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巫言荒語──朱天文的文學歷程及其巫式書寫 Witch Words and Desolate Language: A Study of Chu T'ien-wen's Literary Vita and Witched Writings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40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12-07-25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12-09-12 |
關鍵字 Keywords |
朱天文、胡蘭成、眷村文學、三三、〈女人論〉、陰性書寫、巫 Chu T’ien-wen, Hu Lan-cheng, San San, Literature of the Compound of Military Families, “ Woman Theory ”, Female Writing, Witch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5 次,被下載 70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00 times. |
中文摘要 |
朱天文從十六歲開始就在臺灣文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小即接受父親朱西甯、母親劉慕沙的文學薰陶,並深受張愛玲的書香蘊澤,又因緣際遇師承胡蘭成的禮樂文化,成了「張腔胡調」的作家,朱天文也與妹妹朱天心等人一起創辦《三三集刊》。然而經過鄉土文學論戰的洗禮,及胡師的去世,又擔任侯孝賢的電影編劇,成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另外再面對兩岸的開放探親等等的生命歷程,使朱天文走出眷村、走出「三三」的「大觀園」,文風也有了明顯改變:從「三三」式的少女情懷、禮樂中國,至眷村子弟「成長」主題的過渡期,再到都會成熟的末世觀照。 朱天文在胡蘭成去世後,發願要將胡師未竟的〈女人論〉完成,因而之後用〈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來延續其「女人文明論」的「陰性」書寫,又,胡蘭成曾將朱天文比作日本的神姬,盛讚其青春以及文學之美,因而啟發了朱天文日後的成巫之旅:於〈世紀末的華麗〉以巫女的身分,預言父權社會的崩毀;《荒人手記》以荒人的陰性靈魂,獻上神姬之舞;《巫言》以巫者的文字歧路花園,逃離時間與死亡,進而形成了朱天文特殊的「巫式」書寫。 |
Abstract |
Since Chu T’ien-wen was sixteen years old, she has been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 literature. Chu T’ien-wen has been influence by her parents and Zhang Ai-l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hinese ritual music cultur, she was educated under Hu Lan-cheng and became an author in the style of Zhang Qiang Hu Diao. Therefor, Chu T’ien-wen and her sister Chu T'ien-hsin published San San magazine. However, after been through Nativist Literature Controversy and Hu Lan-cheng's death, she became a screenwriter for the movie, directed by Hou Hsiao-hsien 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icipant of New Movie Movement in Taiwan. To face the problems of cross-srait relations and the visitions for the relatives, leading Chu T'ien-wen walk out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nd walk out San San and Grand View Garden, the style has also changed from San San ── a young girl’s fantasies style through growth them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style and turned into the metropolis mature style. After Hu Lan-cheng passed away, Chu T'ien-wen swore to accomplish his unfinished “ Woman Theory ” . To pass down the Female Writing of Woman Theory of Civilization, she decided to use “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ècle ”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and Words of a Witch. Hu Lan-cheng used to describe Chu T'ien-wen as a Japanese witch, and praised of the youth and beauty of her literature of art, which gives an inspiration to Chu T'ien-wen and to start a journey for witch. In “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ècle ” , giving Chu T’ien-wen an advice as witch who predicted that patriarchal society were devastated. And in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that a desolate man who had feminine soul to offer Japanese witching dance for god. In Words of a Witch as witching word to fly from time and death that become unique to Chu T'ien-wen’s Witched Writings.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方法…..…………...………….………………………..1 第二節 前人論文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章節架構……………………...………………………………11 第二章 巫憶前身…………………………………………………………….…..13 第一節 書香世家的文學薰陶…………………………………..…………..13 一、朱天文生平簡介……………………………………………..……13 二、朱西甯的男性友誼……………………………………….……….14 三、劉慕沙的母性包容……………………………………………..…19 第二節 巫的黃金啟蒙…………………………….………………….……..21 一、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21 二、胡蘭成的禮樂教化………………………………….………….…27 第三章 出走大觀園…………………………………………………………..…..35 第一節 最好的時光──眷村的文本探討…………………….....………...35 一、眷村經驗──童年生活的呈現………………………………..…35 二、眷村故事──生命的成長歷程………………………………..…40 三、眷村之夢──父輩的「原鄉」情結…………………………..…45 第二節 伊甸不再──眷村的盡頭……………………….………………...49 一、探親過後──原鄉之夢的清醒………………………………..…49 二、炎夏之都──由眷村走向都市……………………………….….54 三、戲夢人生──新電影的衝擊…………………………………..…62 第四章 巫的姿態……………… ………………………………………………..69 第一節 華麗的世紀之舞……………………...…………………………....69 一、世紀末的都會荒城……………………………………………….69 (一)都會的商品化與聲色文化……………………………...……..70 (二)神人與共──傳統倫理意識的消弭………………………….71 (三)都會荒城化…………………………………………………….72 二、青春食傷──老去的靈魂……………………….………………74 第二節 荒人的陰性荒涼………………………………...…………..……81 一、荒人的陰性前身──日神的後裔…………………………….…81 二、荒人的肉身原型──肉身菩薩………………………………….85 三、陰性烏托邦的嚮往………………………………………….……88 第三節 巫者的不忍低眉──站在最左的人……………………….……92 第五章 巫的儀式………...………………………………...………………..…...96 第一節 成巫之旅──〈女人論〉的再續與重建………………………...96 一、神姬初身──都會巫女米亞…………………………….………96 二、神姬之舞──荒人的陰性神話……………………….…………100 三、巫的「到得歸來」…………………………………………….…107 第二節 巫言荒語──文字祭典………………………………….………..111 第六章 結論……………………….……………………………………………..113 參考文獻………………………………………...…………………………..……121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朱天文作品集: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小畢的故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最想念的季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天心、朱天衣:《三姊妹》,臺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 、吳念真:《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念真:《悲情城市》,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天心、朱天衣:《下午茶話題》,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戲夢人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公司,1997年。 :《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侯孝賢:《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千禧曼波──電影原著中英文劇本》,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傳說》,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淡江記》,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炎夏之都》,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世紀末的華麗》,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黃金盟誓之書》,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最好的時光》,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巫言》,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劇照會說話》,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紅氣球的旅行:侯孝賢電影記錄續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二、其他作品集: (一)古籍 屈 原:〈離騷經第一〉,朱熹撰:《楚辭集註》,卷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許慎撰:《說文解字》,卷五,《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本。 (二)今人作品集 三三集刊編輯群:《鐘鼓三年》,《三三集刊》,第25期,臺北:三三書坊,1980年。 朱天心:《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未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朱西甯等著:《小說家族》,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6年。 朱偉誠:《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今日何日兮》,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 :《今生今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閑愁萬種》,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蔡振念編著:《臺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蘇偉貞:《臺灣眷村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三、學術專書: Anne Llewellyn Barstow(安•勒維琳•巴斯托)著,嚴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Witchcraze: 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Jennifer Mather Sau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謝明珊譯:《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證》Feminism: Issues & Arguments,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Judith Butler(巴特勒)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Olivier Assayas等著,林志明等編:《侯孝賢》Hou Hsiao-hsien,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年。 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The Dressed Society: Clothing, the Body and Some Meanings of the World,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Rosalind Miles(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The Women's History The World,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Rosemarie Tong(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Sophia Phoca文字,Rebecca Wright漫畫,謝小芩譯:《後女性主義》Introducing Postfeminism,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Toril Moi(托莉•莫)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臺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館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 Virginia Woolf(吳爾芙)原著,張小虹導讀:《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吳達芸:《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沈俊翔:《九○年代臺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等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卓慧臻:《從《傳說》到《巫言》──朱天文的小說世界與臺灣文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9年。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絕對衣性戀》,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焦雄屏:《臺灣新電影》,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4年。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等作:《想像的壯遊──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國立臺灣文學館•第四季週末文學對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蘇 煒:《獨自面對》,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四、單篇論文及期刊論文 Hélène Cixous(埃萊娜•西蘇):〈美杜莎的笑聲〉“ The Laugh of the Medusa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斑著,劉婉俐譯:〈呼喚靈韻的美學──朱天文小說中的商品與懷舊〉,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勞》與《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9年5月。 :〈從「海派」到「張派」──張愛玲小說的淵源與傳承〉,《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華麗的世紀末──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章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朱天文:〈我的「臺灣書寫」〉,《揚子江評論》,2010年03期。 朱西甯:〈點撥與造就〉,《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年9月。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朱嘉雯:〈七十年代的大觀園──三三文學社團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98年04期。 朱雙一:〈近年來的臺灣小說創作〉,《臺灣研究集刊》,1997年第4期。 呂正惠:〈臺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一九八八年的觀察〉,《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周芬伶:〈魔性與禪機──張派小說的豔異之美〉,《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第11卷11期。 邱貴芬:〈從張愛玲看臺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第14期,1995年。 :〈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紀大偉主編:《酷而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張惠娟:〈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張啟豐:〈我唸著我自個的經──《荒人手記》中荒人形象之探討〉,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張瑞芬:〈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聯合文學》,第211期,2002年5月。 :〈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張誦聖:〈朱天文與臺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國文天地》,第13卷第9期,1998年1-2月。 陳柏伶:〈鐘面下的「荒人」面目──以美學質素「時間」觀照《荒人手記》的主題意識〉,吳達芸主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黃秋芳:〈在文學之外——朱天文走過「炎夏之都」〉,《自由青年》,第79卷第1期總號701期,臺北:自由青年社,1988年1月。 黃錦樹:〈身世,背景,與斯文──《華太平家傳》與中國現代性〉,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巫言亂語──關於兩部長篇小說的評注〉,《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10月。 :〈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朱天心:《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楊 照:〈四十年臺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4年。 :〈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臺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瘂 弦:〈懷念好友──朱西甯〉,《幼獅文藝》,第85卷533期,1998年5月。 詹宏志:〈一種老去的聲音──讀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邊緣發聲:解嚴以來臺灣同志小說〉,《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性別、情欲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1期,1995年6月。 :〈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康:〈小說話語與眾聲喧嘩──一種文化轉型的理論〉,《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蘇 煒:〈落鴻孤煙漁樵話──關於張愛玲與胡蘭成的雜想〉,《獨自面對》,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五、學位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臺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論文,2006年。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 呂金霙:《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現象》,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維紫:《巫憶前身──論朱天文之文學志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侯如綺:《臺灣外省小說的離散與敍述(1950-1987)》,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碩芳《離題與細節──論朱天文《巫言》的巫者美學》,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葛正儀:《朱天文《巫言》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6年。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蔡曉婷:《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其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9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謝采紋:《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論文,2009年。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羅夏美《虛妄之花──朱天文小說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策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六、報章雜誌訪問及其他 白睿文:〈文字與影像Words and Images──訪談朱天文與侯孝賢〉,《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寫於「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黃金盟誓之書》,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奢靡的實踐〉,《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公司,1997年。 朱天文、蘇偉貞:〈情慾書寫: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人間週刊》,1994年11月10日。 朱西甯:〈一朝風月二十八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1年5月30日。 何來美:〈大河人生──4面之緣,劉慕沙跟外省兵跑了〉,《聯合報》,2009年3月30日。 施淑:〈文化工業下的個性店〉,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公司,1997年。 徐淑卿:〈祭胡蘭成──朱天文面對師承有所辯〉,《中國時報》,1996年10月3日。 張大春訪問,王之樵記錄整理:〈如何與張愛玲劃清界線──朱天文談《張愛玲短篇小說〉,《中國時報》,1994年7月17日。 張啟疆:《“我”的裏面有個“她”——專訪朱天文》,《中國時報》,1994年。 趙啟麟:〈文字煉金術,朱筆成天文〉,博客來人物專訪,2011年1月3日。http://www.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387 :〈朱天文,十年荒人入巫途〉,博客來人物專訪,2011年1月25日。http://www.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415 採訪整理:〈張愛玲的書被我看出一些破綻來〉,錄自2001年11月20日博客來訪談,朱天文:《紅氣球的旅行:侯孝賢電影記錄續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劉慕沙:〈朱西甯背後的風景〉,《聯合報副刊》,2004年12月13-14日。 鄭廷鑫:〈朱天文:寫小說才是我的本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5期。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