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應用夥伴關係策略提升非自願離職者的提早就業意圖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Applying Partnership Strategies to Enhancing Early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Involuntary Separation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28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3-10-19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3-11-14 |
關鍵字 Keywords |
非自願離職、夥伴關係、社會支持理論、社會交換理論、行動研究、職業匹配理論、服務設計 Involuntary separation, Partnership, Social support theory,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ction research, 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 Service design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151 次,被下載 15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15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 times. |
中文摘要 |
在我國就業服務法的保障下,非自願離職者可請領六至九個月的失業給付津貼,然而原本立意良善的失業給付制度卻導致非自願離職者產生就業意願低落及社會福利依賴之現象。過往研究著重在失業給付政策實施對就業服務轉型與發展之影響、非自願離職者在獲得心理及社會支持後是否能產生出正向作用之探討等議題,而較少從管理實務中以服務設計角度探討夥伴關係,及忽略了影響非自願離職者提升與阻礙就業意圖之原因探討。為了實際促進及瞭解如何提升非自願離職者就業意願,本研究以非自願離職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提早就業阻礙因素並協助釐清工作之適配,以及在就業輔導中應用以社會支持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的夥伴關係策略,促進與觀察研究對象提早就業的意圖與行為。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法輔以深度訪談,來建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關係、瞭解阻礙就業意圖因素並協助職涯探索,以及引導研究對象在夥伴關係策略中產生社會支持與交換,期能促進就業意圖與行為。研究結果發現:現行就業政策中的失業給付津貼及職業訓練生活津貼除了削弱非自願離職者提早就業意圖外,也間接造成非自願離職者落入長期失業之現象;在就業輔導中加入職涯探索有助非自願離職者釐清工作偏好及工作能力,繼而找到就業方向;研究對象在夥伴關係策略中相互交流下確實能產生出社會支持與交換之效果,有助就業意圖之提升;此外,非自願離職者就業意圖之阻力為對工作無期待、失去追求工作成就之動力、習慣依賴社會福利以及無虞的個人經濟條件。本研究建議就服單位應對非自願離職者加強宣導提早就業獎助津貼之資訊及導正不當請領之觀念,且為了能讓非自願離職者獲得情緒支持以及豐富個人的資源連結應落實夥伴關係策略;此外,建議應更改失業給付津貼領取方式、放寬職業訓練課程申請期限,避免失業給付不當請領。 |
Abstract |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mployment Service Law,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are entitled to receive unemployment benefits for six to nine months. However, the originally well-intentioned unemployment benefit system brought about the phenomena of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low willingness to take up employment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social welfa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employment benefit polic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services, along with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upport provided to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seldom explored the partn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managerial partnership, and neglecte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enhancement of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intention to take up employment and hinder them from doing so.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and understanding how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this study takes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as the target group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early employment of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and help to clarify the job fit, as well as to promote and observe th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by using the partnership strategy based on the social support theory and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 the employment counseling. This study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supplemen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earcher and the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employment intention and assist in career exploration, and to guide the participants to generate social support and exchange in the partnership strategy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employment intention and behavio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unemployment allowance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living allowance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olicy not only weakened the earl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but also indirectly caused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to fall into the phenomenon of long-term unemployment; the inclusion of career exploration in the employment counseling helped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to clarify their job preferences and abilities, and then to find the direction of employment; the mutual exchange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partnering strategy did generate social support and exchange. In addition, the resistance of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to employment intention is no expectation of work, loss of motivation to pursue work achievement, habitual reliance on social welfare, and poor personal economic condit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ervice uni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early employment subsidy information to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and correct the concept of improper claiming to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and implement the partnership strateg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he involuntary separation leavers getting emotional support and enrich the personal resource linkage; 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thod of receiving unemployment benefits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period of applying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should be relaxed for the purpose of avoiding the improper claiming of the unemployment benefits.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 i 致謝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就業服務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關係 4 第二節 夥伴關係策略 8 第三節 社會資本理論 9 第四節 社會支持理論 10 第五節 社會交換理論 11 第六節 職業匹配理論 12 第七節 小結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8 第一節 行動研究 1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0 第三節 訪談流程與訪談大綱 22 第四節 訪談架構與訪談內容 27 第五節 夥伴關係策略設定 29 第六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七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非自願離職者未能提早就業意圖之原因 39 第二節 釐清工作能力與工作適配 53 第三節 透過夥伴關係策略提升提早就業意圖 78 第四節 行動研究過程的反思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3 第二節 政策意涵 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授權同意書 109 【附錄二】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書 110 【附錄三】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112 【附錄四】研究對象訪談題目-A卷 113 【附錄五】研究對象訪談題目-B卷 114 【附錄六】意見回覆及修正 115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網路資訊 李誠(1999)。技術是再業的保護傘。線上檢索於2023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5784 中華民國勞動部全球資訊網(2021)。勞動部「安心即時上工計畫」啟動,全臺1萬個打工機會等你來申請。線上檢索於2023年5月26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45294/ 勞動部(2021)。專題報導。線上檢索於2023年7月14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2578/21001/22898/ 勞動部勞動法令查詢系統(2022)。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線上檢索於2022年3月20日。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QRY03.aspx?id=FL015133&keyword=%e4%b8%89%e5%80%8b%e6%9c%88 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2022)。何謂「一案到底」就業服務。線上檢索於2022年3月29日。取自: https://yct168.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0CC1C13DCD9DA51F&sms=DBF568371E3AB9B8&s=CBD2E5902C9BC81D 勞動部(2022)。勞動統計名詞。線上檢索於2022年10月02日。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com/statnoun.html 勞動部勞動法令查詢系統(2022)。就業保險失業認定作業原則。線上檢索於2022年10月03日。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2.aspx?id=FL068213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2022)。111年第3季高雄市就業市場資訊分析。線上檢索於2022年11月04日。取自: https://ktec.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485C81AD86D732B2&sms=430D90FAD7D5F4A9&s=7ECE73684C5C696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就業服務法。線上檢索於2023年1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90001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就業保險法。線上檢索於2023年2月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21&flno=11 勞動部(2023)。失業給付。線上檢索於2023年1月29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472/28480/28482/2919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就業保險法。線上檢索於2023年2月12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50021#:~:text=%EE%80%80%E7%AC%AC%2023,%E6%A2%9D%EE%80%81%20%E7%94%B3%E8%AB%8B%E4%BA%BA%E8%88%87%E5%8E%9F%E9%9B%87%E4%B8%BB%E9%96%93%E5%9B%A0%E9%9B%A2%E8%81%B7%E4%BA%8B%E7%94%B1%E7%99%BC%E7%94%9F%E5%8B%9E%E8%B3%87%E7%88%AD%E8%AD%B0%E8%80%85%EF%BC%8C%E4%BB%8D%E5%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3)。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創業貸款及利息補貼要點。線上檢索於2023年2月20日。取自:https://beboss.wda.gov.tw/cp.aspx?n=210 勞動部(2023)。就業保險失業認定作業原則。線上檢索於2023年2月22日。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2.aspx?id=FL068213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23)。老年給付請領資格。線上檢索於2023年2月25日。取自:https://www.bli.gov.tw/0004856.html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線上檢索於2023年3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90006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就業保險促進就業實施辦法。線上檢索於2023年3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50025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23)。勞工退休金條例。線上檢索於2023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bli.gov.tw/0008222.html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3)。職前訓練。線上檢索於2023年6月27日。https://job.taiwanjobs.gov.tw/internet/special2/freshman2/docDetail.aspx?uk=1918&docid=2920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3)。在職訓練。線上檢索於2023年7月29日。https://job.taiwanjobs.gov.tw/Internet/special2/freshman2/docDetail.aspx?uk=1919&docid=29205 永豐銀行永豐金控集團(2023)。企業ESG是什麼?。線上檢索於2023年8月9日。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personal/article/eco-friendly/what-is-esg.html 微軟(2023)。什麼是ERP。線上檢索於2023年8月9日。https://dynamics.microsoft.com/zh-tw/erp/what-is-erp/ 數位發展部(2023)。智慧政府發展策略。線上檢索於2023年8月13日。https://moda.gov.tw/digital-affairs/digital-service/operations/120 勞動部(2023)。勞參率。線上檢索於2023年9月20日。https://statfy.mol.gov.tw/index01.aspx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2023)。線上檢索於2023年10月09日。https://edu.ypu.edu.tw/p/412-1011-3407.php?Lang=zh-tw 中文文獻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李庚霈(2002)。為因應就業保險法實施我國之就業服務轉型與發展。就業安全半年刊,1(2),17-36。 辛炳隆、吳秀玲、李秀卿(2002)。對當前台灣失業問題之因應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玉書、簡惠霠(2002)。再犯預測之研究:以成年受保護管束者為例。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6,1-29。 鄭惠玲、江東亮(2002)。臺灣的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1(4),289-295。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 吳朝森(2004)。整合社會交換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探討團隊成員之知識分享。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簡文吟(2004)。台灣已婚婦女勞動再參與行為的變遷。人口學刊,28,1-47。 周瑛琪、顏炘怡、唐明順(2005)。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組織公平對員工績效之影響─以中醫診所為例之探索性研究。健康管理學刊,3(1),19-34。 傅從喜(2005)。我國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之再就業效果評析:從積極勞動市場的角度。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15-149。 黃惠惠(2006)。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金銘、陳淑玲、童冠燁(2006)。從人力資本與勞動市場區隔觀點探討非自願離職者再就業的決定因素-洛基對數線性分析。管理學報,23(1),61-75。 吳秉衛、陳慶福(2006)。為什麼個案不再?-諮商不成熟結案現象與其因應之道。輔導季刊,42(3),61-71。 邱柏松、佘溪水(2006)。以社會資本為觀點探討對人力資源交換的影響。興國學報,5,11-21。 李宗勲(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家聲、戴士嫻(2007)。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2(4),1-24。 楊錦登(2007)。生涯自我效能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64,44-48。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陳恆鈞(2008)。協力治理模式之初探。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69,1-16。 鐘琳惠(2008)。台灣中高齡失業勞工再就業需求與政策因應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蕭名君(2008)。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夥伴關係及組織績效之關連性-以供應商使用買方電子招標平台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王大維(2008)。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9,177-200。 許瑋真(2009)。成人在職進修學生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李健鴻(2009)。社會排除風險與不穩定就業風險之間:台灣長期失業者的尋職困境。政大勞動學報,25,57-114。 洪贊凱、陳心茹(2009)。逢迎行為與領導者部屬交換關係之關係-以情緒勞務為干擾變項,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管理學術研討會,7,443-448。 洪瑞斌(2009)。切近失業者的理解、關懷與協助。應用心理研究,44,14-19。 李映萱(2010)。美國失業保險給付資格法制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黃素貞(2010)。受暴婦女使用公立就業服務資源之經驗探討-以充權觀點為例。私立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王大維(2010)。失業的心理社會衝擊與調適歷程及其諮商策略之探討。全球心理生E學刊,1(1),1-22。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杜筱慧(2010)。台北市非自願失業者的財務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台北市。 王湧泉、黃佳純、韓家貞(2010)。非自願性失業勞工再就業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非自願性失業勞工為例。2010年金融海嘯下人力資源管理之挑戰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1-3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台灣勞工簡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1-12。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29-75。 蘇聖珠、劉奕秀、施葦(2011)。建構勞動失業人口因子影響模型。統計與資訊評論,13,51-67。 黃素惠、劉素如(2011)。台灣中高齡人口就業障礙之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管理創新與教育研究學報,6,1-12。 藍科正、林淑慧(2011)。強化公立就業服務站機構就業諮詢服務功能之建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2,1-415。 林奇秀、陳一帆(2011)。淺析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實證研究如何構思社會資本概念。圖書資訊學刊,9(2),55-89。 高祺淳(2012)。不告而別─不成熟結案當事人之內在經驗。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洪瑞斌(2012)。失業經驗中的生涯韌性與韌力: 對成年男性失業者之質性研究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143-173。 陳彥蓁(2012)。台灣公立就業服務站三合一就業服務流程及功能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莊俐昕(2013)。社會資本與夥伴關係關聯性之研究:以社會福利服務領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南投縣。 林宜潔(2014)。志工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盈儀、姜兆眉(2015)。存在主義治療與塔羅牌結合及對話。輔導季刊,51(1),56-64。 楊宛儒、張婉菁(2015)。以剝奪理論觀點探討失業勞工之身心健康。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5(3),27-50。 陳鴻源(2015)。一案到底就業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為例。逢甲大學電子商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李健鴻(2015)。「工作福利」治理下「個人化服務模式」對失業者權利與義務的影響。人文及社會太學集刊,27(1),45-88。 陳清檳、鄭博文、賴慧敏、蕭錫錡(2015)。大學畢業生取得證照與薪資所得-傾向分數配對法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71-111。 珍妮(2016)。就業服務乙級技能檢定學術科考照祕笈。千華。 沈文麗(2016)。大學應屆畢業生受僱薪資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公開,台北市。 張力、林翠蓉、侯啟娉、謝雅芳(2016)。社群網路與心理調適關係之研究--以中高齡 白領失業者為例。績效與策略研究,13(1),45-67。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吳靜萍(2017)。惡質顧客行為與員工工作行為之影響-以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卞一傑(2017)。國民中學生活教育組長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莊俐昕(2017)。原住民族社會資本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1-47。 鄭佩珠(2018)。信仰型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某機構台中市課後照顧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南投縣。 林亞頻(2018)。應用公私協力模式於城市行銷之分析-以2016台北藝術節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田輝皇(2019)。臺灣青年就業之結構限制與機會:「小確幸」世代的能動性施展機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美禎(2019)。我國自願離職者與初次尋職者之就業安全權益之探討。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顏志龍(2019)。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社會科學學位寫作指南。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賴韋旻、游曉貞(2019)。語音助理的個性對使用者形象整飾之影響。工業設計, 140,43-48。 陳建丞、王秀菁、許巧欣(2020)。企業網站特性與求職者應徵意圖:求職者人格特質的干擾角色。組織與管理,13(1),125-167。 梁方寧(2020)。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及延長失業給付。政治大學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ES)學位論文,台北市。 陳亭蓁(2021)。探究醫院看護的勞動情境、因應與社會支持。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簡碩傑(2021)。社會支持對在職進修角色扮演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馬魁遙(2021)。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購買年金保險意願。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勞動部(2021)。110年領取失業給付勞工之就業關懷調查報告。 鍾宜玲(2022)。臺灣公共組職服務設計之展望。公共行政學報,62,133-145。 郭婉華(2022)。就業保險法之失業給付制度的實務觀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 王光旭、蔡子弘(2022)。社會資本與公民意識:世代差異的比較。公共行政學報,63,51-102。 英文文獻 Homans, G. 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d. Jahoda, M. (1982).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mundson, N. E., & Borgen, W. A. (1982). The dynamics of unemployment: Job lossand job search.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562-564.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40, 11-36. Tetlock, P. E. and Manstead, A. S. R., (1985). Inpression management versus intrapsychic explan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A useful dichotomy? Psychological Reviev, vol. 92 (1), 59-77. Lin, Nan & Dean, A. & Ensel, W. (1986).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NY: Academic Press.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afir, Eldar (1993). Choosing versus Rejecting: Why Some Options Are Both Better and Worse thand Others, Memory and Cognition, 21(4), 546-656. Garfield, S. L. (1994). Research on client vari-ables inpsychotherapy. In S. L. Garfield & A. E. Bergin(E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4, 190-228, New York: Wiley. Mohr, J. and R. Spekman (1994).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 Partnership Attribute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2), 135-152. LaGaipa, J. J. (1997).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social exchange. In S. D. Duck (Ed.),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pcrsonal Attrac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Ripperger, T. (1998). Okonomik des Vertrauens: Analyse eines organizationsprinzip. Tubingen, Germany: Mohr Siebeck. Finch, J. H., (1998). The Re-employment Experiences of Former Aerospace Employees Within a Local Economy, Regional Studies, 32(5), 421-433. Clary, E. G., Snyder, M., Ridge, R. D., Copeland, J., Stukas, A. A., Haugen, J., & Miene, P. (1998).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516-1530. Putnum, R.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Brinkerhoff, J. M. (2002).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er and Development, 22(1), 19-30. Colvin, M. F., Cullen, T., & Thomas, V. V. (2002). Coercion, social support, and crime: An emerging theoretical consensus. Criminology, 40, 19-42.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New York: Wiley. Price, R. H., Choi, J., & Vinokur, A. D. (2002). Links in the chain of adversity following job loss: How financial strain and loss of personal control lead todepression, impaired functioning, and poor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7, 302-312. Wildrige, V., S. Childst, L. Cawthra and B. Madge (2004). How to Create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1, 3-19. Scarpa, A., Haden, S. C., & Hurley, J. (2006). Community violence victimization and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1(4), 446-469. Preves, S., & Stephenson, D. (2009). The classroom as stage: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eaching Sociology, 37(3), 245-256.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