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王志文(1999)。社子島人文聚落之變遷。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北市都展局(2003)。台北市實施都市更新歷程及影響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台北市都發局(2008)。台北市都市計畫書-擬訂臺台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細部計畫案。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台北市都發局(2008)。台北市都市計畫書-變更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台北市都發局(2008)。社子島區域風貌行塑及地區營造計畫。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台北市都發局(2008)。社子島開發替選案。台北市:台北市都發局。 宋旭曜(2007)。社子特有資源與社造願景。双河彎社子生活文學誌,5,2-4。 李法琳(2007)。話說社子人的寄託。双河彎社子生活文學誌,6,2-4。 林志峰(2008)。社子島的常民文化。双河彎社子生活文學誌,13,2-7。 林英彥(1993)。土地經濟學通論。台北:文笙書局 林淑萱(2005)。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分析:以老人福利修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392-400。 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台北:建都文化。 秋傑勤、謝靜琪、葉昭憲(2006)。運用多評準決策評選國有土地開發方式,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4),60-70。 堵一強、林明華、楊曉冬(2006)。社子輕軌路線與景觀規劃。中華技術,72,137-151。 張孟秋(2010)。土地開發過程與住宅產品價值關係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1),108-117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飴倫(2009)。社子開發的美好遠景。双河彎社子生活文學誌,25,6-7。 張飴倫、郭湘吟(2009)。社子島、開始發動。双河彎社子生活文學誌,25,2-5。 郭瑞坤、賴正能、廖英賢(2006)。在地利害關係人對澎湖設置觀光賭場政策影響觀點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0,33-68。 陳東升(2003)。金權城市。高雄:巨流。 章定煊(2006)。上市上櫃建設公司土地投資與開發策略對經營績效影響之探討。住宅學報,14(1),41-46。 黃俊英(1995)。多變量分析(5th)。台北:華泰。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 黃洪才、林明華、林姿伶(2006)。社子輕軌路網運輸規劃民意調查之應用。中華技術,72,152-161。 廖英賢(2001)。振興地方策略形成之利害關係人研究-澎湖設置觀光賭場爭議之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06)。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95-130 鄭慶賢(1993)。臺北市社子島開發計畫之社會意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戴軒廷、馬恆、張紹勳(2004)。衡量網路廣告態度之指標建構。台灣管理學刊,4(1),59-84 謝梅華(2008)。都市政權、規劃政治與市民意識的萌發:社子島開發案的想像與真實。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台北:詹式書局。 MBA智庫百科-聯合分析法。2010年4月1日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8%81%94%E5%90%88%E5%88%86%E6%9E%90%E6%B3%95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臺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公共工程拆遷補償自治條例。2010 年4 月1 日日取自 http://www.tcg.gov.tw/fp.asp?fpage=cp&xItem=1192694&ctNode=5158&mp=100001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民間參與高雄輕軌捷運建設-輕軌簡介2010年4月1日取自http://mtbu.kcg.gov.tw/html/lightrail/develop.html 張明輝。教育與學校行政論壇-態度。2010年3月1日取自 http://web.ntnu.edu.tw/~minfei/managepsychology/attitude(outline).pdf 張曉琴、許秉翔。都市開發方式、地方政治與選民的投票行為-對2005年嘉義市市長選舉的分析。2010 年5 月1 日取自 http://www2.thu.edu.tw/~politic/96/1-2.pdf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s(Murchison Eds.). Worcester, Mass: Clark University Press. Assael, H. (1992).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4th). NewYork:PWS-KENT. Berwoitz, E. N., Kerin, R. A., & Rudelius, W. (1990). Marketing(2nd), NewYork:Richard D.Irwini. Dunn, W.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Fishbein, M., & Ajzen, I. (1981). Acceptance yielding and impact:Cognitive processes in persuasion. Hilllsdale, NJ: 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Freeman, J. (1999) . 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2), 191-205.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 Publishing. Grimble, R. & Wellard, K. (1997), Stakeholder methodologie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 a review of principle, contexts, experiences and opportunities. Agricultural System 55(2):173-193 Grimble, R. (1998).Stakeholder methodologie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Harrison, S .R., & Qureshi, M. E. (2000).Choice of stakeholder groups and members in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odels.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4 11- 19 Hoffman., M. E. S. (2004), Politic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American Trade Policy Attitudes, Duke University. Mason, R. O. & Mitroff. I. I. (1981). Challenging strategic planning assumptions:Theory, case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itchell, R. K., Agle, B. R., & Wood, D. J.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4),853-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