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86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2-06-26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2-07-29 |
關鍵字 Keywords |
女妖、聊齋誌異、蒲松齡、女性主義 Non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3 次,被下載 32527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527 times. |
中文摘要 |
本論文擬從女性閱讀者的角度,運用女性主義批評法ˋ文化研究法以及歷史傳記批評法等研究方法,以《聊齋誌異》中的女妖故事來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解析女妖的形象和故事的敘事模式,並探究其內在意蘊以及故事中所呈現出的美感。本文立於女性主義的思考點上,希望可以檢視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並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在省思與探討後,能夠有別於以往傳統閱讀的體悟。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前人研究成果回顧--------------------------------------------1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7 一、研究方法----------------------------------------------------7 二、論文架構說明------------------------------------------------9 第三節 研究範疇------------------------------------------------10 一、「女妖」之定義與研究範圍------------------------------------10 二、女妖故事發展概說--------------------------------------------14 第二章 《聊齋誌異》女妖故事之解析---------------------------------------23 第一節 主角特質------------------------------------------------26 一、男子特質----------------------------------------------------27 二、女妖特質----------------------------------------------------32 第二節 相遇緣由------------------------------------------------49 一、夙緣--------------------------------------------------------49 二、傾慕才德,心嚮往之------------------------------------------50 三、報恩--------------------------------------------------------51 第三節 相遇時機與地點------------------------------------------54 第四節 相遇方式------------------------------------------------57 第五節 人妖間的關係--------------------------------------------59 一、妻或妾------------------------------------------------------62 二、情人或性伴侶------------------------------------------------62 三、其他--------------------------------------------------------62 小結------------------------------------------------------------63 第三章 《聊齋誌異》中之女妖形象-----------------------------------------65 第一節 《聊齋誌異》中的女妖類別--------------------------------65 一、狐妖--------------------------------------------------------68 二、其他妖類----------------------------------------------------76 第二節 《聊齋誌異》中女妖形象的獨特性--------------------------86 一、蒲氏撰寫異類女子的意圖--------------------------------------89 二、書生的抉擇--女妖、仙女與女鬼間的迷思----------------------97 小結------------------------------------------------------------101 第四章 《聊齋誌異》女妖故事之意蘊---------------------------------------103 第一節 對具文才者的肯定----------------------------------------105 一、以女妖的垂青作為肯定書生文采的證明--------------------------107 二、以美化女妖作為蒲氏自身的投射--------------------------------108 第二節 謳歌愛情------------------------------------------------109 一、中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110 二、《聊齋誌異》女妖故事中的真愛追求----------------------------113 第三節 《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地位--------------------------------115 一、從屬於夫----------------------------------------------------115 二、事夫之道----------------------------------------------------117 三、男尊女卑----------------------------------------------------120 第四節 被物化的女性--------------------------------------------125 一、失落的主體與被肯定的形象------------------------------------126 二、交換工具與試驗餌--------------------------------------------128 三、女體的被觀看------------------------------------------------131 四、女妖的才能專為服務男性而設----------------------------------132 第五節 欲的追求與性意識的解放----------------------------------133 一、明末清初性意識的轉變----------------------------------------133 二、女性情欲解放------------------------------------------------139 三、陽物中心論--------------------------------------------------141 小結------------------------------------------------------------144 第五章 《聊齋誌異》女妖故事所呈現之美感---------------------------------147 第一節 女體之美------------------------------------------------149 一、形體外貌----------------------------------------------------149 二、儀態丰采----------------------------------------------------150 第二節 愛情之美------------------------------------------------153 一、經歷艱難,終成眷屬------------------------------------------153 二、相戀過程浪漫綺靡--------------------------------------------154 三、堅貞不渝,生死相許------------------------------------------156 第三節 想像之美------------------------------------------------157 第四節 虛實之美------------------------------------------------163 一、妖境與人生的揉合--------------------------------------------163 二、夢境與現實的交錯--------------------------------------------165 小結------------------------------------------------------------168 第六章 結論-------------------------------------------------------------169 參考文獻-----------------------------------------------------------------173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依照姓氏筆劃順序升冪排列) 一、古籍 (一)蒲松齡著述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 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松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清】蒲松齡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選注:《聊齋編年詩集選注》(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編:《聊齋全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二)其他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宋】朱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周易》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南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出版社,1967年)。 【晉】郭璞注:《爾雅》(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晉】郭璞著,【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唐】舒元輿:〈牡丹賦 并序〉,收錄於【清】董誥等奉勒撰:《全唐文》(台北:大通出版社,1979年)。 【宋】程顥、程頤著,【宋】朱熹編:《二程遺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顥、程頤著,【宋】楊時編:《二程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夢龍:《情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收錄於《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附校刊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漢】鄭玄注:《儀禮》,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鄭氏(陳邈妻):《女孝經》(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 【漢】劉向著,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漢】劉熙:《釋名》,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出版社,1998年)。 【清】鮑書芸等編:《刑案匯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周】韓非著,【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 【南梁】釋道世:《法苑珠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二、專書 (一) 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小說理論、美學) Keith Green and Jill Le Bihan.:《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A Coursebook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Bonnie Klomp、Stevens、Larry L. Stewart.:《A Guide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search 》(Fort Worth, Te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2)。 E.M.Forster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Wilfred L. Guerin:《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William Kenne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姚一葦:《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樂黛雲、葉朗、倪培耕編:《世界詩學大辭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 (二)小說史、小說評論 中野美代子著,劉禾山譯:《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部,1988年)。 王夢鷗編:《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林以亮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 胡小偉等著:《中國古典小說戲劇賞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五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三) 研究蒲松齡之著述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枝忠:《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史繼中:《談鬼說狐話聊齋》(台北:旺文社,1994年)。 朱一玄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何天傑:《聊齋的幻幻真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誌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徐君慧:《聊齋志異縱橫談》(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馬振芳:《聊齋志異評賞大成》(廣西:灕江出版社,1992年)。 馬振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袁世碩、徐仲傳:《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一珍:《聊齋誌異叢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孫光浩:《聊齋志異是與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陸又新:《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陳香:《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盛瑞裕:《聊齋人物塑造藝術研究》(湖北:武漢出版社,1991年)。 盛瑞裕:《蒲松齡話聊齋:花妖狐魅》(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聊齋志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辜美高、王枝忠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柳:《聊齋誌異研究》(常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談》(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局,1990年)。 葉惠齡:《聊齋誌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廖苾光:《聊話聊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劉烈茂:《靈狐妙鬼話聊齋》(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集聊齋誌異手稿》(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 聶紺弩等:《聊齋志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6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四)心理學、社會學 Ernst Cassirer(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Fromm Erich(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Havelock Ellis(靄理士):《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Robert A. Baron(巴龍)著,邱大昕等譯:《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2年)。 Schopenhauer Arthur(叔本華)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S .Freud(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S .Freud(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朱光潛:《變態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五)性別研究 Gayle Greene(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Jean Baker Miller(珍.貝克.米勒)著,鄭至慧等譯:《女性新心理學》(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an)(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 Joy Magezis(裘伊.瑪姬西絲)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Lynn Margulis(馬基利斯)、Dorion Sagan(沙岡)著,潘勛譯:《性的歷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Rosemarie Tong(羅絲瑪莉.佟恩)著,刁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Toril Moi(扥里.莫伊)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山川麗著,高大倫、范勇譯:《中國女性史》(三秦出版社,1987年)。 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妙清等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體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平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趙元信、何錫蓉:《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1995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編:《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 劉惠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寧元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六)其他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88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周伯乃:《古典與現代》(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 徐中舒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69年),冊十六、一二一。 陳慶浩、王秋桂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局,1977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三、學位論文 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8年6月)。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柯淑惠:《《聊齋志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崔相翼:《聊齋志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6年6月)。 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劉惠華:《《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5月)。 四、單篇論文 王令儀:〈由女性觀點淺談《聊齋誌異》的愛情〉,《社教資料雜誌》第一八七期(1994年2月)。 李怡芬:〈《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析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六卷第一期(1997年6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1986年10月)。 張火慶:〈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中外文學》第九卷第五期(1980年10月)。 黃盛雄:〈有情有義--論《聊齋志異》的愛情觀〉,《台中師院學報》第七期(1993年6月)。 湯崇玲:〈百笑姻緣-淺論聊齋誌異〈嬰寧〉中的人物塑造〉,《明道文藝》第二二七期(1995年2月)。 蔡美麗:〈女性主義哲學-人類文化新紀元之拓開〉,《當代》第五期(1996年9月)。 蔡雲雀:〈淺談聊齋的愛情理念〉,《國文天地》第十二卷第五期(1996年10月)。 羅紐金:〈談《聊齋志異》中三篇花妖作品〉,《鵝湖月刊》第二一卷第十一期(1996年5月)。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