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Winston. Krizec, K. J. (2004).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icycling and bicycle facilities. Annual Meeting CD-ROM, 1-21.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In 3 (Ed.).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Mcandrew, F. T. (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CA. Moor, G. T. (1979). Knowing about environmental know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 33-70. Moritz, W. E. (1997). Survey of North American Bicycle Commuters Design and Aggregate Resul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578, 91-101. Nankervis, M. (1999). The effect of weather and climate on bicycle commut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3, 417-431. Pikora, T., Giles-Corti, B., Bull, F., Jamrozik, K., & Donovan, R. (2003).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of walking and cycling.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6, 1693-1703. Ritchie, B. W. (1998).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Tourism Management, 19(6), 567-982. Stern, P. C. (2000).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07-424. Stinson, M. A., & Bhat, C. R. (2004). Frequency of Bicycle Commuting: Internet-Based Survey Analysi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878, 122-130. Wackernagel, M., & Rees, W. E.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 B.C.,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Waerden, P. v. d., Borgers, A., & Timmermans, H. (2004). Cyclist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Street Characterist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Winters, M., Friesen, M. C., Koehoorn, M., & Teschke, K. (2007). Utilitarian Bicycling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Climate and Personal Influe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2(1), 5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