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以社會資本觀點檢視大學社會責任團隊之實踐經驗 Exploring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eams’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30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3-07-20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3-08-01 |
關鍵字 Keywords |
大學社會責任、社會資本、大學社會責任團隊、實踐場域、南部地區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cial Capital,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eam, Practical Field, Southern Region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183 次,被下載 14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18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 times. |
中文摘要 |
我國教育部於2017年起開始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大學USR團隊在推動計畫過程中與實踐場域所產生之互動關係會很大程度影響計畫執行成效之優劣。因此,USR團隊與場域建立良善合作關係之策略會是推動USR計畫關鍵。本研究旨在以社會資本觀點探究USR團隊之實踐經驗,並且提出USR團隊與場域建立關係連結、關係品質之策略與建議,作為未來學校團隊實務建議與政策修正建議參考。本研究採用質性之研究途徑,以南部地區(臺南、高雄、屏東)USR團隊14位受訪者作為深度訪談對象,並佐以相關次級資料分析進行交叉驗證。 本研究運用Nahapiet及Ghoshal(1998)之理論框架,將資料分析結果分為(一)結構面向、(二)關係面向、(三)認知面向、(四)大學與場域合作之困難與因應策略,藉以講述大學社會責任團隊之實踐經驗。本研究歸納出五個研究主要發現,包括以下:(一)USR團隊之多元角色、平等尊重態度與高密度之互動模式有助於推動團隊與場域建立人際關係;(二)USR團隊與場域維繫良好之互動關係有賴於長時間累積信任、認同關係,並以對雙方共同目標之責任、義務來規範成員互助互惠之行為;(三)USR團隊透過文化語言轉譯及社造背景協助團隊與場域溝通共識並實現共同目標;(四)大學社會責任團隊遭遇諸多內部、外部的困難與挑戰;(五)USR作為政策產生了一些弔詭與衝突。 最後,本研究於政策面及實務面提出相關建議,包括給予政府之政策建議:(一)推動政府創新作為協力治理基礎(二)以明確的政策機制鼓勵大學與場域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實務面之管理建議則包括(一)建立專案經理、產學長角色協助溝通;(二)改善主觀成見,重視信任關係與注重場域文化脈絡。本研究希冀研究結果之內涵可協助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重新檢視與後續發展。 |
Abstract |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implemented the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program since 2017. The program's success relies on a positive and cooperative USR team-practical field partner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adopt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conduct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4 participants from USR teams in Tainan, Kaohsiung, and Pingtung. The study employs Nahapiet and Ghoshal's theoretical framework (1998) to show results in terms of structural, relational, cognitive dimensions and difficulties in university-field partner collaborations. This study finds that (1) USR teams establish stro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field partners through diverse roles, equal respect, and high-density interactive patterns; (2) maintaining a goo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depends on long-term trust and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toward mutual goals ensure mutual assistance and reciprocity; (3) common goals are achieved through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translation and collaborations based on community building backgrounds; (4) USR teams encounter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field partners; (5) the USR program as a policy leads to several paradoxes and conflicts. The study provides various policy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USR program.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im to assist in the reconsider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大學社會責任 15 第二節 社會資本理論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3 第二節 研究途徑 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策略 43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7 第一節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之結構面向 48 第二節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之關係面向 69 第三節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之認知面向 85 第四節 大學與場域合作之困難與因應策略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主要發現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1 第四節 未來研究方向 111 參考書目 113 附錄一、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120 訪談大綱 121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 中文文獻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2。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王振輝(2020)。大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培育良知良能的知識分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1-7。 江昱仁、莊鑫裕(2018)。大學協力部落「旅」力發展之經驗 — 以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為例。社區永續觀光研究,2(2),1-18。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9-156。 林玲伊(2005)。國民中學社會資本現況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林奇秀、陳一帆(2011)。 淺析網絡社群知識分享實證研究如何構思社會資本概念。圖書資訊集刊,9(2),55-89。 林秋芬、余珮蓉(2018)。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推廣。新臺北護理期刊, 20(2),1-7。 林靜慧、陳繼成(2020)。以校務研究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18-21。 佘溪水(2006)。 團隊成員互動模式與技能士氣提升之研究 — 以社會資本觀點。通識教育學報,9,155-167。 邱柏松、佘溪水(2006)。以社會資本為觀點探討對人力資源交換的影響。興國學報,(5),11-21。 李怡佩(2009)。社會資本與創新的實證分析之回顧。大漢學報,24,1-14。 吳明錡(2016)。「無邊界大學」在臺灣究竟意味著什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55-157。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吳明錡(2018)。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1),62-67。 李懿純、紀俊龍(2019)。 大學生社會責任養成之實踐與反思:以單元式體驗學習融入「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0,2543。 汪淑珍(2020)。大學社會責任融入課程-以靜宜大學中文系課程為例。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44-47。 宋威穎(2021)。政策視角下的行動對話:大學與社區在實踐場域的伙伴關係。新實踐集刊,1,79-108。 胡凱揚(2017)。實習實作,串起大學社會責任與在地產業需求的關鍵-以慈濟科大通識體育課程微觀。運動管理,36,17-29。 周睦怡、熊慧嵐、陳東升(2018)。在地社會創新網絡: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在地實作為例。台灣政治學刊,22(2),147-202。 周芳宜(2020)。通識課程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行動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1),1-35。 陳燕玲(2005)。以社會資本觀點看企業關係行銷投入之效果研究。中國廣告學刊,10,78-89。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文學、邱韻芳(2017)。 大學協力下的部落治理-以暨南大學參與眉溪部落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1),1-26。 張力亞、戴榮賦、黃資媛(2019)。大學與地方社群的協力合作策略與挑戰:以埔里空污減量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5(2),31-56。 梁鎧麟(2020)。大學睦鄰運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場域議題探索與課程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38-43。 許湘瑩(2021)。從社區觀點檢視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成效:以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黃延聰(2006)。網絡結構、經濟行動結果與企業績效-臺灣中小企業網絡的探討。台灣管理學刊,6(2),21-37。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 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1),29-75。 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1)。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2,87-129。 黃啟瑞、林婷鈴、劉恆逸(2018)。中小企業也能善盡社會責任—社會資本觀點。企業管理學報,118,1-34。 黃彥文(2020)。偏鄉學校服務為師培大學永續社會責任: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28 -33。 楊正誠(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大學櫥窗,79,32-36。 葉欣誠、黃雅鴻、蘇祐磊(2019)。什麼樣的場域,誰的夥伴關係?大學社會責任的經營與實踐。收錄於郭耀煌主編,春芽:大學社會參與的萌發與茁壯:實作與積累(頁16-37)。教育部。 楊士奇(2020)。大學社會實踐的責任:打造閱讀地方的腦迴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8-10。 詹盛如(2020)。評介《大學社會責任與生活品質》。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8(4),97-106。 廖坤榮(2002)。建立政府災難管理職能:社會資本論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2,1-35。 廖柏森(2007)。英語與翻譯之教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熊慧嵐、周睦怡、施聖文、陳東升(2019)。大學社會創新組織間的中介溝通與信任建立機制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3),427-465。 翟本瑞、蔡勝男(2020)。社會參與、社會創新、社會設計、社會影響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四個層次。高等教育研究紀要,12,47-68。 劉秀曦(2019)。從大學和企業的社會責任觀點談人才培育政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43-47。 劉文宏、宋威穎(2019)。如何讓 USR 計畫永續發展。收錄於郭耀煌主編,春芽:大學社會參與的萌發與茁壯:實作與積累(頁70-91)。教育部。 蔡侑霖(2020)。關於大學社會責任與實踐的幾點反思:台社閉幕論壇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6,229-234。 蕭至邦、廖淑娟(2019)。 大學社會參與和產學合作-以亞洲大學社區發展育成中心為例。臺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20,72-102。 藍冠麟(2020)。教學實踐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以中華科技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48-51。 蘇淑娟(2020)。 SDGs與大學社會責任:落實跨領域學習和研究的機會。 學生事務與輔導,58(4),1-7。 二、 英文文獻 Burt, R. S. (1997).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2), 339-365.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S120. Claridge, T. (2020a).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dimensions, shared goals, social capital. https://www.socialcapitalresearch.com/shared-goals-shared-purpose-shared-vision/. Claridge, T. (2020b). Current definitions of social capital Academic definitions in 2019. https://www.socialcapitalresearch.com/current-definitions-of-social-capital/ Claridge, T. (2020c).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shared narratives, shared 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 https://www.socialcapitalresearch.com/shared-narratives/ Dewey, J. (2013). Th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U-USR (2018).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reference framework. from http://www.eu-usr.eu/wp-content/uploads/2014/05/2013_EU-USR_e-leaflet.pdf Fukuyama, F. (1996).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Simon and Schuster. Gomez, L. (2014).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Hispanic America: A responsible tre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 Eweje (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Emerging trend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pp. 241-268).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Gittell, R., & Vidal, A. (1998). Community organizing: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Sage.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1380. Lamaison, P., & Bourdieu, P. (1986). From rules to strategies: An interview with Pierre Bourdieu. Cultural Anthropology, 1(1), 110-120. Lin, N. (2002).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Vol. 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 242-266. Putnam, R.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Simon and Schuster. Palmer, K., Oates, W. E., & Portney, P. R. (1995). Tighten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he benefit-cost or the no-cost paradigm?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9(4), 119-132. Pedrini, M., Bramanti, V., Ferri, L. M., & Minciullo, M. (2016).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start-up of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The case of Fondazione Welfare Ambrosiano.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7(3), 1195-1217. Reiser, J. (2007). Managing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campus network: Best practices-future challenges. Zurich, Switzerland. Saldaña, J. (2013).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hek, D. T., & Hollister, R. M. (Eds.). (2017).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imited. Uzzi, B. (1996).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4), 674-698. 三、 網路文獻 政治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2020)。教育部 USR Hub 種子培育計畫。取 自:https://usr.nccu.edu.tw/zh-tw/projects-usrhubseed,檢索日期2021/12/28。 教育部(2017)。教育部補助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推動重點議題內涵。取自: https://rd.nkuht.edu.tw/var/file/9/1009/img/699625,檢索日期2021/12/28。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18)。107年度USR計畫審查結果公告。 取自:https://usr.moe.gov.tw/tw/news/announce?id=106,檢索日期2023/7/5。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19)。推動第二期(109-111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徵件須知。取自:https://usr.moe.gov.tw/tw/news/announce?id=121,檢索日期2021/12/28。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20)。第二期(109-111年)USR計畫-核定計畫公告。取自:https://usr.moe.gov.tw/tw/news/announce?id=128,檢索日期2023/7/5。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23)。推動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徵件須知。取自:https://usr.moe.gov.tw/tw/news/announce?id=169,檢索日期2023/06/28。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23)。第三期(112-113年)USR計畫通過計畫清單。取自:https://usr.moe.gov.tw/tw/news/announce?id=333,檢索日期2023/6/29。 新作坊(2023)。實踐研究成果。取自:https://www.hisp.ntu.edu.tw/introduction,檢索日期2023/7/21。 趙政諺(2021)。從「展演與社會」課程,看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實踐意義。取自:https://ntuplus.ntu.edu.tw/?p=1937,檢索日期2022/6/27。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