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莫言小說中女性形象之研究 A study of female in Mo Yan's novels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39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10-07-29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10-08-16 |
關鍵字 Keywords |
莫言、審美、情欲、魔幻、女性形象 vitality, aesthetic, magical, Mo Yan, femal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7 次,被下載 9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 times. |
中文摘要 |
莫言小說中不乏女性的人物,對莫言小說中女性的研究數量卻不比其他主題的研究,本文擬以莫言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為研究對象,透過莫言創作的技巧,對小說文本中的女性做形象的分類,探討不同女性形象的特色及其意義。 莫言小說的創作技巧,分別從敘事觀點、情節安排、魔幻式寫實、及民間審美取向四方面做探討。莫言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以婚姻的產生與否,分婚前女性形象、已婚女性形象兩類。婚前女性形象又分懷春、謎樣、叛逆、解放四種女性形象;已婚女性形象則分母親和妻子形象兩種。莫言小說中的女性面對艱難的生存狀況,苦難、飢餓的生存狀況,還得面臨官員的欺壓和戰爭的威脅,在這樣殘酷且貧瘠的環境中,這些女性仍展現頑強的生命力,莫言寫她們身體,視她們的情欲是個體生命力的象徵,甚至是女性自主的意識。莫言也運用色彩所蘊含的獨特象徵意義,呈現女性的身體、激情、野性、情欲。 |
Abstract |
Mo Yan's novel has no shortage of female characters.On the novel of the number of women in research studies than other subjects far less,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 Yan's novel female im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Mo Yan's writing skills.For the novel text in the image of women to do the classification,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and significance of female.Mo Yan's novel writing skills are separately from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plot, magical realism style, and orientation of folk aesthetics of four done.Mo Yan's novel of the female image constitute women before marriage which is divided into image and the image of two married women. The image of women before marriage is divided Huaichun, mysterious, rebellious, liberating image of the four wome.,Married women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ub-image is the image of mother and wife.Mo Yan's novel of the women face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suffering, hunger, living conditions. To face official oppression and the threat of war in this harsh and poor environment,these women still demonstrate vitality. Mo Yan describes their physical and their desires as a symbol of the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even the awareness of women's autonomy,Mo Yan is also the unique to use of color symbolism implied,Presenting the female body, passion, wild, erotic.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8 一、女性主義在中國…………………………………8 二、女性形象 ………………………………………13 三、女性形象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6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7 第二章 莫言小說的創作技巧 ………………………18 第一節 獨特的敘事觀點 ……………………………19 第二節 情節的安排技巧 ……………………………23 第三節 魔幻式的寫實 ………………………………27 一、象徵手法 ………………………………………28 二、傳奇化的故事及人物 …………………………39 第四節 民間的審美取向 ……………………………42 第五節 小結 …………………………………………46 第三章 莫言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48 第一節 婚前女性形象 ………………………………51 一、懷春女性形象 …………………………………51 二、謎樣女性形象 …………………………………54 三、叛逆女性形象 …………………………………60 四、解放女性形象 …………………………………62 第二節 已婚女性形象 ………………………………64 一、母親形象 ………………………………………64 二、妻子形象 ………………………………………75 第三節 小結 …………………………………………87 第四章 莫言小說中女性形象表現的特色 …………88 第一節 書寫身體—女性肢體話語 …………………90 一、自然語言 ………………………………………90 二、情欲展現 ………………………………………94 三、自主意識 ………………………………………98 第二節 生死的舞臺—故鄉背景……………………102 第三節 用色彩活化人物……………………………106 一、形象描述時……………………………………106 二、情欲張揚時……………………………………109 第四節 小結…………………………………………112 第五章 結論…………………………………………114 參考書目 ……………………………………………117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書目 一、莫言著作 (一)長篇小說(依出版年代排序) 莫言:《酒國》,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 莫言:《食草家族》,臺北:麥田出版,2000。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 莫言:《十三步》,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 莫言:《豐乳肥臀》,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 莫言:《四十一炮》,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 莫言:《紅高粱家族》,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7。 莫言:《檀香刑》,臺北:麥田出版,2007。 莫言:《生死疲勞》,臺北:麥田出版,2008。 莫言:《蛙》,臺北:麥田出版,2009。 (二)其他 莫言:《夢境與雜種》,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 莫言:《傳奇莫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莫言:《白棉花》,臺北:麥田出版,2001。 莫言:《什麼氣味最美好》,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莫言:《莫言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臺北:麥田出版,2004 莫言:《初戀.神嫖》,臺北:麥田出版,2005。 莫言:《老槍•寶刀》,臺北:麥田出版,2005。 莫言:《美女.倒立》,臺北:麥田出版,2006。 莫言、王堯:《說吧!莫言》,臺北:麥田出版,2007。 莫言:《做為老百姓寫作:訪談對話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莫言:《恐懼與希望:演講創作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莫言:《透明的紅蘿蔔》,臺北:麥田出版,2008。 莫言:《紅耳朵》,臺北:麥田出版,2008。 莫言:《寶藏圖》,臺北:麥田出版,2009。 二、譯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法〕王志弘、餘佳玲、方淑惠譯(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美〕申丹等譯(James Phelan、Peter J. Rabinowitz):《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法〕張南星譯(A.Michel):《女權主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美〕張志斌譯(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 〔法〕陶鐵柱譯(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英〕陳信宏譯(Desmond Morris):《裸女:女體的美麗與哀愁》,臺北:麥田出版,2005。 〔美〕華明等譯(W.C.Booth):《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哥〕楊耐冬譯(Gabriel Garcia Marquez):《百年孤寂》,臺北:志文出版社,1997。 〔英〕蘇希亞譯(E.M.Forster):《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 三、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市:安徽教育,1997。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曲春景、耿占春著:《敘事與價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2002。 李詠吟:《形象敘述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周策縱等著:《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文庫,1971。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社,1981。 徐坤:《雙調夜行船》,太原:山西出版社,1999。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莫言、池莉、安妮寶貝:《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張大明:《中國象徵主義百年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張光穎:《來自邊緣的聲音:莫言與大江健三郎的文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張德林:《現代小說的多元結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張景蘭:《行走的歷史—新時期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馮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 彭嘉強:《文學語言藝術談—兼談言語交際藝術》,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4。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臺北:?堣祚悝翩A1996。 楊楊:《莫言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楊澤:《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魯迅:《魯迅選集》,臺北:文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 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羅康寧:《藝術語言和語言的藝術》,長沙:湖南師大出版社,1991。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臺灣地區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聯合文學》,2009年,第25卷第9期。 朱崇科:〈暴力書寫-狂放莫言——以《紅高梁家族》為中心 〉,《文訊》,2004年8月,226期。 黃文倩:〈莫言《紅高梁》中的象徵 〉,《中國語文》,2003年11月,93:5=557。 黃文倩:〈莫言《紅高梁》中的敘述視角與對比 〉,《中國語文》,2003年9月,93:3=555。 廖麗菁:〈大地農殤曲——試論莫言《天堂蒜薹之歌》〉,《興大中文研究所生論集》,2002年9月,7卷。 王德威:〈戀乳奇譚——評莫言《豐乳肥臀》〉,《聯合文學》,1996年7月12:9=141。 鍾怡雯:〈主體生命的覺醒——莫言小說中肉體和慾望的合理性逆轉〉,《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7年6月,第6期。 (二)大陸地區 〔美〕E.凱勒撰;歐渤謙譯:《婦女研究國際論壇》第12期,1989。 丁伊莎:〈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中國文學研究》第2 期,2003。 王煙生:〈十七年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5。 王光明:〈女性文學:告別1995—中國第三階段的女性主義文學〉,《天津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6。 王芳:〈中西方文學女性形象意義探微〉,《內蒙古大學學報》第3 期,1997。 王曉豔:〈姓名的悲劇—淺談《豐乳肥臀》中的女性悲劇〉,《現代語文》第11期,2008。 王桂琴:〈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幾個關鍵字在中國的嬗變〉,《襄樊學院學報》第30卷第7期,2009.07。 王豔紅:〈女性主義寫作:深度反思人類的兩性關係〉,《文學教育》第2期,2010。 王海英:〈《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藝術〉,《飛天》第8期,2009。 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麼—五四時期對女性解放涵義的探討〉,《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09。 毛俊:〈五四視閾中的女性解放和中國現代化〉,《才智》第33期,2009。 左維遠:〈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流變〉,《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 期,1997。 石秋仙:〈上官魯氏的母性光輝〉,《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2009.10 伍依蘭:〈形象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與前景〉,《社會科學論壇》第6期 ,2009。 西慧玲:〈「傳統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性別意識的萌醒〉,《西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3 .08 伍友雲:〈女性形象的類型與空洞—現代文學中女性形象分析〉,《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5.07 李小江:〈世紀末看第二性〉,《讀書》第12期,1999年。 李寶華:〈生命力的律動與張揚——評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的主題內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1 期,2004.02。 李卉:〈小說的視角〉,《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4.09。 李孝英:〈父權制歷史、神話與波伏娃的女性“他者”地位〉,《高等函授學報》第2期,2010。 李鳳蘭:〈莫言小說的女性建構—《豐乳肥臀》讀解〉,《當代文學》第1期,2009。 何黎萍:〈論中國近代女權思想的形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3 期,1997。 沈珂、許鈞:〈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多重形象及其在中國的接受〉,《南京社會科學學報》第10 期,2009 。 宋歌:〈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帶來的幾點啟示〉,《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第4 期,2002。 沈珂、許鈞:〈《第二性》在中國的譯介歷程〉,《江海學刊》,2009.04。 吳子林:〈女性主義視野中的身體寫作〉,《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 卷 第5 期,2004.09 明貴:〈丁玲筆下的女性形象系列與她的創作個性〉,《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88。 於德山:〈小說敍述者性別特徵分析〉,《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6。 金文野:〈五四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簡論〉,《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2001 .02 易光:〈女性書寫與敍事文學(〉,《文藝評論》第3期,1997。 孫紹先:〈女權主義〉,《外國文學》 第5 期,2004.09 周瑩:〈論莫言小說《豐乳肥臀》的女性崇拜意識〉,《大眾文藝》第18期,2009。 周軼:〈追求自由的存在——紀念西蒙娜•德•波伏瓦逝世二十周年〉,《世界文化》第4期,2006。 周紹雪:〈女性主義運動:歷史與理論的演進邏輯〉,《湖南社會科學學報》第6 期,2009。 林樹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大陸的傳播〉,《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1999。 施旻:〈西方女權主義思想在中國的變異〉,《理論學刊》第2 期,2003.03。 馬力:〈丁玲小說中知性女性形象模式特徵〉,《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4。 柯倩婷:〈《豐乳肥臀》的饑餓主題及其性別政治〉,《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89期,2007.05。 胡和平:〈論莫言小說中叛逆女性形象〉,《文史博覽》2009.09。 侯運華:〈論莫言小說的女性崇拜與敍事特徵〉,《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 卷 第3 期,2001.08。 孫燕:〈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社會科學學報》第12 期,2005。 徐成淼:〈女性主義和女性文學〉,《貴州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1995。 宮昀:〈女權主義中的“差異” 與“平等” 之角力〉《考試週刊》第2期,2009。 徐穎果、殷茵:〈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多元發展〉,《寧 波 大 學 學 報》 第22 卷 第1 期,2009.01。 夏茵英:〈西方文學女性形象新解讀〉,《 中山大學學報》第5 期第39 卷,1999。 袁高遠:〈 「娜拉」形象在中國現代作家筆下的嬗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8 卷第1 期,2001.01。 崔蔚:〈五四”以來女性文學中女性主體性的建構—兼論隱形空間中的集體型敍事聲音模式〉,《開封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09.12。 張如法:〈丁玲—描寫江進一個世紀中國婦女系列形象的文學界第一人〉,《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5。 張志忠:〈莫言的90年代進行曲〉,《時代文學》第1期,2001。 張愛萍:〈20 世紀女性之靈與肉的血淚史—論莫言筆下的女性形象〉,《皖西學院學報》第22 卷第1期,2006 .02 張英偉、李剛:〈莫言敍事中的文化戀母與大地寓言〉,《聊城大學學報》第1 期,2007。 張靈:〈莫言小說中的人稱使用〉,《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 卷 第3 期,2009.06。 張紀: 〈人的毀滅與重生—淺析福克納筆下的人物形象〉,《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第23 卷第1 期, 2005.01 逄增玉、苗麗芬:〈論解放區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審美價值〉,《東北師大學報》第5 期東,1997。 戚衛紅:〈中國女性主體意識與女性道德內涵新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6 卷第11 期,2009 .11 。 陳雁:〈百年來中國女權思潮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婦女研究論叢》第4期 ,2004.07。 陳紅玲:〈回歸身體與心靈體驗的女性書寫策略〉,《邵陽學院學報》第6 卷第4 期,2007.08。 陳春霞,肖向東:〈簡論莫言小說中的女性生存本相—以《紅高粱》《豐乳肥臀》《檀香刑》為視〉,《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 卷第3 期,2009.09。 陳黎明、沙家強:〈真實的邊界—重讀《百年孤獨》〉,《名作欣賞》第8期,2008。 陳義亭、汪慶:〈探究身體寫作〉,《企業導報》第1期,2010年。 莫言:〈母親〉,《讀寫天地》第6期,2008。 盛莉萍:〈二十世紀末女性「身體寫作」的審美觀照〉,《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4。 許音: 〈女性的抗爭,主體的覺醒〉,《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9 。 章長城:〈論莫言小說中的性別盲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5 卷 第1 期,2003.03。 葉子銘:〈中國現代文學女性形象初探〉序言,《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1988。 葉開:〈開篇:莫言傳〉,《當代作家評論》第1 期,2006。 費維達:〈小說視角述評〉,《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1995。 黃韜:〈美麗的欲望在甦醒—身體寫作在女性主義文學中的作用簡析〉,《青年文學家》第10期, 2009年。 溫 偉:〈莫言與福克納小說的女性形象比較〉,《電影評介》第4期,2007。 焦敏:〈解構母親神話—《豐乳肥臀》中的性別政治〉,《文教資料》第21期,2009.07。 鳳卓:〈「民間」與「廟堂」的審美象徵—論《檀香刑》孫眉娘、錢夫人的審美意義〉,《巢湖學院學報》第11 卷第5 期,2009。 鳳群、李家玉:〈淺談小說視角轉換的語言特徵及翻譯〉,《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第22 卷第3 期,2008.06。 楊莉馨:〈女性主義文論在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第6 期,2003。 楊靜如:〈農村女性文化貧困探析〉,《邢臺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9.12。 楊守森:〈我的高密同鄉莫言〉,《時代文學》第1期,2001。 趙歌東:〈種的退化”與莫言早期小說的生命意識〉,《齊魯學刊》第4期,2005。 趙稀方:〈中國女性主義的困境〉,《文藝爭鳴》第4期,2001。 劉琨:〈女性主義的後現代發展〉,《魅力中國》第10期,2009。 榮維毅:〈中國女性主義研究淺議〉,《北京社會科學》第3 期,1999。 潘曉生:〈十七年小說中新時代女性形象分析〉,《齊魯學刊》第5期,1999。 齊紅、林舟:〈二十世紀末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回顧與反思〉,《齊魯學刊》第2期,2004。 劉綠雨:〈男權文化籠罩下的女性:認同者和叛逆者—中西文學中的兩類女性形象〉,《中州學刊》第5期,1998。 劉琨:〈女性主義的後現代發展〉,《魅力中國》第10期,2009年。 劉傳霞:〈女性主義的歷史敍述〉,《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0 卷第1 期, 2002.03 劉紅衛:〈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生和發展〉,《黃石理工學院學報》第27卷 第1期,2010.02。 劉香:〈與母性與革命性相伴生—試析山東現代文學史上女性形象塑造的意識特點〉,《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5.02。 劉濤:〈中國現代小說視角理論評析〉,《中州學刊》第4期,1998。 鄧黎濤:〈永遠的波伏瓦,永遠的女權主義者〉,《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08.12。 蔣濟永:〈如何談論文學中的性別公正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 ,2010。 餘承志、陳堃:〈頌歌與哀樂—莫言中期中長篇小說中女性形象賞析〉,《新課程》,2007.04。 蔡建境:〈女性環境和中國婦女人格抉擇的現實困惑〉,《松遼學刊》第1期,1990。 賴積船、丁志叢:〈意象”的還原〉,《湖南 文 理 學 院 學 報》第 31 卷第2 期,2006.03。 龍迪勇:〈論現代小說的空間敍事〉,《江西社會科學學報》第10期,2003。 龍永幹、姚長生:〈五四時期女性形象塑造男女作家的差異〉《益陽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1994。 戴錦華:〈歲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國〉,《書屋》第10期,2007。 薛文禮:〈從莫言的家族小說看男性神話與女性神話的文化嬗變〉,《青島大學 師範學院學報》第20 卷第1 期,2003.03。 薄剛、王金城:〈從崇拜到褻瀆:莫言小說的母性言說〉,《北方論叢》第3期,2000。 顏媛媛:〈淺談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第1期,2009。 蘇萍:〈中國女性人格意識的反思〉,《理論界》第2 期,1999 。 五、學位論文 (一) 臺灣地區 梅文豪:《莫言長篇小說中之俗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文倩:《莫言《豐乳肥臀》研究》,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曾秀美:《莫言小說中的生命焦慮》,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蔡美瑤:《莫言的饑餓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二)大陸地區 王美春:《莫言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王晶:《五四時期女作家性意識探微》,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田俊萍:《高密東北鄉的女性想像—莫言小說中女性想像的解析》,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冉惠娟:《五四女性小說的敘事與性別》,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李琨:《論五四以來農村題材小說中覺醒的女性形象》,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李娜:《女性主義視域中的身體寫作》,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吳曉琛:《五四時期小說中的母親形象》,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邵瑜蓮:《女性形象及文化形態—從女性形象解讀九十年代中國電視劇》,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姚寧:《新時期中國尋根文學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姬宏:《二十世紀女性文學簡論》,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4。 孫燕:《女性形象的誕生》, 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孫科:《90年代中國女性主義批評之批評》,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陳瑤:《論新時期的女性文學》,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陳蘋:《五四時期女性悲劇形象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黃河:《20世紀女文本中母親形象的流變》,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蔡育紅:《九十年代中國女性小說的話語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2。 六、網路資料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網域版,網址:http://www.wordpedia.com,瀏覽日期:2010.5.6。 蕭如君、邱薇伃:〈揭開衣著得神祕面紗——古代與現今服裝之歷史文化〉,網址: www.taconet.com.tw ,瀏覽日期:2010.5.6。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8.189.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8.189.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