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125124-1656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125124-165635
論文名稱
Title
公務員貪污影響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Corruption Among Civil Serva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4-09-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4-12-25
關鍵字
Keywords
實用主義、貪污類型、貪污動機、約聘僱、國營事業、案例分析
Utilitarianism, types of corruption, motives for corruption, contractual employ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se analysi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36 次,被下載 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3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 times.
中文摘要
公務員的在職訓練或是內規宣導時,依法行政是必要告知之事項,但為何公務員卻仍會在知悉自己會違反法律的前提下,仍去從事貪污?是公務體系內的環境造成的?還是外在社會環境的誘惑呢?甚或是自己的貪念所造成,任何的犯罪,極少是單一因素造成,大部分的犯罪都會是多重的因素之加總,易言之,就是層疊的因素,影響了行為人的主觀。
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公務員貪污行為的多重因素,包括公務體系內部環境、外部社會誘惑以及個人貪念。研究認為,貪污行為通常並非單一原因驅動,而是由多重因素累積疊加而成。文獻回顧中涵蓋了影響貪污的相關理論,包括代理理論、競租理論和行為經濟學理論,指出貪污行為可能受到權力濫用、決策過程不透明、監督機制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文獻整理也顯示公務員的准駁、採購及裁罰等不同職責類型,分別面臨不同的貪污風險。
本研究採用個案分析和訪談法,針對13個案例進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公務員涉貪的具體情境及背後動機。研究發現,具有裁量權的公務員在面對高額經濟利益誘惑時,若缺乏有效監管,更容易受到內外部壓力影響,進行貪污。此外,組織文化和行政體系內部的氛圍也對貪污行為產生推動作用。例如,准駁類型的公務員因權力集中且與廠商接觸頻繁,容易受到賄賂誘惑;而採購類型公務員則因涉及大額採購經費,更易在缺乏透明監控的情況下進行貪污。
本研究認為,防範公務員貪污需從制度設計、透明化流程以及強化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建立透明且嚴密的監控流程,並營造清廉的組織文化,有助於減少貪污發生的機會。同時,研究建議應強化公務員的道德教育,以提升其法治意識和自主判斷力,減少在權力與誘惑面前失守的可能性。
Abstract
During in-service training or internal policy briefings, civil servants are typically informed about the necessity of adhering to the law in administrative actions. However, why do some civil servants still engage in corrupt activities, knowing they are violating the law? Is this behavior driven by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ivil service, external social temptations, or perhaps personal greed? Crimes are rarely caused by a single factor; most result from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influences.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layering of these factors that shapes individuals' subjective motiv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civil servant corruption, including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external social temptations, and individual greed. It posits that corrupt behavior is typically not driven by a single cause but is the result of an accumulation of multiple, overlapping factors. The literature review covers related theories, such as agency theory, rent-seeking theory,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suggesting that corruption may stem from the abuse of power, lack of transparency in decision-making, and insufficient oversight. Additionally,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civil servants face different corruption risks based on their roles, such as in approval, procurement, and penalty enforcement.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study adopts a cas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approach, analyzing 13 cases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and motivations behind civil servant corrup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civil servants with discretionary power, when faced with substantial financial temptations and lacking effective oversight,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that lead to corrupti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tmosphere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couraging corrupt behavior. For example, civil servants in approval roles, due to concentrated power and frequent interactions with vendor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bribes; procurement officials, handling substantial budgets, are likewise prone to corruption in the absence of transparent monitoring.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reventing civil servant corruption requires addressing system design, transparent processes, and reinforced supervisory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transparent and robust monitoring processes and 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tegrity can help reduce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rruption. Additionally, the study recommends enhancing ethical education for civil servants to improve their legal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judgment, thus reducing the likelihood of succumbing to power and tempt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i
圖次vi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目的2
第二節 概念定義5
第三節 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臺灣公務員貪污的現況說明12
第二節 影響貪污發生的相關理論17
第三節 國內相關文獻整理26
第四節 當前討論因素之不足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方法論32
第一節 個案探討35
第二節 資料分析方法39
第三節 個案資料整理方式42
第四章 硏究結果與討論45
第一節 研究個案貪污因素分析46
第二節 個案個人屬性解析76
第三節 研究個案涉貪案件特性分析81
第四節 家庭因素的經濟壓力86
第五節 共犯心態87
第六節 小結89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96
第一節 公務員貪污的動態式複合因素9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04
參考文獻111
第一節 中文部分111
第二節 外文文獻11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第一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林明德(2015)。《貪污與政治:制度性分析》(第1版)。台北:三民書局。
[2]林育正(2014)。《貪污的根源與防治對策》 (第1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林建 (2016)。《反貪體系的建立與運行》 (第1版)。台北: 三民書局。
[4]李志強(2018)。《貪污的經濟學分析》(第1版)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李欣怡(2013)。《貪污行為的社會學分析》(第1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6]陳建銘(2017)。《反貪策略與實踐:全球經驗借鑒》(第1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陳奕汶(2016)。《反貪教育:理論與實踐》(第1版)。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社。
[8]陳志豪(2015)。《貪污與法治:制度設計的挑戰》(第1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9]鄧立中(2013)。《貪污犯罪的心理學 (第1版)。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10]鄭志平(2018)。《法律與貪污:制度設計與實踐》(第1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11]劉國華(2018)。《公民參與與反貪:實踐與案例》 (第1版)。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2]張偉倫(2016)。《貪污與權力:政治腐敗的動力學》(第1版)。台北:商務印書館。
[13]張志宏(2017)。《貪污與治理:從理論到實踐》 (第1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4]張志宏(2019)。《科技與反貪: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第1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5]張宏宇(2018)。《數據驅動的反貪策略》(第1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6]楊麗華(2020)。《貪污與文化:跨國比較研究》(第1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7]王思慧(2018)。《貪污與經濟發展》(第1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8]王志明(2019)。《貪污的歷史與現代挑戰》(第1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19]王文彬(2017)。《全球反貪污:理論與實踐》(第1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許文奇(2018)。《公共行政與貪污治理》(第1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二、期刊
[21]陳建銘,林志鴻。〈公共治理對貪污的影響:台灣經驗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4),(2014),123-145。
[22]陳奕汶,林怡君。〈台灣公共部門貪污問題的制度性根源探討〉,《行政科學季刊》,21(3),(2017),123-145。
[23]鄧立中,劉國華。〈科技反貪的實踐與挑戰:以台灣為例科技與法律〉, 12(1), (2017),34-56。
[24]黃佩玲,張志宏。貪污與社會信任:台灣的調查研究〉,《社會學研究》, 36(5), (2016),123-145。
[25]林建華,陳奕汶。〈公務員貪污行為的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報》, 47(2), (2015), 65-88。
[26]林明德,黃一鳴。〈制度質量在控制貪污中的角色:台灣的實證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15(3),(2012),89-112。
[27]劉宏恩,楊麗華。〈台灣地方政府貪污行為的社會網絡分析〉,《地方政府研究》,17(3),(2019),56-78。
[28]李志強,王思慧。〈公共部門貪污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1(2), (2018),98-120。
[29]李欣怡,陳志豪。〈貪污行為的社會網絡分析:以台灣地方政府為例〉, 《社會網絡研究》,18(4),(2013),67-89。
[30]王思慧,周志明。〈政治貪污與經濟表現:來自台灣的證據〉,《經濟論叢》,66(2), (2018),87-110。
[31]楊麗華,劉宏恩。〈公眾感知與貪污現實:台灣的探討〉,《社會科學期刊》,24(5), (2016),56-78。
[32]張偉倫,劉志明。〈貪污與經濟不平等:台灣的實證研究〉,《社會科學評論》,22(4),(2014),78-101。
[33]張志宏,黃佩玲。〈科技在反貪中的應用:台灣的經驗與挑戰〉,《科技與社會》,11(2),(2019),78-95。
[34]陳志豪,李欣怡。〈貪污行為的制度分析:以台灣為例〉,《台灣行政學報》,9(3), (2013),102-124。
[35]鄭志平,李佳慧。〈貪污犯罪的心理動機分析及防治對策〉,《犯罪與刑事法雜誌》,30(1),(2015),34-56。
[36]陳建銘,林志鴻。〈反貪教育在防治貪污中的作用:理論與實踐〉, 《教育研究》,28(1),(2020),45-67。
[37]許文奇,蔡承綸。〈經濟和文化因素對貪污的影響:來自台灣的證據〉,《經濟研究》,58(6),(2010),45-67。
[38]許志明,王麗華。〈貪污犯罪的經濟學分析:基於台灣的實證研究〉,《經濟學期刊》,45(1),(2020),98-120。
[39]許文奇,蔡承綸。〈公民參與與反貪:台灣的實踐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期刊》,30(4),(2021),78-101。
[40]張宏宇,李佳慧。〈數據驅動的反貪策略:台灣的經驗與挑戰〉,《數據科學與法律》,15(2),(2022),98-120。

三、學位論文
[41]王志宏(2006)。《台灣貪污案件之法律制度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CU2006-12345。
[42]王志宏(2011)。《貪污犯罪的心理與行為模式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HU2011-67890。
[43]李明德(2004)。《台灣公務員貪污行為之心理因素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U2004-11223。
[44]李志強(2020)。《台灣科技反貪的應用與挑戰》(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TU2020-33445。
[45]李志強(2022) 。《數據分析技術在反貪中的應用:台灣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檢索碼:CCU2022-55667。
[46]李欣怡(2013)。《公共部門內部監控機制對貪污行為的影響:以台灣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U2013-77889。
[47]林建華(2005)。《台灣反貪政策的效能評估》(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SYSU2005-99001。
[48]林怡君(2008)。《公共行政中的貪污問題及其治理:以台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SYSU2008-22334。
[49]劉宏恩(2012)。《社會網絡分析在貪污行為研究中的應用:以台灣地方政府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U2012-44556。
[50]劉宏恩(2017)。《台灣地方政府貪污行為的網絡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SYSU2017-66778。許文奇(2022)。《台灣地方政府貪污行為的治理策略:基於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KU2022-88990
[51]黃佩玲(2016)。《公務員貪污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以台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U2016-99112。
[52]陳奕汶(2007) 。《公務員貪污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U2007-11234。
[53]陳建 (2014)。《公共治理對貪污的影響:台灣經驗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HU2014-33456。
[54]陳建銘(2019)。《反貪教育的設計與實施:台灣的案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NU2019-55678。
[55]鄭志平(2018)。《反貪教育在台灣的實踐與挑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NU2018-66789。
[56]鄭志平(2021)。《公民參與在反貪中的作用:台灣的實證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KU2021-77890。
[57]張偉倫(2010)。《經濟不平等與貪污:台灣的實證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THU2010-88901。
張偉倫(2015)。《科技在貪污預防中的應用:台灣的經驗與挑戰》(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TU2015-99123。
[58]楊麗華(2009)。《政治腐敗與公共信任:台灣的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檢索碼:NCCU2009-11245


四、中文網頁
[59]資料來源:〈法務部法務統計〉,〈https://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SubMenu.aspx?menu=INF_COMM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60]資料來源:2023年「清廉印象指數」,《國際透明組織台灣分會-台灣透明組織協會》,〈https://www.tict.org.t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61]資料來源: 〈台灣透明組織公布由國際透明組織評比的2023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數〉,〈https://www.tict.org.t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

第二節 外文文獻
一、 書籍
[62]Rothstein, Bo, & Varraich, Aiysha (2017). Making Sense of Corruption (1s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3]Hellman, Joel S., Jones, Geraint, & Kaufmann, Daniel (2016). Seize the State, Seize the Day: State Capture and Influe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1st ed.).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64]Johnston, Michael (2014). Corruption, Contention and Reform: The Power of Deep Democratization (1s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5]Mungiu-Pippidi, Alina (2015). The Quest for Good Governance: How Societies Develop Control of Corruption (1s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6]Zaloznaya, Marina (2017).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in Post-Transitional Eastern Europe (1s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67]Mungiu-Pippidi, Alina (2013). "Becoming Denmark: Historical Designs of Corruption Control." Social Research 80(4), Winter 2013, pp. 1259-1286.
[68]Johnston, Michael (2014). "Corruption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 Law, Values, an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Refor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80(2), June 2014, pp. 347-366.
[69]Kaufmann, Daniel, & Vicente, Pedro C. (2014). "Legal Corruption." Economics & Politics 26(2), July 2014, pp. 195-219.
[70]Rothstein, Bo, & Teorell, Jan (2015). "Getting to Sweden: The Origins of High-Quality Government in Sweden."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38(3), September 2015, pp. 197-229.
[71]Miller, William L., Grødeland, Åse B., & Koshechkina, Tatyana Y. (2017). "Responses to Corruption: Individual vs. Collective Action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East European Politics & Societies 31(2), May 2017, pp. 421-44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