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中國軟權力研究-國家形象的建立 A Study of China’s Soft Power -The Building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28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10-07-21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10-09-07 |
關鍵字 Keywords |
軟權力、中國形象、中國軟權力、國家形象 Soft Power, China's Soft Power, National Image, China's National Imag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6 次,被下載 17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 times. |
中文摘要 |
軟權力一詞是近來國際政治流行的詞彙,而中國政府與人民對軟權力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已有所認知,在加上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有良好、長期、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環境,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局勢下,完全以軍事層面的硬權力去實現國家富強是不可能的,大國間的關係從爭權奪利、互相對抗走向合作又競爭的新階段。中國的硬權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長期處於劣勢,急需以軟權力來補其不足;再加以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會帶給其他國家疑慮與不安,中國也需要藉由軟權力來化解。中國作為人口眾多、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角色,要讓鄰國接受、世界接受,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軟權力便是支持中國發展與改變形象的重要方法。 國家形象問題對中國而言已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一環,從中國不斷舉辦大型的國際性活動以及各種加強自我形象的外交方式,都能窺見中國對自我形象提升的渴望。就以當前中國最棘手的國家發展問題來看,以戰略層面來看,目前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持續其經濟成長;而從發展策略來看,國家形象還會影響到外國對中國投資的金額、中國企業融入國際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及他國是否願意向中國提供教育與技術方面等支持。從歷史角度來看,一向封閉保守的中國也曾經一度因為內外形像差異過大而承受不住。中國的領導者也都清楚地認知到,要保持國家的穩定,就不能拋開他國如何看待中國及中國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會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與命運。中國在軟權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不論是從經濟、文化、外交上都能窺見中國的成長;但這樣的成長是否對於中國本身存在的人權與政治問題有連鎖效應,會成為未來我們關注的中國焦點。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4 -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 7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 14 -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 16 -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18 - 第二章 軟權力 .............................................. - 19 - 第一節 軟權力概述 ...................................... - 19 - 第二節 中國對軟權力的定義 ...................... - 25 - 第三節 中國的軟權力 .................................. - 26 - 第三章 國家形象 .......................................... - 43 - 第一節 國家形象概述 .................................. - 44 - 第二節 國家形象的功能 .............................. - 47 - 第三節 國家形象的形成因素 ...................... - 54 - 第四節 國家形象與軟權力的關係 .............. - 55 - 第四章 中國國家形象分析 .......................... - 60 - 第一節 國際社會眼中的中國形象 .............. - 61 - 第二節 形成中國負面形象的因素 .............. - 78 - 第三節 中國軟權力在國家形象上的塑造 .. - 86 - 第四節 中國重塑國家形象的具體成果 ...... - 89 - 第五節 中國塑造國家形象的具體作法 ...... - 92 - 第五章 結論 .................................................. - 99 - 參考文獻 ..................................................... - 105 - 附件 ............................................................. - 115 -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中文資料 專書 1. 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Alexandra Harney著,洪懿妍譯,《低價中國:中國競爭優勢的真實代價》(China Price: 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台北:天下雜誌,2008年。 3. Joseph S. Nye, Jr.著,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4. Joseph S. Nye, Jr.著,吳佳恆、方組芳譯,《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5. Joseph S. Nye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 6. 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曉雷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China’s Image: The Country in the Eyes of Foreign Scholar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7. Paul M. Kennedy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2000)。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4年。 8. 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合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9. Steven Lukes著,林葦芸譯,《權力-基進觀點》(Power:A Radical View)。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 10. Susan L.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11. 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1996年。 13. 王家福、徐萍,《國際戰略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4. 王海山,《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思楷出版社,1998年。 15. 何清漣,《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2006年。 16. 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17. 李正國,《國家形象構建》。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18.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 周浩然,《文化國力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 孟亮,《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 21.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2.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23. 唐普主編,《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 24. 孫有中,《解碼中國形象-〈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中國報導比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25. 孫津,《贏得國家形象》。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26. 秦亞青,《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27. 張昆,《國家形象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28. 郭樹勇,《大國成長的邏輯:西方大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9.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30. 葉立誠、葉至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公司,2000年。 31. 管文虎,《國家形象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 32. 管倖生等編,《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圖書,2007年。 33. 劉杰主編,《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34. 劉林利,《日本大眾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 35. 劉繼南、何暉,《鏡像中國—世界主流媒體中的國家形象》。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36. 劉繼南主編,《國際傳播—現代傳播論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37.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8.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 羅福惠,《黃禍論》。台北:立緒文化,2007年。 40. 蘇志武、丁俊杰主編,國家形象傳播-亞洲傳媒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文期刊 1. 王公龍,〈文化主權與文化安全〉;《探索與爭鳴》,2001年第9期,頁37-39。 2.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頁91-96。 3. 王學東,〈國家聲譽在大國崛起中的作用〉;《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第1期,頁115-118。 4. 何洪兵、曹萍,〈國家文化力及其構成要素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5期,頁155-157。 5. 李正國,〈經濟援助:國家形象構建的新動因〉;《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4期,頁28-31。 6. 李杰,〈軟實力建設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1期,頁19-24。 7. 李智,〈試論美國的文化外交:軟權力的運用〉;《太平洋學報》,2004年第2期,頁64-69。 8. 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2002年第3期,頁14-21。 9.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期,頁10-15。 10. 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2005年第1期,頁20-36。 11. 郭潔敏,〈當前我國軟力量研究中若干難點問題及其思考〉,《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頁12-19。 12. 趙剛,〈全球化時代的軟權力與文化安全策略〉;《國際論壇》,2004年第2期,頁1-4。 13. 劉繼南、何輝,〈當前國家形象建構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國際觀察》,2008年第1期,頁29-36。 14.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3期,頁12-16。 15. 謝曉娟,〈論軟權力中的國家形象及其塑造〉;《理論研究》,2004年第9期,頁19-21。 16. 韓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戰略框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年第1期,頁99-104。 學位論文 1. 孫佳樂,“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研究”;吉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9年4月。 2. 侯尊堯,”後冷戰時期中國的柔性權力分析和北京申奧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3. 嚴淳甄,” 德國文化外交政策之研究:柔性權力的施展”;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4. 鄭翔駿,“中國和平發展下的軟實力問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中文報紙 楊晴川,〈中國提升“軟實力”乃明智之舉-專訪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學者約瑟夫.奈〉,《參考消息》,2006年8月10日,第12版。 網站與網路資料 〈“和諧世界”料列中共綱領 全面提升軟實力〉,2007年10月14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0468310 〈CNN播中國形象廣告,推中國製造世界合作理念〉,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2日。 http://www.cns.hk:89/gj/gj-zwgc/news/2009/12-02/1995307.shtml 〈中國京奧金牌第一:誰夢圓?誰夢碎?〉,《大紀元》,2008年8月26日。 http://epochtimes.com/gb/8/8/29/n2245604.htm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辭職〉,BBC中文網,2008年9月22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620000/newsid_7629000/7629060.stm 〈中國將努力實現減排承諾,體現負責任大國態度〉,國際線上,2009年12月3日。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12/03/4445s2694412.htm 〈不僅三鹿中國毒奶粉 再爆21家〉,《自由時報》,2008年9月17日。http://n.yam.com/tlt/china/200809/20080917848918.html 〈日刊:對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國軟實力〉,新華網,2009年8月4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4/content_11880036.htm 〈我要真唱!〉,《大紀元》,2008年10月2日。 http://epochtimes.com/gb/8/10/2/n2283302.htm 〈美國媒體評論:美打贏反恐戰還要靠軟權力〉, 新華網,2004年4月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4/05/content_1401273.htm 〈美媒質疑 中國體操選手年齡造假〉,《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7月29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29/today-sp1.htm 〈國際影響 日益增強〉,《人民日報》,2007年12月26日。 〈曾因毒奶事件請辭 李長江復出掃黃〉,《文匯報》,2009年12月28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2/28/CH0912280013.htm 〈貴州甕安女屍案 引發萬人民警衝突〉,《大紀元》,2008年6月2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8/6/29/n2172521.htm 〈新京報登漫畫諷刺李長江復出〉,《大紀元》,2009年12月30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30/n2771223.htm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871&perid=936&page=4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26/content_7312780.htm 范榮靖,〈全球競爭力新指標:國家治理,進入品牌時代〉;《遠見雜誌》,2009年6月第276期。 喬治•韋爾弗裡茨,〈沒多少人害怕巨龍〉,《新聞周刊》(Newsweek),2007年6月4日。轉引自星島環球網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706/t20070621_561492.html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871 “118 Journalists in Prison,” Journalists in Prison in 2001, 2001.12.31. 〈http://www.cpj.org/〉 “22-Nation Poll Shows China Viewed Positively by Most Countries Including Its Asian Neighbors,” 〈http://www.pipa.org/OnlineReports/China/China_Mar05/China_Mar05_rpt.pdf〉 “China's influence seen positive” , BBC News, March 5 , 2005.〈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318551.stm〉 “China investigates baby formula,” BBC News, September 11, 2008.〈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609734.stm〉 Whitney, Christopher B., Project Director; David Shambaugh, Senior Project Consultant, “Soft Power in Asia: 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New Results and Analysis 2009 Edition, 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UserFiles/File/POS_Topline%20Reports/Asia%20Soft%20Power%202008/Chicago%20Council%20Soft%20Power%20Report-%20Final%206-11-08.pdf〉 Nye, Joseph S., “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 New York Times, Jan 3, 2000. http://www.nytimes.com/2000/01/03/opinion/the-power-we-must-not-squander.html?pagewanted=1〉 Ramo, Joshua Cooper, “Brand China,”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February 2007, p.12. 〈http://fpc.org.uk/fsblob/827.pdf〉 “NZ firm warned of China milk risk,” BBC News, September 14, 2008,〈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615315.stm〉 Keegan, Rebecca Winters, “Top 10 Scandals: 10. Lip-syncing in Beijing,” Time, 2008. 11. 03.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855948_1863946_1863958,00.html〉 “Toxic milk toll rockets in China,” BBC News, September 15, 2008,〈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616346.stm〉 Yahya Jamil-Haq, Branding Nations, January 2005.〈www.chowk.com/articles/p/8455〉 外文資料 書籍 1. Bachrach, P. & Barat, M.S., “Power and Poverty: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70. 2. Bronson Percival , “The dragon looks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century, ” Westport, Conn.: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7. 3. Curley, Melissa G and Hong Liu,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hanging Socio-Cultural Interactions.”Centre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4. Fairbank, John King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4th Edi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5. Hu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6. Iain Johnston Alastair and Paul Evans, “China’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 Johnston and Robert Ross, eds.,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7.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 Manheim, Jarol B.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9. McGregor, James L., “One Billion Customers: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2005. 10.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New York: Knopf, 1985. 11.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90. 期刊 1. Han, C. M., “Country Images: Halo or Summary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26, No. 2, May 1989, pp.222-229. 2. Nye, Joseph S.,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Vol. 80, Fall, 1990, pp.153-170. 3. Boulding, K. E.,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3, No. 2, June, 1959, pp.120-131. 4. Keohane, Robert & Joseph Jr.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 5, Sep/Oct, 1998, pp.81-94. 5. Rusi Alpo M., “Image Research and Image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ansforma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 the Television Age,”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23, No. 1, January 1988, pp.29-42. 6. Rawski, Thomas G.,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2, No. 4, 2001, pp.347-354. 7. 〈不良中國人紛紛進入扎幌〉,《周刊現代》,2003年3月29日。 8. 〈殺死恩人的中國留學生〉,《周刊新潮》,2002年2月21日。 9. 櫻井良子,〈中國令人恐怖的野心〉,《周刊新潮》,2002年5月23日。 10. 櫻井良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30年也是被中國欺騙和被判的30年〉,《周刊新潮》,2002年10月17日。 11. 〈中國經濟即將崩潰〉,《周刊東洋經濟》,2003年2月15日。 12. 〈來自中國的惡夢〉,《周刊東洋經濟》,2003年4月12日。 13. 〈中國風險十年的不安〉,《周刊東洋經濟》,2003年6月28日。 14. 〈轉移到中國引發產業空洞化〉,《周刊寶石》,2002年4月6日。 15. 淺井宏臣,〈政府終於公布了涉及進口中國毒菜的企業名單〉,《周刊文春》,2002 年8 月7 日。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71.19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71.19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