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8123-1411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8123-141159
論文名稱
Title
智顗《觀音玄義》之研究
A Study of Zhiyi's 'Kuangyin Xuany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9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3-07-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3-08-28
關鍵字
Keywords
智顗、觀音玄義、性惡、緣了佛性、十義十普
Master Zhi Yi, The Significance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evil by nature, enlightening cause of buddha-nature,environing cause of buddha-nature, The ten significances of a bodhisattva, The ten universals of a bodhisattva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115 次,被下載 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11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 times.
中文摘要
《觀音玄義》是智顗解釋《妙法蓮華經》卷七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玄義。智顗依於《妙法蓮華經玄義》所立的五種解經方法──釋名、出體、明宗、辨用、教相等五重玄義之分科,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大綱及「觀世音普門」五字作詳盡之詮釋。近代學者凡關注《觀音玄義》者,無不是以其文本中第四料簡中的「緣、了佛性具性德惡」為焦點。然而,它卻不是這部經卷的核心思想。這部經卷開宗明義即對「觀世音普門」五字以人、法的方式作詳盡的詮釋。所謂人者──觀世音;所謂法者──普門。因此,不論是經卷中的「十義」、「十普」均是諸佛菩薩普應眾生(人)的根機所開出的教理、觀行(權法)。《觀音玄義》這部經卷的核心思想所要闡述的是,鼓勵眾生效學觀世音菩薩(人)藉由「自行化他」(法)的修行歷程,通向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道實相(實相)。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is Master Zhi Yi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Chapter of the Universal Gate” of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
Master Zhi Yi establish five methods of interpreting Buddhist texts based on “The deep meaning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there are explanation of the terms(釋名); definition of the substance(辨體); making clear the principles(明宗); discussing their application(論用); discriminating the doctrine(教相).He also use these method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Chapter of the Universal Gate” and “Avalokiteśvara”, and “the Universal Gate”.
Most of recent scholars usually focus on “environing cause of buddha-nature, environing cause of buddha-nature contain evil by nature” in “The Significance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but it’s not the main meaning of the book.
“The Significance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clarify the meaning of“Avalokiteśvara”, “the Universal Gate” by “person” and “dharma”.“Person” means Avalokiteśvara,“dharma” means “Universal Gate”. Therefore, " the ten universals of a bodhisattva " and " the ten significances of a bodhisattva " are the doctrines and practices (yoga-mārga) expounded by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and transforming sentient beings.
Most of all, “The Significance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focus on learn the practice of Avalokiteśvara, instruct people to realize the Madhyama.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目 錄……………………………………………… iv
圖 次…………………………………………………… viii
表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一、緣起…………………………………………… 1
二、目的…………………………………………… 8
第二節 現有成果與問題提出………………… 9
一、問點提出…………………………………………… 9
二、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進路及章節結構………………… 30
一、研究進路………………………………………… 30
二、章節結構………………………………………… 32
第二章 《觀音玄義》作者與內容架構………… 34
第一節 《觀音玄義》作者考證……………… 35
一、主張作者是章安灌頂…………………… 35
二、主張作者是智顗………………………… 38
三、主張作者是共同創作…………………… 40
四、其他可能………………………………… 42
五、小結……………………………………… 42
第二節 《觀音玄義》的內容架構…………… 51
一、文章架構—五重玄義……………………… 53
(一) 釋名……………………………………………54
(二) 出題……………………………………………63
(三) 明宗……………………………………………63
(四) 辨用……………………………………………64
(五) 教相……………………………………………64
二、文章內容—「十義十普」…………………66
(一) 十義(教法)………………………………………66
(二) 十普(行法)………………………………………69
第三章 智顗《觀音玄義》之思想要義…………74
第一節 智顗時代社會背景的分析……………74
一、 「教觀雙運」、「解行雙修」的主張及其時代背景 74
二、由般若空性轉化為涅槃佛性說…………… 78
三、性德具善惡說的時空背景與淵源………… 80
第二節 《觀音玄義》思想要義………………… 83
一、性惡思想……………………………………… 84
二、三因佛性…………………………………96
三、性修二德…………………………………107
四、感應道交…………………………………110
五、自行化他…………………………………124
六、小結………………………………………128
第三節《觀音玄義》之性惡說非形而上的本體論…130
一、 《觀音玄義》之「性德具善惡」說是形而上的本體論嗎?…130
二、 「性德具善惡」說是心具染淨二性起染淨二事嗎?…145
第四章 《觀音玄義》之實踐……………………155
第一節 「十義」之實踐(教相)………………155
一、人能弘法,非法弘人…………………………156
二、慈悲願起,弘誓使堅…………………………158
三、福慧雙修……………………………………………………163
四、六即止觀………………………………………165
五、觀心法門………………………………………172
六、小結……………………………………………189
第二節 「十普門」之實踐(觀門)……………190
一、慈悲普(願) (眾生緣—法緣—無生緣) ……192
(一) 眾生緣慈者…………………………………193
(二) 法緣慈者………………………………………197
(三) 無生緣慈者…………………………………199
二、弘誓普(願)…………………………………202
三、修行普(行)…………………………………209
四、斷惑普(行)…………………………………210
五、入法門普(自證明果)………………………211
六、開權顯實(化他)……………………………213
(一) 六神通普………………………………………213
(二) 七方便普………………………………………216
(三) 八說法普……………………………………219
七、小結…………………………………………220
(一) 九供養諸佛普(自行)…………………………221
(二) 十成就眾生普(化他)…………………………223
第三節 「性惡法門」之實踐……………………224
一、感應為宗……………………………………………………225
二、三普為例……………………………………227
(一) 慈悲普…………………………………………228
(二) 神通普…………………………………………229
(三) 方便普………………………………………229
第五章 天台後學對《觀音玄義》性惡思想之詮釋及開展…………………232
第一節 湛然《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對《觀音玄義》的詮釋………234
三、第一部分…………………………………235
四、第二部分……………………………………………………236
五、第三部分…………………………………………237
六、第四部分……………………………………238
第二節 知禮《觀音玄義記》對《觀音玄義》的詮釋…………………242
一、第一部分……………………………………242
二、第二部分……………………………………244
三、第三部分……………………………………246
四、第四部分……………………………………247
五、第五部分……………………………………248
第三節 智顗、湛然、知禮對性惡思想的詮釋250
第六章 結論…………………………………………257
一、《觀音玄義》作者是智顗及其門生章安灌頂的共同創作……257
二、《觀音玄義》之「性惡說」非形而上的本體論………………258
三、知禮與湛然的善與惡……………………266
四、「性惡說」非智顗《觀音玄義》的核心思想272
五、《觀音玄義》的功夫論是建立在教觀雙運的自證化他的實踐法門…273
參考文獻……………………………………………2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原典文獻——「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依原典筆畫排序)
《十不二門》, T46, no. 1927。
《十不二門指要鈔》, T46, no. 1928。
《大般涅槃經》, T12, no. 374。
《大智度論》, T25, no. 1509。
《大唐內典錄》, T55, no. 2149。
《大乘起信論》, T32, no. 1666。
《大方廣佛華嚴經》, T10, no. 27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T07, no. 220。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X55, no. 905。
《中論》, T30, no. 1564。
《六度集經》, T03, no. 152。
《六妙法門》, T46, no. 1917。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T48, no. 2008。
《止觀義例》, T46, no. 1913。
《止觀輔行傳弘決》, T46, no. 1912。
《天台傳佛心印記》, T46, no. 1938。
《天台傳佛心印記註》X57, no. 969。
《四明十義書》, T46, no. 1936。
《四明尊者教行錄》, T46, no. 1937。
《正法念處經》, T17, no. 721。
《妙法蓮華經》, T09, no. 262。
《妙法蓮華經玄義》, T33, no. 1716。
《佛性論》, T31, no. 1610。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T09, no. 268。
《法華玄論》, T34, no. 1720。
《法華義疏》, T34, no. 1721。
《金光明經文句》, T39, no. 1785。
《金光明經玄義》, T39, no. 178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T33, no. 1703, p. 229b18-20。
《性善惡論》, X57, no. 970。
《注維摩詰經》, T38, no. 1775。
《省菴法師語錄》, X62, no. 1179。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T46, no. 1933。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T48, no. 2007, p. 341a23-b3。
《教觀綱宗》, T46, no. 1939。
《普賢觀》, T34, no. 1726。
《菩薩瓔珞本業經》, T24, no. 1485。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T50, no. 2050。
《維摩經略疏》, T38, no. 1778。
《摩訶止觀》, T46, no. 1911。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X24, no. 467。
《續高僧傳》, T50, no. 2060。
《觀音玄義》, T34, no. 1726。
《觀音玄義記》, T34, no. 1727。
《觀音經玄義記會本》, X35, no. 642。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T37, no. 1751。

一、原典文獻——「紙本出版品」 (依作者、編者筆畫排序)
(日)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譯》,臺北:天華出版社,1988年。
(韓)釋諦觀錄,釋永本法師釋譯:《天台四教儀》,臺北:佛光文化,1997年。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龔 雋釋譯:《佛性論》,臺北:佛光文化,1998年。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套書(132冊)》,臺北:佛光文化,1999年。
媵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釋湛然述,王志遠釋義︰《金剛錍》,臺北︰佛光文化,1998年。
釋智旭述,王志遠釋譯:《教觀綱宗》,臺北:佛光文化,1998年。
釋智顗著,王雷泉釋義︰《摩訶止觀》,臺北︰佛光文化,1997年。

二、專書著作(依作者筆畫排序)
(日)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臺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日)中村‧元著,江支地譯:《慈悲》,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日)田村芳朗等著,釋慧嶽譯︰《天台思想》,臺北︰華宇,1988年。
(日)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臺北:佛光文化,1998年。
(日)安藤俊雄著,演培法師譯︰《天台性具思想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9年。
(日)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臺北︰慧炬出版社,1998年。
(日)池田大作著,卞立強譯:《我的天台觀 》,香港︰牛津大學,2009年。
(日)佐藤哲英著,釋依觀譯:《天台大師之研究: 特以著作的考證研究為中心》,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年。
(日)沖本克己、菅野博史、釋果鏡編著、辛如意譯:《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 I 南北朝》,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16年。
(日)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著、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16年。
(日)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著、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Ⅲ 宋元明清》,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15年。
(日)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臺北︰法鼓文化,2013年。
(日)森下大圓著,星雲大師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臺北:佛光文化出版,1998年。
(日)菅野博史著;孝順師(池麗梅)譯:《法華經──永遠的菩薩道》,臺北:佛光文化,1998年。
(日)新田雅章著,涂玉盞譯︰《天台哲學入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2003年。
(日)鎌田茂雄著;慈怡法師譯:《法華思想》,臺北:佛光文化,2011年。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共六卷,臺北:佛光文化出版,1998年。
(日)鎌田茂雄著 ; 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臺北:谷風出版,1987年。
2009年。
(日)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臺北:佛光文化,1997年。
(美)任博克(Brook Ziporyn)、譯者:吳忠偉:《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吊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美)杰米‧霍巴德(Hubbard, Jamie)、史萬森‧保羅(Swanson, Paul Loren )著,周貴華、季羨林等譯︰《修剪菩提樹: 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尤惠貞:《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研究》上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朱封鰲編:《天台宗史迹考察與典籍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朱封鰲、韋彥鐸著:《中華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呂 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 》,臺北︰天華出版社,1999年。
呂 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CBETA 2022.Q4, LC01, no. 1, p. 441a4-5。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著、陳森田譯:《中道佛性詮釋學 : 天台與中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吳汝鈞:《佛教的當代判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吳汝鈞:《佛性偏覺與佛性圓覺 : 佛教判教的對話詮釋二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吳忠偉:《圓教的危機與譜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四龍︰《天台宗與佛教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四龍:《天台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沈海燕:《法華玄義探微》,臺北:佛光文化,2011年。
李志夫編著:《摩訶止觀之研究》上下冊,臺北:法鼓文化,2001年。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 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臺北:立緒文化,2002年。
林其賢編著:《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編著:《聖嚴法師年譜‧第四冊》,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周振甫、傅璇琮、曹道衡、沈玉成等譯注:《古文觀止》,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韋漢傑:《天台智顗的佛學思想:法界圓融》,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施凱華:《天臺智者教判思想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施凱華:《天台「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思想 : 教觀一體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施凱華:《天台「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思想 : 相即不二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郭朝順:《佛教文化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陳英善:《天台性具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張曼濤主編:《天台學概論》(天台學專集之一),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張曼濤主編:《天臺宗之判教與發展》(天台學專集之二),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張曼濤主編、釋道安監修:《天台思想論集》(天台學專集之三),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張曼濤主編:《天台典籍研究》(天台學專集之四),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曾其海︰《天台佛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曾其海:《天臺宗佛學導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3年。
劉貴傑:《天台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冊,北京:中華出版,1983年。
廖明活著:《中國佛性思想的形成和開展》,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廖明活著:《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賴永海:《湛然》,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通 : 佛教思想論集 》,臺北︰東大圖書,1986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2009年。
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釋印順:《教制教典與教學》,CBETA 2022.Q4, Y21, no. 21。
釋印順:《無諍之辯》,CBETA 2022.Q4, Y20, no. 20。
釋印順:《華雨集(一)》(CBETA, T35, no. 1733, p. 116, b8-11。
釋印順:《華雨集(四)》,CBETA 2022.Q4, Y28, no. 28, pp. 1a10-2a2。
釋印順:《華雨集(五)》,CBETA 2022.Q4, Y29, no. 29, p. 18a5。
釋聖嚴:《人行道》,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臺北:法鼓文化,2011年。
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
釋慧嶽法師著/譯,藍吉富主編:《天臺教學史‧華嚴思想史合刊》,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釋慧岳:《知禮》,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釋見聞:《天台教學綱要》,臺北︰世樺出版社,2012年。
釋見聞:《天臺淨土教之研究》,臺北︰世樺出版社,2012年。
釋慧智:《清涼自在 : 天臺智顗的人生哲學》,臺北︰牧村圖書,2006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尤惠貞︰〈天臺哲學底「形上學」詮釋與省思──以智顗與牟宗三之「佛教」詮釋為主的考察〉,《揭諦》第5期, 2003年6月。
林志欽:〈天台宗圓教法門之詮釋與普及化問題探討〉,《臺大佛學研究》第19期,2010年6月。
陳英善:〈評〈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 頁68-126。
陳英善:〈《觀音玄義》性惡問題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07月。
陳英善:〈從湛然〈十不二門〉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1996年7月。
張風雷:《智顗的「性具善惡」學說及其理論價值》,《宗教哲學》第3卷第2期,1997年4月。
張瑞良:〈天台智者大師的如來性惡說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9期,1986年1月。
張瑞良:〈天台智者大師的如來性惡說之探究〉,《內明雜誌社》第199期,1988年10月。
陳堅:〈論智顗的「一念心」〉,《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2005年。
陳堅:貝施特和智顗論「惡」的宗教價值—兼談宗教中的善惡觀念,《普門學報》第28期,2005年7月。
楊祖漢:〈天台宗性惡說的意義〉,《鵝湖學誌》第14期,1995年6月。
郭朝順:〈天台智顗「觀心法門」的詮釋學意涵》,《華梵人文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郭朝順:〈論天台觀心詮釋的「理解」與「前見」問題》,《法鼓佛學學報》第2期,2008年6月。
郭朝順:〈論天台觀心詮釋的「理解」與「前見」問題》,《法鼓佛學學報》第2期,2008年6月。
郭朝順:〈論天台、華嚴「觀心」思想之交涉與轉變——以《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詮釋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第10期,2012年6月。
曾堯民:〈傳佛心印在天台——以幽溪傳燈為主的探討》,《文與哲》第41期,2022年12月。
溫金柯︰〈書評:任博克:《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吊詭》〉,《哲學與文化》第451期,2011年12月。
楊惠南:〈智顗的二諦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1999年7月。
楊惠南:〈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經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2001年7月。
楊惠南:〈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1期,1996年6月。
劉雅婷:〈天台“性具”思想的開展-以智顗和湛然為中心〉,《新世紀宗教研究》第5卷第1期,2006年9月。
劉貴傑:〈天台宗的觀心論》,《哲學與文化》第7期,2003年7月。
釋恆清:《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1996年。
釋昭慧:〈印順導師不曾說過禪宗是「梵我外道」──回應慧昭法師與陳英善小姐之「印順法師說」〉,《普門學報》第14期,2003年3月。
釋大參:〈天台的觀音感應論-以智者大師的《觀音玄義》為中心〉,《宗教哲學》第38期,2006年12月。
龔雋:〈從智顗、知禮對《觀音菩薩普門品》的詮釋看天台宗的解經學》,《哲學研究》第4期,2008年4月。
龔 雋:〈從智顗、知禮對《觀音菩薩普門品》的詮釋看天臺宗的解經學〉,《哲學研究》第4期,2008年07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月秀:《智顗佛性論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吳聰敏: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林妙貞:《試析「佛法身之自我坎陷」與天台圓教「性惡法門」之關係》,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哲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孫瑞煖(釋覺泰):《天台智者「性惡」思想之義涵與辨正》,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徐敏媛:《天台與華嚴二宗判教思想研究—以詮釋學為核心展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郭朝順:《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郭朝順:《智者與法藏圓頓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趙東明:《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潘慧燕:〈《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賴志銘:《天臺智顗性惡說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專書論文與研討會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仲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4.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王志遠:《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4.知禮佛教哲學思想及其時代特徵》,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李四龍:《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4.智者思想與宗派佛教的興起》,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吳忠偉:《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6.智圓佛學思想研究》,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2011年。
林妙貞:《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2.試析「佛法身之自我坎陷」與天台圓教「性惡法門」之關係》,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唐秀連:〈天台宗的「性具善惡」論與全人教育對「人」之理解〉,《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上)》上冊,香港:香港中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0年6月。
郭朝順︰〈語言、世界與一念心:智顗與高達美思想的比較〉,《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8月。
郭朝順︰〈從「遊戲」到「圓融三昧」:論天台智顗迷悟觀照與高達美藝術理解之實踐理論〉,《詮釋學轉向:成德、功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臺北︰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9年。
郭 泉:《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6.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許 寧:《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6.論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維》,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陳堅:《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5.煩惱即菩提—天台宗「性惡」思想研究》,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黃玉真:〈從《觀音玄義》談天台性惡思想發展之軌轍〉,第32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2021年9月25日。
楊維中:《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2.心性與佛性》,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韓煥忠:《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2.天台判教論》,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釋慧嶽:〈天臺大師之性惡思想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
釋覺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7.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釋覺泰:《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1.天台「性惡」思想之義涵與辨正》,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龔 雋:《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1.《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臺北︰佛光文化,2001年。

六、外文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日)釋普寂︰《摩訶止觀復真鈔》,《大日本佛教全書》冊23,東京:佛書刊行會,1912年。

七、網路資源
《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參考時間20221010)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佛光教科書》冊1,第十三課譯經事業。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9080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佛光教科書》冊4,第八課南北朝佛教史。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69&item=257&bookid=2c907d4944dd5ce70144e285bec50005&ch=5&se=8&f=1。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佛法真義》冊2.201殺生與殺心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9435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教科書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2129
釋星雲:《星雲大師文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item=22&bookid=2c907d49439913c90143a3eb301c0028&ch=4&se=0&f=1
CBETA電子佛典集成線上閱讀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