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脂粉陣裡的英雄
──《飢餓的女兒》、《女子有行》的女性書寫研究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235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8-06-26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8-07-04 |
關鍵字 Keywords |
歷史敘事、女性書寫、女性世界、虹影 non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67 次,被下載 2562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6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62 times. |
中文摘要 |
虹影是著名的海外華文女作家,她的作品成名最初是在台灣,繼而在歐洲。她自198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天堂鳥》後登上文壇,1992年在台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背叛之夏》,1991年留學英國,並在半年後與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授趙毅衡結婚,1997年出版自傳《飢餓的女兒》後,成功地由詩人轉型成為暢銷的小說家。虹影的作品成就雖一再受到域外大獎的肯定,不過聲名在中國鵲起,乃是因為其人及其創作的風格多變與作品的內容備受爭議,而被視為另類作家。報章媒體熱烈討論的包括其特殊的身世:私生子、生於貧窮、長於亂世、遠嫁英倫;作品充滿犀利濃烈的性愛書寫,自認是「中國最美的女作家」,卻對美女作家的「身體寫作」不以為然;官司纏身卻仍不斷的有創作問世……,可說強烈的個人風格使她的寫作在文壇上頗具特色。本文以其自我指涉意味強烈的《飢餓的女兒》與《女子有行》做為探討的文本,分別就下列四大主題做梳理與剖析:成長歷程對創作的影響、文本中自我指涉與西方女性書寫身體理論的淵源、對女性世界與女性形象的重塑,以及身處中西文化交會的離散身份,所具備異於其他「私語」女性書寫的宏觀性歷史敘事視野與堅定中國文化意識的本土情結。本文期許在「新聞性」的評論之外,藉由對文本內涵的分析,對虹影在對立中尋求平衡的女性書寫特色給予一個中肯的批評。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說明…………………………………………… 5 第三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女性英雄成長歷程分析……………………………………… 9 第一節 原型批評理論…………………………………………………… 9 一、原型批評理論的興起與發展……………………………………… 9 二、弗萊:文學是移位的神話…………………………………………11 第二節 「英雄」原型的變遷……………………………………………15 一、「英雄」形象的演變 ………………………………………………15 (一)神話的超人英雄……………………………………………………15 (二)成長的社會化英雄…………………………………………………16 (三)拒絕成長的叛逆英雄………………………………………………18 二、「英雄成長」的定義改寫 ………………………………………… 19 (一)「英雄」定義改寫 ……………………………………………… 19 (二)女性英雄成長歷險架構…………………………………………… 23 第三節 女性英雄成長歷程與分析……………………………………… 25 一、第一階段 歷險的召喚:「飢餓的困境」 ………………………… 25 (一)啟蒙前的家園……………………………………………………… 25 (二)啟蒙前的女性形象………………………………………………… 29 (三)歷險的召喚………………………………………………………… 31 二、第二階段 啟程與歷險:遠離「飢餓」的追求──女子「有行」…35 (一)遠離家園…………………………………………………………… 35 (二)身陷困境…………………………………………………………… 37 (三)多層次歷險………………………………………………………… 42 三、第三階段 回歸:尋回母/女性特質及雌雄同體的獨立人格… 45 (一)接納「陰影」……………………………………………………… 45 (二)尋回母/女性特質……………………………………………………48 (三)雌雄同體雙性特質的獨立人格…………………………………… 50 第三章 女性話語的新空間………………………………………………53 第一節 自我指涉的個人化書寫………………………………………… 53 一、自我指涉的互文性書寫……………………………………………… 53 (一)自傳體和女性寫作………………………………………………… 55 (二)虹影自我指涉的特質……………………………………………… 58 二、個人化書寫的兩個標誌……………………………………………… 60 (一)個人記憶…………………………………………………………… 60 (二)第一人稱…………………………………………………………… 63 三、互文性的創作手法運用……………………………………………… 67 第二節 女性個人話語的實踐…………………………………………… 71 一、開禁:失語之痛和話語之源………………………………………… 71 (一)女性失語的困境…………………………………………………… 71 (二)女性話語之源……………………………………………………… 75 二、鏡像:女性的自我觀照……………………………………………… 79 (一)疏離的身體………………………………………………………… 80 (二)再現的身體………………………………………………………… 83 三、命名:浮出歷史地表的書寫………………………………………… 85 (一)自我拯救的書寫…………………………………………………… 85 (二)自我命名的權力…………………………………………………… 87 第三節 女性慾望的書寫………………………………………………… 91 一、泛政治化的女性慾望………………………………………………… 91 (一)性意識的覺醒……………………………………………………… 91 (二)自主意識的追求…………………………………………………… 94 二、性慾/性域主導的狂歡………………………………………………… 97 (一)白日夢觀念的性愛 ………………………………………………… 97 (二)色情烏托邦………………………………………………………… 100 三、「以血為墨」的書寫方式 ……………………………………………103 (一)禁忌之愛、爭議的性愛描寫……………………………………… 103 (二)血:性愛與死亡的抵死纏綿……………………………………… 105 第四章 女性世界的塑造…………………………………………………109 第一節 抗拒父權的神話………………………………………………… 109 一、虛化男性的空間……………………………………………………… 109 (一)閹割的男性形象…………………………………………………… 109 (二)陪襯的男性地位…………………………………………………… 113 二、愛情神話的幻滅……………………………………………………… 115 (一)男性支配的慾望…………………………………………………… 115 (二)異性無愛的真相…………………………………………………… 117 三、戀父與弒父:解構父系神話………………………………………… 118 (一)尋找父親…………………………………………………………… 118 (二)棄絕父權…………………………………………………………… 120 第二節 再現女性的形象………………………………………………… 122 一、女性他者的處境……………………………………………………… 122 (一)房裡的瘋狂天使…………………………………………………… 123 (二)飢餓的卑微女兒…………………………………………………… 125 二、復仇的妖女世界……………………………………………………… 127 (一)叛逆妖女的重生…………………………………………………… 127 (二)自我境遇的女性化命名…………………………………………… 129 三、弔詭的顛覆/複製………………………………………………………131 (一)複製雄化的妖女…………………………………………………… 131 (二)「妖精」形象的反思 ………………………………………………133 第三節 重定女性的譜系………………………………………………… 138 一、仇母與戀母:解/建構母系神話 …………………………………… 138 (一)母親的雙重形象…………………………………………………… 141 (二)母女情誼…………………………………………………………… 143 二、依戀與疑慮:建/解構姊妹情誼 …………………………………… 144 (一)姊妹情誼的建立…………………………………………………… 145 (二)女性烏托邦的幻滅………………………………………………… 151 三、找回女性/母親的故事…………………………………………………152 (一)母性/女性/人性的還原………………………………………………152 (二)反抗/獨立/群體的認同………………………………………………154 第五章 女性個人化的歷史敘事 …………………………………………159 第一節 女性書寫的多元論述融合傾向 ………………………………… 160 一、「雙重」影響的焦慮………………………………………………… 160 (一)雙文本的女性主義論述 ……………………………………………160 (二)變種的雌雄同體詩學理論 …………………………………………165 二、虹影對私語寫作的反省 ………………………………………………168 (一)女性話語的轉變歷程 ………………………………………………168 (二)拒絕「女性=私語」的唯本質論述 ………………………………172 第二節 女性視角下的歷史敘事 ………………………………………… 177 一、宏大敘事與個人意識的表現 …………………………………………177 (一)深刻的歷史背景 ……………………………………………………177 (二)批判政治、解構權力 ………………………………………………180 二、市井風俗與社會陰暗的揭露 …………………………………………185 (一)反叛的貧民意識 ……………………………………………………185 (二)直書生存困境與苦難人性 …………………………………………188 第三節 離散意識的變異與文化身份的確認 …………………………… 192 一、女性的離散意識 ……………………………………………………… 192 (一)離散寫作的萌發與演變 ……………………………………………192 (二)「在路上」:流浪的永恆性 ………………………………………194 二、雙重特徵的文化身分 …………………………………………………196 (一)去領土化、去國家化的全球化視野 ………………………………196 (二)漢語寫作:難解的中國情意結 ……………………………………203 第六章 結論 ………………………………………………………………209 參考書目 …………………………………………………………………… 216 附錄:虹影創作及發表年表 ……………………………………………… 226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書目 壹、文本 (依照出版日期排列順序) 一、長篇小說 虹影《女子有行》,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97.2一版。 虹影《飢餓的女兒》,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97.5一版。 虹影《K》,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97.5一版。 虹影《阿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5一版。 虹影《孔雀的叫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1一版。 虹影《上海王》,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2一版。 虹影《綠柚子》,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10一版。 虹影《上海之死》,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2一版。 虹影《上海魔術師》,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2一版。 二、短篇小說 虹影《帶鞍的鹿》,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6一版。 虹影《風信子女郎》,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6一版。 虹影《鶴止步》,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1一版。 虹影《神交者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5一版。 三、小說選及散文 虹影編《鏡與水》,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2一版。 虹影《虹影打傘》,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8一版。 虹影《火狐虹影》,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2一版。 虹影《誰怕虹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9,一版。 貳、專書 (依照作者姓氏、字母筆畫排列順序) 一、女性主義 (一)西文譯本 ﹝法﹞Beauvoir, Simone de著 陶鐵鑄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10一版,2000.2五刷。 ﹝美﹞Clough, Patricia Ticineto著 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1998.1一版。 ﹝英﹞Eagleton, Mary編 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女權主義文學理論》,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2一版。 ﹝美﹞Friedan, Betty著 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9一版。 ﹝美﹞Lanser, Susan S.著 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一版,2005.11三刷。 ﹝英﹞Millett, Kate著 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台北:桂冠圖書,2003.12一版。 ﹝挪﹞Moi, Toril著 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2005.9二版。 ﹝英﹞Woolf, Virginia著 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5.5一版。 ﹝英﹞Wright, Elizabeth著 王文華譯《拉康與後女性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一版,2005.6二刷。 (二)中文 田泥《走出塔的女人: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女性文學的分裂意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一版。 任一鳴《抗爭與超越──中國女性文學與美學衍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0,一版。 李小江《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一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經文學出版社,2000.5一版。 李銀河《女性主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一版。 宋素鳳《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10一版,2005.6三刷。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9一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3二版,2006.4二刷。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Ⅰ、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2一版。 荒林《花朵的勇氣──中國當代文學文化的女性主義批評》,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0一版。 孫康宜《古代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4一版。 徐坤《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一版。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一版。 盛英《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縱橫談》,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0一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5一版。 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一版。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時報文化,1993.5一版。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1998.10一版。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2一版,2002.7三刷。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一版。 張清華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4一版。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一版。 葉舒憲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一版。 楊莉馨《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一版,2006.10二刷。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5一版。 鮑曉蘭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5一版。 蕭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6一版。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4一版。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北:女書文化,2000.8一版。 羅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一版。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10一版。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9一版,2000.9二版。 二、其他專書 (一)西文譯本 ﹝俄﹞Bakhtin,M.M.著 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一版。 ﹝法﹞Bellemin-Noêl, Jean著 李書紅譯《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響下的文學批評解析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一版一刷。 ﹝美﹞Bilsker, Richard著 周豔輝譯《榮格》,北京:中華書局,2004.6一版。 ﹝美﹞Bloom, Harold著 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台北:久大文化,1990.12一版。 ﹝美﹞Bloom, Harold著 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台北:駱駝出版社,1992.11一版。 ﹝美﹞Bly, Robert著 譚智華譯《鐵約翰》,台北:張老師文化,1996.6一版。 ﹝美﹞Campbell, Joseph著 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6.12一版。 ﹝美﹞Campbell, Joseph著 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1997.7一版,1998.4二刷。 〔英〕Eagleton, Terry著 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一版。 ﹝英﹞Forster, E. M.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9一版。 ﹝英﹞Frazer, James G.著 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1991.2一版。 〔奧〕Freud, Sigmund著 趙蕾譯《性欲三論》,北京:國際文化,2000.10一版。 ﹝加﹞Frye, Northrop著 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1一版。 ﹝荷﹞Gulik, R.H.van著 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11一版。 ﹝瑞﹞Jung, Carl G.著 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1999.5一版。 ﹝美﹞Martin, Wallace著 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一版,1991.5二刷。 ﹝美﹞Pearson, Carol S.著,徐慎恕、龔卓軍譯《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台北:立緒文化,2000.7一版,2003.6三刷。 ﹝美﹞Said, Edward W.著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緖文化,1999.9一版。 ﹝法﹞Samoyault, Tiphaine著 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一版。 ﹝英﹞Selden, Raman、Widdowson, Peter、Brooker, Peter合著 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台北:巨流圖書,2005.8四版。 (二)中文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一版。 王岳川編《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4一版,2002.7三刷。 王逢振、盛寧、李自修等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5一版。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一版。 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台北:洪葉文化,2003.5一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6一版,2001.12三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10一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10一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8一版。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0.11一版。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4二版。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7一版。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一版。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1一版。 陶東風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一版,2005.5二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一版。 張德明《批評的視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3一版。 張漸《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一版。 張漢良《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1986.2一版。 黃石《神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3影印本。 楊俊蕾《中國當代文論話語轉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一版。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書局,1994.2一版。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10一版。 (三)工具書 〔美〕Abrams, M.H.編 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1一版。 董學文編《當代世界美學藝術學詞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6一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9一版。 參、期刊 一、虹影相關期刊 小鳳〈敏感問題:熱線電話訪虹影〉,《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4年3期。 于靜〈虹影︰攪動文壇的「漢字魔女」〉,《北京青年周刊》2000.9.19。 于靜〈虹影︰經過大飢餓的人才能讀懂我的書〉,《中華讀書報》2000.9.20。 王俊秋〈在生命欲望中沉浮的女性——虹影小說的情感追尋歷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3期。 王文捷〈性別對立下的幻夢性反抗——論虹影作品中的先鋒性表象〉,《理論界》2004年5期。 王文捷〈性別與現實:女性對存在的求證——虹影作品女性欲望化敘事論〉,《理論界》2005年1期。 王文艷〈跨越疆界——全球化語境下的虹影寫作〉,《華文文學》2004年3期。 王文艷〈誰是歷史真正的主角?——試論虹影近期的小說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2期。 王義軍〈源源不盡的傷痛︰評《飢餓的女兒》(Daughter of the River : An Autobiography by Hong Ying)〉book.kanunu.cn/html/2005/0828/965.html。 任現品〈虹影:展示與傳遞極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期。 阮南燕〈對生命本真的還原和超越——虹影《飢餓的女兒》解讀〉,《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6期。 阮南燕〈邊緣視閾下的都市人性——方方《風景》與虹影《飢餓的女兒》比較〉,《當代文壇》2002年6期。 李鳳青〈永?琤糽R之欲的訴說——虹影小說一解〉,《晉中學院學報》2006年6期。 李鳳青〈試論虹影小說的女性歷史敘事〉,《當代文壇》2007年1期。 李滿花〈性別超越和人性復歸——評虹影新作《孔雀的叫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2期。 余文博〈虹影小說創作中的女權主義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 阿琪〈與女作家虹影的對話〉,《中國經濟周刊》2001年4期。 吳梅〈《k》官司懸而未決——虹影談二地官司三本小說〉,《成都日報》2002.7.25。 周山丹〈女性自傳故事的另一種講法——評虹影《飢餓的女兒》〉,《當代文壇》2001年5期。 范銘如〈虹影《阿難》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5期2002.9。 尚琳琳〈靈魂的昇華——談虹影的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2期。 胡志峰〈文化中為救贖的情愛——虹影長篇小說的母題〉,《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期。 胡轍〈解讀虹影——虹影訪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2期。 虹影〈為愛而寫作——我寫《K》的願望〉,《文訊月刊》167期1999.9。 凌逾〈「美杜莎」與陰性書寫——論虹影小說《飢餓的女兒》〉,《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 袁珍琴〈生命隱私•女性命運•歷史劫難——虹影《饑餓的女兒》之多維解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7期。 夏榆〈虹影︰回到三峽找自己的前身〉,《南方周末》2003.3.21。 馬韜〈法律禁止的虛擬性事〉,《新聞周刊》2002.12.23。 唐興和〈詭秘而犀利的另類——淺議虹影小說的敘述風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期。 許琦〈「風月寶鑒」照亮身份追尋的里程——對《英國情人》的一種華人亞文化理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2期。 陳曉明〈專業化小說的可能性——關於虹影《K》的斷想〉,《南方文壇》2002年3期。 黃詠梅〈一個符號的隱喻——談虹影小說《K》〉,《南方文壇》2002年3期。 張濤〈虹影:我為我的愛人寫作〉,《朔方》2005年10期。 單昕〈在尋父的路上尋找自我——論女性成長小說《饑餓的女兒》〉,《惠州學院學報》2007年4期。 程欣〈現代文明的審視與生存的反思——論虹影小說《孔雀的叫喊》〉,《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期。 粲然、丁塵馨〈專訪女作家虹影——愛寫作就像愛男人〉,《新聞周刊》,2004年2期。 楊劍影〈記得當時年少——《饑餓的女兒》與《情人》之比較〉,《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期。 趙毅衡〈虹影打傘〉,《文學自由談》1996年1期。 趙毅衡〈唯一者虹影,與她的神〉,《中國圖書商報》http://www.cReader.com(2001年6月21日)。 趙君〈結構意蘊:「流散」作家虹影小說的「敘事語法」〉,《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期。 趙華〈直面靈魂的書寫——評虹影《飢餓的女兒》〉,《濰坊學院學報》2003年1期。 蔣曄〈虹影︰從此岸到彼岸去改變命運〉,《中國青年》http://spark.com.cn/cyn/0311a/26.htm(2003年11月11日)。 劉再復〈虹影︰雙重飢餓的女兒〉,《中國圖書商報》http://www.cReader.com(2002年1月17日)。 蕭芹〈論虹影小說的創作主題〉,《華文文學》2006年2期。 蕭晶〈論虹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與現代化思想〉,《學術論壇》2005年9期。 蕭晶〈論虹影小說的女性意識和邊緣情結〉,《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期。 羅承麗〈致命的飛翔——評虹影的《康乃馨俱樂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S1。 鄭林曉〈虹影︰永遠飢餓的女兒〉,《旌旗》2002.1.17。 二、其他 王潤華〈後殖民離散族群的華文文學〉,《文訊》189期2001.7。 方祖燊〈前衛運動、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二)〉,《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十二期1998.12。 田廣文〈新潮成長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歷史語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5期。 田廣文〈新潮成長小說的流變及其精神特徵〉,《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期。 史書美〈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95期1994.3。 朱芳玲〈王安憶<憂傷的年代>原型論〉,《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6期1999.12。 宋美璍〈千面女英雄——「克拉麗莎」中的神話架構〉,《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3。 李靜〈中國成長小說的四種話語〉,《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2期。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10期2004.6。 佘豔春〈女性歷史敘事與性別文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2期2005.3。 邵明〈化蛹為蛾——1990年代以來「成長小說」的文化立場〉,《當代文壇》2006年1期。 姜智芹〈青春與世界的碰撞——新潮成長小說論〉,《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4期。 孫勝忠〈德國經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 徐渭〈20世紀成長小說研究綜述〉,《當代小說》2007年1期。 陳月英〈「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女英雄神話架構〉,《弘光醫專學報》26期1995.6。 黃河〈試論20世紀留學生文學中的女性寫作〉,《綏化師專學報》2004年2期。 黃華〈女性身份的書寫與重構——試論當代海外華人女作家的身份書寫〉,《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年2期。 張琴鳳〈大陸「新生代」小說研究述評〉,《理論與創作》2005年2期。 趙毅衡〈無根有夢:海外華人小說中的漂泊主題〉,《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5期。 劉文、唐旭〈「成長小說」:傳統與影響〉,《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 翟永明〈成長.性別.父權制——兼論女性成長小說〉,《理論與創作》2007年2期。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法國女性主義專輯2」24卷11期1996.4。 肆、學位論文 王文艷《跨越疆界——全球化語境下的虹影寫作》,汕頭大學碩士論文,2004.4。 王俊秋《虹影小說的追尋情結解讀》,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3。 王鸝《論海外華文女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力——以張翎、虹影、嚴歌苓為中心》,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6.5。 孔祥偉《嚴歌苓、虹影歷史敘事之比較》,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5。 毛偉《虹影小說的故事模式與敘事策略》,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5。 任小玲《荊棘叢中的超越——虹影小說創作論》,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6.4。 李慧穎《虹影小說創作論》,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5。 余文博《論虹影的小說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例》,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6.6。 余芳《論虹影小說的流浪意識》,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4.5。 林岳伶《虹影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1。 周晶《嬗變與超越——虹影小說的另類女性表達》,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4。 周瓊瑞《女性小說的「新書寫」——虹影小說文本解讀》,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4。 胡轍《獨特的寫作姿態與立場——論虹影的小說創作》,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7.5。 唐莉《生命,愛欲與孤獨——論虹影小說創作的執念》,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3。 單冬《脂粉陣裡的英雄——虹影作品論》,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4。 羅麗婭《異域的彩虹——試論海外華文女作家虹影及其創作》,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5。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