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份 于哲鑫(2002)。機動保安警察替代役訓練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禎鵬(2006)。我國環保替代役男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及其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本壯(2002)。他們正在寫歷史-社區營造替代役的省思。文化視窗,39,29-35。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劃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王忠融(2005)。社區工作者角色探討-以社區營造役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翊螢(2004)。台灣社會役制度之研究:服勤處所與役男觀點的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文化服務替代役簡介。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編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服務替代役勤務計畫。2007年,7月16日,取自http://css.cro.cca.gov.tw/main/tpc_04/ 李昊陞(2003)。我國兵役替代役制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增祿(200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何永福、楊國安(1996)。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台北:華泰文化。 吳美連、林俊毅(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吳宗立(1998)。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之比較。空大學訊,225,30-31。 吳秉恩(1990)。台北市政府人力資源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邱榮漢(2005年,11月25日)。社區人才何處尋。台灣社區觀察家,1。2006,1月4日,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upfiles/dow01133153604.pdf。 林政昌(2005)。國民中小學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運作成效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林枝柄(2001)。我國替代役回應性政策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財丁、林瑞發(譯)(1999)。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台中:滄海。 施偵祥(2004)。警察替代役人力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局社區巡守隊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建忠、賴兩陽、陳俊全(譯)(2002)。Peter M. Kettner著。人群服務組織管理。台北:雙葉。 孫華翔(2001,3月)。社區營造訓練場域的建構-以第一屆社區營造替代役專業訓練為例。載於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學會舉辦之「第七屆研究生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38),台北市。 孫本初(1998)。公部門志工管理(上)。人事月刊,26(3),11-25。 胡齊望(2002)。教育替代役的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台北縣及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苑。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海鳴(2003)。管理概論:理論與台灣實證。台北:華泰。 陳新民(2000)。社會役制度。台北:揚智文化。 陳新民(2003)。最嚴峻的替代役-俄羅斯將實施的替代役制度。軍法專刊,49(10),1-14。 陳政智(1999)。非營利組織中志願工作者之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社區發展季刊,3,117-127。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和「生程學習」。台北:文建會。 陳金貴(1995)。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在公共部門的探討(上),人事月刊,21(3),33-37。 曾碧淵(1999)。對我國實施兵役替代役之平議-1,勞工之友,577,6-10。 黃肇新(2005)。高雄市社區工作祕笈-雄踞一方。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黃協源(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均(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英忠(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空中大學。 黃英忠、黃良志、鍾昆原、溫金豐(2005)。員工激勵與績效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賢良(2001)。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執行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仁志(1999)。我國替代役制度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社會役制度為比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傅岳邦(2006)。組織行為。台北:新文京開發。 葉乃靜(1996)。從量化走向質化的圖書學與資訊科學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2(4),76。 劉正輝(2002,1月20日)。關於社區營造替代役男的腳色定位探索。社區互動綱絡電子報,62。2006,1月4日,取自http://folkarts.tnua.edu.tw/Dennis/e-paper/no.62.htm 趙碧華、朱美珍(199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雙葉。 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2002)。我國替代役制度規劃與執行之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台北:監察院。 詹秀員(2004)。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社區工作模式之思維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07,181-198。 楊深耕(2004)。形塑社區學習文化作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季刊,107,297-308。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戴世玫(2002)。社會役人力運用及管理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正能、謝政勳(2006)。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青年參與社區與生活滿意之模式。2006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youthhub.net.tw/public/public_p8.php。 賴兩陽、趙碧華(2006)。臺灣社會役制度人力運用及成效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15,238-260。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顯星(1998)。探討歐洲社會役成效以檢討現行兵役制度。役政特刊,8,47-55。 二、英文部份 Bernard, H. R. (1988).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rafe, M. W., & Kossen .S. (1998). The human side of organization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t. Dubois, B., & Miley. K. K. (1996).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Boston: Allyn & Bacon. Feldman, D.C. (1989). The mul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memb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09-319. Ginzberg, E. (1984). Career development in Duane Brown Linda Brook and associate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ssey Bass inc, 174. Howard, J. K., & Natasha, A. W. (2000).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al-level orientation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new hi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47-66. Headry, C., & Pettigrew, A. (199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 agenda for the 1990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1), 17-44. Hamilton, E. (1992).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Y: Greenwood Press Knowles. Kirkpatrick, D. L. (1975).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Madison, 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Krobker, C. J. (1995).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empowerment: A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 a Nicaragu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749-764. Luthans, F. (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Singapore: McGraw-Hill. Nkomo, S. M. (1998). Strategic planning for human resources-let’s get started. Long Range Planning, 21(1), 66-72. Osborne, D., & Plastrik (1997).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A: Addison-Wesly. Porter, L., & Miles. (1974). Motivation in management: Issues and viewpoi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appaport, J. (1987). Studies in empowerment: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 3, 1-7. Sherman, A.W., & Bohlander, G. W.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OH: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Speer, P. W., & Hughey, J. (1995). Community organizing: An Ecological route to empowerment and power.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729-748. Stoneman, D. (2002). The role of youth programm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engagement.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6(4), 221-226. Tesch, R. (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types and software tolls. NY: Falmer. Wexley, K. N., & Latham, G. P. (1991). Developing and traning human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 (2nd ed.). NY: HarperCollins. Zimmerman, M. 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1), 169-177. Zimmerman, M. A.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581-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