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32-01-30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32-01-30
論文名稱 Title |
曾為社工人:社工職涯選擇與轉換緣由探討 Once a Social Worker: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Social Workers’ Career Choice and Transition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97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2-01-19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2-01-30 |
關鍵字 Keywords |
社工人、社工教育、社工勞動、社工職涯選擇、臺灣社會工作 social worker, social worker education, social worker labor, social worker career choice, social work in Taiwan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50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5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臺灣目前有31所大專院校設有社會工作學系,每年社工畢業生至少3000位,但從報章雜誌和社群媒體對社工荒之報導,卻看到社工人力似乎仍然是供不應求。既有研究較少針對社工人力不足問題直接進行探討,大多針對服務使用、方案委託與社會福利政策之操作與討論。本研究希望從當事人—社工科系畢業但離開社工職場者—角度探討社工人力出走的成因,及可能的改善策略。 為深入了解社工人的職涯選擇與轉換理由及經驗,本文以質性研究途徑進行,包括深度訪談的方法,再輔以相關文獻資料和新聞報導進行分析。以社工系畢業且擔任過社工,現已轉職到其他行業的社工人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瞭解社工人的工作經驗,描繪出社工的教育和工作場域樣貌,並探討臺灣社工教育與實務的落差,及其背後的訓練過程和啟發。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一,受訪社工人當初多帶著模糊或錯誤的期待接受社工教育訓練,且社工教育理論和實務有所落差,導致社工人進入職場後需耗費更多心力進修。第二,社工實務個案量和業務量過多,長期下來讓社工人心力交瘁便進而出走。第三,社工督導與社工場域的管理會影響社工人的留任意願,若督導對社工瞭解不夠清楚,或讓社工負擔許多非社工相關業務,易引起溝通與合作問題,進而影響社工人的留任意願。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在社工教育和實務經驗有助於社工人自身的性格改變,對於人類行為與發展有更系統性地了解,也能以同理心去思考和接受社會上的議題。 因此,本研究建議臺灣社工教育與實務應有更多更密切的合作,避免銜接落差。其次,社工相關單位也應多照料社工人的需求,並落實法規保障社工人的權利,才能進一步增加社工人之留任意願。 |
Abstract |
There are currently 31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ith social work departments, with at least 3,000 social work graduates every year. From the reports of the lack of social workers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social media, however, it seems that social workers is still in short supply. Existing studies on social workers rarely directly discus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social workers, but mostly focus on the nature of service users, program commissions, and the 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This study hop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social workers' labor runaway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stakeholders—those who graduated from the social work department but decided to leave the social work workplace. In order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sons and experiences of social workers' career choices and transitions, this paper us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ncluding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news reports for analysis. The interviewees are those who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social work and worked as social workers but have now transferred to other professions. The interviews aim to understand the work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ers, describe the education and work field of social workers, and discuss th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orkers in Taiwa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threefold. First, the interviewed social workers received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ith vague or erroneous expectations, and there was a ga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Second, the number of social workers' practice cases and workload is too large, making social workers become exhausted and eventually leave. Third, social worker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cial work field will affect social workers’willingness to stay. If the supervisor does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workers, or make social workers undertake many non-social work-related tasks, it is easy to caus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problems, which will affect the re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inspiration obtained from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can help social workers to change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The change is to have a mor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nd to be more emphatic. Therefor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aiwanese social work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hould have more and closer cooperation to avoid the transition gap. Secondly, social workers 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take care of the needs of social workers and implement related regulations so that the rights of social workers can be better protected, so as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social workers to stay.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論文審定書...........................................................i 謝辭................................................................ii 摘要................................................................iv Abstract.............................................................v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問題...............................................5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社工教育的問題與分析...................................7 第二節 社工專業證照之爭議....................................10 第三節 社工的勞動現況與問題..................................12 第四節 社工職涯選擇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文獻......................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19 第一節 研究方法..............................................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22 第四章 研究發現.................................25 第一節 入行緣由及社工教育..................................25 第二節 社工畢業後的勞動職涯................................36 第三節 過來人對社工領域的期待與建議........................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7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73 參考文獻..........................................76 附錄 附錄一 臺灣大專院校的社會工作系.....................................8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83 表目錄 表3-1 受訪者資料表..................................................21 表3-2 社工人-訪談大綱..............................................23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1. 丁筱晶、辜樹仁(2011)。〈供不應求的3大新興領域〉,《天下雜誌》,第451期,2020年03月25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145。 2. 大可(2017)。「學分班是通往社工專業的直達車」、「證照讓你自助又助人」?事情總是沒這麼簡單,《公益交流站》,2021年02月09日,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36235。 3. 王卓聖(2004)。〈臺灣與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大社工學刊》,第9期,頁164-165。 4.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刊》,第21期,頁94。 5. 古允文(2016)。〈翻轉中的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糾結〉,《社區發展季刊》,第155期,頁26。 6. 何采燕、黃源協(2005)。〈社會工作師職涯轉換之研究-以縣市政府具轉任資格之社工師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4期,頁94。 7. 沈慶鴻(2008)。〈老問題、新思索:台北市社會工作者薪資 現況和期望薪資之探索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刊》,第18期,頁58。 8. 汪淑媛(2008)。〈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7期,頁26。 9. 汪淑媛、蘇怡如(2010)。〈社工督導功能期待與實踐落差研究-比較督導與被督者之觀點:以公部門家暴防治社工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09期,頁78。 10. 吳嘉振(2010)。非營利組織社工員工作滿足與留任意願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11. 李易駿、陳靜宜(2010)。〈隱而未見的代價:臺灣社會工作短期契約僱用探析〉,《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8期,頁39。 12. 李增祿(2012)。《社會工作概論》(七版)。臺北:巨流。 13. 汪淑媛(2013)。〈影響家暴防治社工身心安全之風險因素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7卷(第1期),頁196。 14. 余漢儀(2013)。〈社會工作教育反思:承諾抑或背叛?〉,《聯合勸募論壇》,第2期,頁5。 15. 呂欣潔(2017)。〈當愛心遇上勞動權──社工也是勞工〉,《想想論壇》,2020年08月01日,取自: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115。 16. 吳文炎、蔡盈修(2018)。〈我在社工這條路上的實踐與反思〉,《臺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第18期,頁92。 17. 吳欣育(2018)。社工人員自覺工作特性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以職場友誼為調節變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18.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22期,頁180-186。 19. 林靜怡(2011)。社工員組織承諾與留職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私部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20. 林萬億(2016)。《當代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21. 周珀妘(2018)。〈臺灣社工勞動派遣實踐經驗之探討〉,《財務社會工作與貧窮研究學刊》,第1卷(第1期),頁104。 22. 林育筠(2019)。社會工作實務與證照考試的碰撞:以青年在職社工應考經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3. 林振傑(2020)。甘願勞動:社工的薪資與勞動過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4. 侯建州(2012)〈社會工作師專業證照發展之檢視:機會與反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12期,頁11-12。 25. 洪慧芳(譯)(2013)。脆弱的力量。臺北市:馬可孛羅。(Casandra Brené Brown,2013) 26. 洪意涵(2018)。高屏地區社工人員之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27. 施養正(2019)。〈社工人力不足 教部落實培育考試〉,《聯合新聞網》,2020年03月29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5/3743580。 28. 翁茹婷(2010)。新進醫務社工的離職歷程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29. 孫智辰、郭俊巖(2010)。〈風險社會下災變事件對社會工作人力教育影響之初探〉,《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8期,頁46。 30. 秦燕(2010)。〈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本土模型的構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6卷(第8期),頁253。 31. 徐煒勛(2014)。社會福利機構社工人員之勞動現況與工作感受: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公辦民營機構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32. 高奇麟(2016)。〈觀點投書:社會工作師證照的遺憾〉,《風傳媒》,2020年07月09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41884。 33. 莫藜藜(2007)。〈台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第120期,頁35。 34.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臺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35. 張淑慧(2010)。〈社工師專業證照與繼續教育〉,《社區發展季刊》,第129期,頁68。 36. 陶蕃瀛(2012)。〈社會工作、證照與專精化反思〉,《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2卷,頁68。 37. 張英陣(2015)。〈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55期,頁53。 38. 許維真(2015)。臺南市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工員知覺之督導功能與工作滿意度、留任意願之研究。私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39. 莊蕙慈、謝佳璇(2018)。〈潛藏的社工殺手和社福危機:政府33K定價政策〉,《報導者》,2020年03月29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social-worker-turnover。 40. 陳金英、湯誌龍(201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0卷(第1期),頁153。 41. 陳政智(2012)。〈公部門以約聘僱及臨時人員方式運用社工人力的爭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37期,頁293。 42. 陳麗欣(2014)。〈社會工作系應屆畢業生對社工專業職場安全感之看法與其未來從事社工專業意願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47期,頁259-260。 43. 陳心怡、童伊迪、唐宜楨(2014)。〈大學社會工作課程的性別能力教學與學習〉,《當代社會工作學刊》,第6期,頁53。 44. 陳嘉怡(2018)。非典型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方案委託對社會工作者專業服務與勞動權益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45. 教育部(2020)。《109學年度大專院校一覽表》,2021年01月26日,取自:https://ulist.moe.gov.tw/Query/AjaxQuery/Discipline/092。 46. 曾玉婷(2019)。2020 社工調薪新制:工會提 5 項疑慮與 3 大訴求,盼看見政府誠意與具體對策,《臺灣公民對話協會》,2020年04月16日,取自:https://rightplus.org/2019/11/28/socialworksalary-2/。 47. 黃盈豪(2007)。台灣社工不能說的秘密 社工勞動權益該被重視,《苦勞網》,2020年04月24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10543。 48. 黃源協主編(2016)。《社會工作概論》。臺北:雙葉書廊。 49.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20期,頁21。 50. 葉臻(2017)。長照2.0上路 醫院大爆社工荒,《中國時報》,2017年06月27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27000485-260107?chdtv。 51. 彭淑華(2016)。〈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第155期,頁93。 52.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7卷,頁17。 53. 楊錦青(2014)。〈從社會工作人員人身安全談相關法令之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47期,頁216。 54. 廖家慧、李易駿(2016)。〈社會工作短期聘僱對福利機構服務輸送之影響:基層主管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頁62。 55. 謝秀芬(2005)。〈社會工作理論的發展與本土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12期,頁68。 56. 蔡漢賢(2010)。〈社會工作師國家考試與社工人力供需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29期,頁62。 57. 蔡維雅(2016)。〈從學生家庭社經狀況與逆境經驗探討大學社會工作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33期,頁88-89。 58. 劉威辰、鄭麗珍(2019)。〈社工教育、意識形態、貧窮歸因對社工系學生貧窮態度之影響〉,《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40期,頁36。 59. 賴雨陽(2007)。〈社工師法對專業制度的影響與爭議:1997~2007〉,《社區發展季刊》,第120期,頁67。 60. 賴宏昇(2014)。〈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薪資保障問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47期,頁222。 61. 鍾岳明(2020)。【我們不是神1】社會安全網破洞很大 近8成社工憂鬱悲傷沮喪,《鏡相人間》,2020年04月27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424pol00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mpage&fbclid=IwAR3tKimLL1ccvtxnd4BvZfCwDxBTvWA5ehz5AwBHilLysMod7RfdYkCQnV8。 62. 鍾岳明(2020)。【我們不是神外篇】新社工待不滿3年就轉業 政大教授提出解決方案,《鏡相人間》,2020年04月27日,取自:http://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424pol009/。 63. 魏廷茹(2013)。已婚女性的工作與家庭處境:以直接服務社工人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64. 嚴祥鸞(2007)。〈充權(Empowerment)社工工作權-先談社工教育的充權〉,《社區發展季刊》,第119期,頁272、274-275。 65. 鄭怡世、鐘文鎂(2014)。〈不友善的勞動處境、不確定的勞動感受: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工員勞動現況之探究〉,《當代社會工作學刊》,第6期,頁114。 66. 黨一馨(2018)。全臺社工勞動調查揪出高風險縣市:臺東縣工時最長逾10小時、屏東縣薪資最低不足32K、雲林縣回捐比例最高,《公益交流站》,2018年04月02日,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42275。 67. 蘇俊丞(2019)。當公職社工師遇到政府社政科層:保護性社工職業社會化經驗。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臺中市。 68. 顧美俐、劉一龍(2018)。〈社工員的困境與流動意向:個人因素、工作環境與外部環境之探討〉,《財務社會工作與貧窮研究學刊》,第1卷(第1期),頁189。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32-01-30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32-01-30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7.86.246 現在時間是 2024-11-21 論文校外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2032-01-30 Your IP address is 3.147.86.246 The current date is 2024-11-2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2032-01-30.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2027-01-30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