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使用交友軟體的性別政治:性/別、科技與風險 Gender politics of using dating app—sex/gender, technology and risk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15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1-10-01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1-10-25 |
關鍵字 Keywords |
網路交友、現代性親密關係、科技風險、性別行動策略、風險想像 online dating, modern intimacy, technological risks, gender strategies, risk imagination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770 次,被下載 289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77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9 times. |
中文摘要 |
過去聚焦網路親密關係的相關文獻,以性/別實踐經驗或網路互動腳本為研究大宗,當中雖涉及風險層次的討論,但僅是作為網路交友的一種特徵而論,或是以此批判網路帶來人際疏離與斷裂,卻少有直接從網路親密關係的經驗出發,討論科技的風險意識如何與線上行動策略相互作用。 本文以網路世代裡透過交友技術物發展親密關係之經驗作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為主、輔以參與式觀察法,整理網路親密關係實踐者之經驗,進一步瞭解性/別主體們如何理解科技物性質、並採取相應的行動策略。首先,討論受刻板印象價值影響的使用者,如何從網路親密關係的實作經驗中,體現出現代性親密關係重視協商與自主選擇的精神,同時去除被標籤的可能性,呼應Giddens(2001[1992])的親密關係變遷理論及Plummer(2003)認為現代世界的親密關係是矛盾趨向的議題。再者,在「網路危險情人」的主流論述背後,對於科技的風險想像如何影響著使用者性別化的網路交友行動策略,當中涉及對於科技物配對邏輯與使用規則的理解。使用者透過線上身份「做性別」(West, C., & Zimmerman, D. H., 1987)的行動,操演著性別優勢特質以求理想對象,同時也帶著Beck(1999 [2004])認為的半實在而朝向未來的風險意識去創造親密關係的可能性。 |
Abstract |
In the past, relevant literature focused on online intimacy, using sex/gender practical experience or online interactive scripts as the bulk of research. Although it involves a discussion of risk levels, it is only used as a feature of online dating, or used to criticize the Internet for causing interpersonal alienation and fracture. However, it is rare to directly discuss how the risk awareness of technology interacts with online action strategies in the experience of onlin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experience of intimacy through dating technology in the young gene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study mainly uses th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supplemented by the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method, to sort out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actitioners of online intimate relationship,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sex/gender Subjects realize the feature of technology and then adopt corresponding action strategies. First, I will investigate how the users of dating app are affected by the value of stereotypes, and how to show the spirit of modern intimacy that emphasizes negotiation and independent choice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online intimacy. At the same time, they tried to remo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labeled, responding to Giddens’ theory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2001[1992]) and Plummer's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issue of contradictory trends in modern intimacy (2003) . Furthermore, behind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Online danger lover”, how the risk imagination of technology affects that the user’s gendered online dating action strategy involves the us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 of technology pairing and the rules of use. The user's action of “doing gender” (West, C., & Zimmerman, DH, 1987) through online identities perform gender advantages in order to seek ideal mate.They also create the possibility of intimacy with a risk consciousness of semi-reality toward the future, as the scholar Beck (1999 [2004]) considers.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一、數位時代的社交生活 1 二、網路科技中的愛情 2 三、對網路交友的污名 3 第二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文獻探討 7 一、現代人親密關係的輪廓 7 二、當親密關係遇見網路科技 9 三、網路交友與風險 11 四、網路交友中的性別政治 16 第二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20 第一節、研究方法 20 一、質性訪談法(Qualitative interview) 20 二、參與式觀察 21 三、資料分析 22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限制 23 一、研究對象 23 二、研究限制 27 三、倫理與反思 28 第三章、去鑲嵌的網路交友實作 29 第一節、網路交友引發之親密變革 30 一、網路愛情的樣貌 31 二、網路愛情是__浪漫的?匯流的? 36 小結、「剛剛好」的親密關係 43 第二節、扭轉污名、管理污名 45 一、污名的「網路交友」標籤 45 二、網路交友的另一種刻板印象——婚姻/伴侶市場中的劣勢者? 52 小結、 54 第四章、網路交友之風險與實踐——科技與性別使用策略 55 第一節、進入交友軟體的管道 57 一、逛交友軟體、選擇最有利的戰場與武器 58 二、呷好逗相報——朋友推薦 62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偶然的選擇 64 小結、 65 第二節、性別化的科技使用風險與策略 66 一、配對的性別政治 66 二、科技界面的操作:線上「做性別」 69 第三節、網路交友的風險想像 80 一、線上互動的風險 80 二、「見面」的風險 84 小結、 88 第五章、結論 89 第一節、網路科技中的親密關係 89 一、去鑲嵌的親密建立途徑、匯流的愛情 90 二、網路性/別刻板印象下的能動性 91 三、交織風險的性別化策略 92 第二節、未來展望 93 附錄 95 附錄一、初次訪問大綱(2018.6) 95 附錄二、補充訪綱(2020.3) 96 參考書目 97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英文文獻 Bruch, E. E., & Newman, M. E. J., 2019, “Structure of online dating markets in US cities.”Sociological science, 6: 219-234. Cacioppo, J. T., Cacioppo, S., Gonzaga, G. C., Ogburn, E. L., & VanderWeele, T. J. , 2013,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break-ups differ across on-line and off-line meeting venu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25), 10135-10140. Couch, D., Liamputtong, P., & Pitts, M, 2012, “What are the real and perceived risks and dangers of online dating? Perspectives from online daters: Health risks in the media.” Health, Risk & Society, 14(7-8), 697-714. Madden, M., & Lenhart, A., 2006, Online dating: Americans who are seeking romance use the Internet to help them in their search, but there is still widespread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online dating. Washington, DC: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Finkel, E. J., & Sprecher, S. , 2012, “The scientific flaws of online dating sites.”Scientific American May 8, 2012. Plummer, K., 2003. Intimate citizenship: Private decisions and public dialogu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Rubin G. 1993.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Pp.3-44. London: Pandora. Rosenfeld, M. J., Thomas, R. J., & Hausen, S., 2019, “Disintermediating your friends: How online d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isplaces other ways of meet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36), 17753-17758. West, Candace & Don H. Zimmerman,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1(2): 125-151. 二、英文中譯文獻 Beck, Ulrich著、汪浩譯,2004[1999],《風險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 Beck, Ulrich、Beck-Gernsheim, E著、蘇峰山等譯,2000[199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臺北市:立緒。 Bauman, Zygmunt著、何定照等譯,2007[2003],《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市 : 城邦文化。 Delamont, Sara,許夢芸、陳育含譯,2012,民族誌與參與觀察,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上冊)》(1-26頁)。新北市:韋伯文化。 Durkheim, Emile著、渠東譯,2006[1893],〈確定功能的方法〉、〈機械團結,或相似性所致的機械團結〉、〈分工形成的團結,或有機團結〉,收於《社會分工論》(11-63頁)。新北市:左岸文化。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2002 [199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市: 左岸事業有限公司。 Giddens, Anthony著、周素鳳譯,2001[1992],《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市:巨流。 Goffman, Erving著、曾凡慈譯,2010[1963],《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市:群學。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著、歐宜欣譯,2016[2012],《外包時代:當情感生活商品化,自我價值將何以寄託?》。臺北市:上奇時代。 Illouz, Eva著、黃宛瑜譯,2011[201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台北市:聯經出版。 Jamieson, Lynn著、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台北市:群學。 Kvale, Steinar著、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新北市:韋伯文化。 Luhmann, Niklas著、張錦惠等譯,2016[1986],《愛情作為激情》。臺北市:五南文化出版。 Odzer, Cleo著、張玉芬譯,1998[1997],《虛擬性愛:第一本關於網路性愛的田野筆記》。新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出版。 Slater, Dan著、楊路譯,2013[2014],《數位世代的愛情 : 科技對交友與擇偶的影響》。臺北市:五南。 Slevin, James著、王樂成等譯,2000[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市:弘智文化出版。 Tapscot, Don著、羅耀宗等譯,2009[1998],《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Turkle, Sherry著、譚天等譯,1998 [1996],《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台北市:遠流。 Turkle, Sherry著、洪世民譯,2017[2011],《在一起孤獨》。臺北市:時報出版。 Winner, Langdon著、方俊育等譯,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123-150頁)。台北:群學。 Wynne, Brian著、周任芸譯,2007,〈風險社會,不確定性和科學民主化:STS的未來〉。《科技醫療與社會》,5:15-42。 三、中文文獻 王右君,2010,〈網路交友平台上的女性自我敘事與性別展演〉。《女學學誌》,27,201-249。 方紫薇,2010,〈網路方文熙、關荏元,2017,〈網路交友動機、自我呈現與幸福感之關係〉。《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學術研討會》,181-198。 方念萱,2004,〈誰的腳本誰的戲?評介Els Rommes的《性別腳本與網際網路》〉。《新聞學研究》,81:195-200。 方紫薇,2010,〈網路沉迷、因應、孤寂感與網路社會支持之關係:男女大學生之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1(4),773-797。 田瑋茵、施香如,2016,〈女大學生網路親密友誼之發展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7,27-57。 成令方、吳嘉苓,2005,〈科技的性別政治理論和研究的回顧〉。《科技醫療與社會》,3,51-112。 江至敏,2013,《網際網路下的親密關係之研究——以未婚青年女性戀愛經驗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1994,〈賺與賠——性壓抑的身體情慾邏輯〉。收錄於《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9-27頁),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李紹良,2011,《十五萬人的BBS是如何煉成的:批踢踢實業坊技術演變歷程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谷玲玲,2013,〈網路親密關係中的自我揭露〉。《資訊社會研究》,24:1-26。 杜文苓、施麗雯、黃廷宜,2007,〈風險溝通與民主參與:以竹科宜蘭基地之設置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5:71-110。 汪浩、吳欣憓,2013,〈風險溝通之溝通風險-塑化劑事件中利害關係的動態鑲嵌〉。《生物產業科技管理叢刊》,4(1):82-115。 吳怡萱,2007,《不扣鈕的賽伯人:網路性愛的虛擬真實》,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淳萁,2012,〈從聊天到「牽手」:探討網路愛情觀與婚姻觀〉。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周桂田,1998,〈現代性與風險社會〉。《 臺灣社會學刊》,(21),89-129。 周桂田,2000,〈生物科技産業與社會風險——遲滞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239-283。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63。 周桂田、陳薪智,2014,〈脆弱性的資訊科技風險治理文化:考查病歷電子化之制度性無知〉。《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2(3):53-97。 林冠丞,2017,《男同志手機交友軟體:身體意象與情慾展演的民族誌初探》,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林恩如,2017,《男女大不同:交友App約炮使用行為之認知、態度、行為之初探》,世新新聞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柯乃熒、賴怡因、劉曉穎、陳嬿今,2011,〈以性別平等觀點檢視女性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與照顧〉。《台灣醫學》,15(3),304-310。 施佳良、杜文苓,2019,〈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反空污行動凸顯的未竟知識〉。《國家發展研究》,19(1):1-41。 高佩懃、陳璽尹、徐美苓、劉華美、周桂田,2020,〈在專家、媒體與公眾之間:作為科技風險溝通途徑的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傳播研究與實踐》,10(1):51-78。 陳金英,2003,〈大學生上網行為與社交孤寂感之實徵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4,63-88 陳婷玉,2008,〈解放?壓迫!網路色情聊天室中的兩性互動〉。《資訊社會研究》,14,223-260。 陳銘慶,2009,《網路交友之自我揭露與個人資訊美化:交友動機之影響》,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志萍、周英寶,2012,〈銀髮族網路交友動機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 22,21-46。 陳瑞麟,2020,〈科技風險與倫理評價:以科技風險倫理來評估台灣基改生物與人工智能的社會爭議〉。《科技醫療與社會》,30:13-65。 袁薏晴,2001,〈談虛擬空間的女[性]解放〉。《資訊社會研究》,147-177。 梁世武,2015,〈女性總比男性反對核能嗎?福島核災前後核能民意的性別差異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61,1-50。 康庭瑜,2019,〈「只是性感,不是放蕩」:社群媒體女性自拍文化的象徵性劃界〉,《實踐中華傳播學刊》,35:125-158。 康庭瑜,2019,〈賦權及其極限?後女性主義、社群媒體與自拍〉。《新聞學研究》,141:1-38。 張珈嫚,2018,《開啟成人模式:手機交友APP之使用動機、行為與效果研究》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殘,2014,〈「約砲」的實踐與解放─臉書匿名粉絲頁風潮〉。《共誌》,8,52-55。 彭于庭、張榮富、唐曉霞,2019,〈台灣未婚男女單身化:2025年男女年齡層擇偶機會估計〉。《國家與社會》,21:1-50。 黃厚銘、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115,1-50。 游美惠,2007,〈親密關係〉。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51-70頁),台北市:巨流文化。 楊長苓,2000,〈伸展慾望之翼——網絡空間情慾地景〉。載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107-130頁)。台北:麥田。 楊長苓,1997,〈虛擬空間與情慾論述的流動〉。第二屆性教育、性學、性別既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楊意菁、徐美苓,2010,〈風險社會概念下的風險溝通與網路傳播: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8:151-191。 熊威,2008,《網路人際關係的行為意圖:網路交友與網路一夜情》,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歐貞延,2004,《GO TO CYBERLOVE——從網路看親密關係的轉變》,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碩士論文。 賴沅暉,2004,〈基因科技政策制定過程中之風險與責任議題〉。《公共行政學報》,13:59-90。 謝新誼,2016,〈化學物質的拼裝、風險與治理:台灣洗衣精的百滅寧防蟎爭議(2013-2014)〉。《科技醫療與社會》,23:137-201。 四、日文中譯文獻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1997 [1983],〈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100%的女孩〉,收錄於《遇見100%的女孩》,頁25-26。臺北市:時報文化。 五、網路資料 Hsieh, Jacky,2012,〈光靠演算法配對找不到Mr/Ms Right!〉。PanSci 泛科學,5月22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1470 Statista eServices Report, 2021, Online Dating(Worldwide). 取自:https://www.statista.com/outlook/dmo/eservices/dating-services/online-dating/worldwide。 內政部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1,〈家庭暴力通報事件被害人性別及年齡統計〉(2021年4月23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PS/cp-1303-59320-105.html。 內政部警政統計通報,2021,〈109年網路犯罪概況〉(2021年2月17日)。取自:https://www.npa.gov.tw/ch/app/data/list?module=wg063&id=2238。 內政部統計處,2017,〈內政統計通報106年第29週〉。取自:https://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week10629.pdf。 孔德廉,2021,〈世紀之疫下的親密關係:被演算法推升的數位愛情,撫慰了誰?〉。報導者,1月4日,取自:https://reurl.cc/q1m1qg。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0,〈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人口、婚姻與家庭〉,取自https://reurl.cc/kZZWWG。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0,〈2021年性別圖像中文版〉,取自:https://gec.ey.gov.tw/Page/8996A23EDB9871BE。 法務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6,〈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2。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13,〈教育部個人資料保護管理要點〉,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Content_List.aspx?n=B7CE8A02B16C82FC。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2017年台灣無線上網使用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twnic.net.tw/webstatistic.php。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2019年台灣無線上網使用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twnic.tw/doc/twrp/201912e.pdf。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3,〈第一期第二次:網路使用行為〉,取自: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AnnualSurvey.asp。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9,〈第二期第三次: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I〉,取自: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AnnualSurvey.asp。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